试论湖北省早稻秋种产量形成特性及其相关因素
试论湖北省早稻秋种产量形成特性及其相关因素
摘要:为了明确早稻适合湖北省秋种(翻秋)的品种特性,选择12个早稻品种,并以2个晚稻品种作为对照,考察早稻秋种齐穗期、产量构成及其与早稻自身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7月8日以前播种应选用两优287和金优402;7月8~18日播种应选用金早47或两优287;7月23日及以后不宜再进行早稻翻秋种植。荣优9号、湘早籼24以及晚稻五丰优T025在预设的播期产量均较低,不宜作为湖北省抗灾补救品种。早稻正常生育期与秋种产量呈负相关。播期越早应选择穗粒数较多、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反之选择穗粒数较少的品种。早稻秋种应优先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同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促进水稻后期灌浆。
关键词: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早稻;秋种;产量形成;生育期;相关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尤以旱涝灾害最为严重。受夏季风影响,每年4~10月均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尤其是6~7月,降水频繁、雨量集中、暴雨多,是湖北省汛期降水的主要特点[1],而此阶段往往又是湖北省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的降水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强降水发生频率增加[2,3],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给水稻生长、产量等带来直接影响[4,5],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水稻病虫害的流行等次生灾害[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1年,全省农作物受灾达438.08万hm2,以水稻、小麦、油菜受灾为主,影响最大。尤其是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全省受灾面积达298.79万hm2,成灾面积130.13万hm2,绝收面积2.17万hm2,暴雨致灾63.91万hm2,低温冻害致灾67.71万hm2。但相对于2010年受灾程度较轻,全省种植业灾害损失达到90.8亿元。
为尽可能弥补自然灾害所致损失,生产上采用将当年收获的早稻种子作晚稻种,即“翻秋”的栽培方式,作为灾后晚稻缺种的补救措施。但早稻品种感温性强,作倒种春种植时,前期气温高,营养生长期会明显缩短,影响产量;如播种过迟,出穗开花期又容易遭受低温影响,增加不实率,甚至失收。为明确不同早稻品种秋种在湖北省的生态适应性,本试验以12个不同基因型和生态型早稻品种生育进程和产量构成特征为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旨在为湖北省水稻抗灾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共14个,其品种名及特征特性具体见表1。以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淦鑫688作对照。
1.2 试验设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验于2011年7~11月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土壤有机质25.82 g/kg,pH 7.57,碱解氮102.33 mg/kg,速效磷12.19 mg/kg,速效钾160.83 mg/kg,土壤肥力中等。试验田交通方便,排灌条件完善。各品种分5个时期播种,播种时期分别为7月8、13、18、23、28日。播种方式为点播,每穴2粒种子,行距25 cm,株距14 cm。各品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 m2,3次重复。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水稻成熟后,每品种按平均有效穗数取10株植株进行考种,主要考察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指标。另外于田间调查水稻株高,原则是选定中间行,连续测定15株,所得平均数据即为品种株高。同时每小区按平均分蘖选取3株测定水稻干物质量。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整理,并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秋种的齐穗时期
除品种淦鑫688在各播期均不能正常抽穗外,其余品种在预设播期均能正常齐穗,但齐穗时期差别较大(表2)。其中播期为7月8日时,各品种中嘉育948齐穗时期最早(8月24日),其次是湘早籼24和两优287(8月28日),其他大部分品种均在9月3日才齐穗。播期为7月13日时,各品种的齐穗期差异较小,其中陆两优996、湘早籼24、嘉育948、两优287品种齐穗较早,其他均晚4 d齐穗。播期为7月18日时,与早稻品种相比,晚稻五丰优T025齐穗时期较晚。播期为7月28日时,各品种中仅嘉育948在10月份以前抽穗,其余均较晚,受后期光温条件影响不能充分灌浆。
2.2 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秋种的产量表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表3可见,同一品种在不同播期的产量不同。其中播期为7月8日时,各品种中产量达到最高的有6个,播期为7月13日时有2个,播期为7月18日时有4个,播期为7月23日时有1个,播期为7月28日时各品种产量均最低。嘉早309、淦鑫203、陵两优268、嘉育948、金优402和两优287在7月8日播种可达到最高产量,推迟播种则产量降低;金早47和五丰优T025在7月13日播种产量最高;中嘉早17和中早39在7月18日播种产量最高;湘早籼24则在7月23日播种才能达到最高产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同一播种时期,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播期为7月8日时,各品种产量最高的是两优287,其次为金优402;播期为7月13日时,各品种产量最高的是金早47;播期为7月18日时,各品种产量最高的是中嘉早17。与早熟晚稻(五丰优T025)比较,早稻翻秋产量均较高,各品种在7月28日播种产量均极低,失去了种植的意义。另外一个参试晚稻品种淦鑫688即使在7月8日播种也无法正常抽穗,基本上没有产量(表3中未列)。
从产量上看,在7月8日以前播种,应选用两优287和金优402;7月8~13日播种应选用金早47或两优287;7月18日左右播种选用中嘉早17或两优287;7月23日左右播种则选用金早47和陵两优268;7月28日以后各水稻品种产量均较低,不宜进行翻秋种植。荣优9号、湘早籼24以及早熟晚稻五丰优T025在现有几个播种时期产量均较低,不宜作为湖北省抗灾补救品种。
2.3 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秋种产量与正常生育期的相关性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图1可见,正常生育期(表1)与水稻秋种产量呈负相关,即生育期越长,则秋种产量越低。其中播期为7月8日时,各品种的生育期与秋种产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n=13)。
2.4 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秋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表4可见,播期为7月8日、13日时,各水稻品种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和结实率相关性不显著;播期为7月18日时,各水稻品种产量与4个产量构成因素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播期为7月18日及以后,各水稻品种产量与千粒重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7月23日、28日播种的各水稻品种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呈弱负相关。
3 讨论
3.1 播期对秋种早稻产量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早稻秋种是弥补洪涝灾害稻田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引用适宜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早稻品种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嘉早309、淦鑫203、陵两优268、嘉育948、金优402和两优287受播期推迟产量减少,这些品种受生长高温的影响不大,而对低温较为敏感。中嘉早17、中早39、陆两优996、荣优9号以及湘早籼24对营养生长时高温比较敏感,7月13日以前播种齐穗期相对其他品种较迟,而在7月18日以后播种则齐穗期相对较早。湖北省6~7月份易发生涝灾,此时温度一般维持在30~35 ℃的高温[1]。由于早稻品种感温性强[7],因此早稻秋种栽培要特别强调适期播种,严格做到短秧龄移栽,尽可能充分利用后期的光温条件进行有效灌浆。
7月23日播种,早稻秋种产量较低,至7月28日播种,很多品种接近绝收。因此,灾年早稻翻秋在湖北省应控制在7月23日以前。
3.2 品种自身特性对秋种早稻产量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早稻不同播种时期的水稻品种翻秋产量与正常生育期呈负相关,说明自身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更有利于翻秋种植时取得较高的产量。王文俊[8]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同时他建议采用陈种子以进一步缩短生育期。播期对翻秋产量的影响反映在产量构成因素。在7月28日播种,水稻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相关性不显著,而在这之前播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7月28日后播种的水稻受光温条件影响,自身分蘖能力下降,品种分蘖力对产量影响较小,反之在此之前则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在7月28日以前播种筛选翻秋早稻品种时应选择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在7月23日及以后播种,水稻品种与产量每穗总粒数呈弱负相关(不显著),而与千粒重和结实率极显著相关,可见如需在7月23日及以后播种,不宜选择大穗型的品种。同时在栽培措施上应该重施基肥,适当加大栽插密度,争取单位面积上形成较多的穗数,以弥补穗部经济性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黄建武.湖北省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484-48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刘可群,陈正洪,张礼平,等.湖北省近45年降水气候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J].气象,2007,33(11):58-6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江志红,丁裕国,陈威霖.21世纪中国极端降水事件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4):63-6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蔺万煌,孙福增,彭克勤,等.洪涝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1):50-56.
[5] 李永华,高阳华,张建平,等.气候波动对重庆水稻产量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1):23-27.
[6] 许 红,刘 敏,苏清实.暴雨和洪灾对湖北稻区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影响的研究[J].湖北植保,2001(4):11-13.
[7]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1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 王文俊.早熟早稻“4023”秋种救灾情况及问题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9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