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在社会活动中,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论潜意识及其视觉表现

  摘 要: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多来自于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超现实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超现实主义,探究达利作品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的梦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潜意识;梦境;精神分析理论;视觉艺术;达利

  一、潜意识及其不可见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意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道德所容纳的本能与欲求。这些潜在的力量才是个体生命最实在的‘本我’。其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而人内心的‘本我’,实际上是支配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最根本原动力。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就是潜意识‘化装’的满足,代表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梦境是指在意识中出现的各种奇幻情景。包括佛洛伊德在内的研究者认为梦是由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环境所形成,来源于现实。现实是外在的、被规约的、真实的、可见的,但梦境却是个体内在的、不受拘束的、虚幻的、不可见的。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境却又都不相同,怪诞、欢乐,更甚至是形式扭曲、模糊。潜意识是对外界遮蔽“本我”、自由释放的最好的途径。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互见对方的梦境,而间接的手段通常是借助语言的描绘,却使其不能完全可见。

  二、潜意识的视觉化及其可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和道德所容纳的本能和欲望。人的本我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它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成为体现真实潜意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的本我不应该受到压抑,当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绘画、跳舞、文学等形式。这是潜意识视觉化最常用的表现手段——视觉艺术活动。其中绘画创作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精神分析学的立场来分析,梦中的材料是潜意识的客观的表现,视觉图像的创作,就是本我超越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

  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丹麦超现实主义女画家莉塔·柯恩·拉尔森就以“精神奥德赛”比喻探究潜意识,展示发现真实的“我”的过程。在她的自画像中,潜意识的领域是一片深邃的海洋,海面之下各种海洋植物与无可名状的东西就是神秘复杂的潜意识王国。拉尔森的“我”在这片海的王国中孤独地漫游、探寻,试图揭开这盘根错节的谜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里,频繁地浮现蚂蚁、面包、软表、拐杖、抽屉等视觉符号,这跟他的童年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他童年虚假或真实记忆的反映。达利正是通过这些象征童年记忆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他的潜在创造情结。外表坚硬、内部柔软的面包是性欲的象征;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对时间的焦虑和恐惧;拐杖是达利眼中“死亡的象征”和“复活的象征”;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而抽屉在弗洛伊德的解释中是女人潜藏的情欲,这也表现了达利对情欲的幻想。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如同梦幻一般, 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希望用能够颠覆生活的艺术作品来呈现潜意识的世界、用奇幻的景象取代现实的日常生活,从而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意境。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形象是不能与对世界的有意识的、理性的态度相联系的。重点并不是某类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是追求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以此为源,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进行艺术创作不受理性的制约,任由意识自由流动,然后将意识的自发活动或梦幻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是一种记录梦幻的审美把握方式,将人类想象或者幻想的产物通过隐喻的形象性与现实连接起来,使潜意识视觉化的可见成为可能。

  三、潜意识的视觉表现及其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对潜意识的研究及视觉化表现最为突出。如玛格丽特《红模特儿》大胆地运用奇特的创作性想象,从人体中分解出脚的各种表象,又从鞋中分解出鞋子的象征表象,并将二者毫无逻辑的部分对撞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梦境中的现实。拉尔森所创作的绘画作品《镜子的背后》,画中那面厚厚的镜子顶天立地,使镜子背后的世界成为一个秘密。只有镜子被打破的时候,才能进入潜意识的世界,发现压抑的“我”。拉尔森看到了镜子背后自己潜意识的世界,然而镜前那个探寻着、搜索着的“我”却变得迷惘、孤独、面目全非起来。拉尔森试图穿越虚幻的镜子,找到镜子背后真实的主体,然而,当一面镜子被打破,另一面新的镜子又立了起来,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达利在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许多观念和理论均来源于精神分析理论。比如他的作品《内战的预感》就是透过性与暴力的想像,把人性最强的厌恶感投射在对内战的绝望上。战争之残酷与非理性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然而达利完全单纯地表达“恐惧感”。他透过一只被拉扯的乳房与一只相对的足踝,以性暴力的型式诱发“恐惧”,再以一个狰狞哭嚎的人头、几只诡异的手,进一步诱发恐惧。画面上没有一丝战争相关事物,心理上的感受却与之相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达利对超现实主义的解释是,“超现实主义的物品应当是绝对无用的。并且从实用的观点看,最绝对荒谬的。它要以最大的可触知性体现发狂个性的精神奇想。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流传向有用和实际的物品展开了一场竞争,这种竞争是那么激烈,使得人们相信目击了一场愤怒的公鸡的战斗,正常的物品经常在战斗中被拔光了羽毛赶走。”达利用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的梦境。他抛弃了作品中每一种东西的本体,而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含义。

  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这里,潜意识内容的表现成为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艺术家的创作由意识层次转入到潜意识层次,开辟了以人的本能冲动、梦境内容和幻境视像为主的艺术表现,潜意识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视觉表现,并更深层次地挖掘“本我”。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2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萨尔瓦多·达利.达利自传[M].陈训明,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

  [5]萨尔瓦多·达利.一个天才的日记学习啦在线学习网[M].陈训明,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6]王烨.视觉图像与潜意识分析——精神分析学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篇2

  从潜意识谈全社会教育

  摘要:从浅谈潜意识作用和影响潜意识的因素,来探讨现今社会主流媒体对于孩子的思想意识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对孩子成长以及下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所起到的作用。现今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应对孩子做怎样的引导和沟通,而作为社会风气的直接或间接引导宣传者,又应该有怎么样责任。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做对所有孩子的教育过程,在全社会教育圈中,形成正确的导向。

  关键词:潜意识 导向 引导 全社会教育圈

  一、潜意识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潜意识会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它是不可改变、不可训练的,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感情、经历、社会导向,常看的电影电视、常常接触到的信息咨询都是影响潜意识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很大部分取决于潜意识。所以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好学程度、是非善恶的观念等等都是潜意识的产物。而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人的行为,性格表现等等,又组成社会的导向,直接影响到孩子们潜意识的形成方向。现在虽然主流媒体对人们导向为善,但是网络极大垃圾资源的冲击和一些过于“向钱看”的媒体制作者让我们的现今社会主流导向偏离很多,倡导的和我们看到的差距过大。而这种现象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毕竟孩子的潜意识形成直接影响到的是下一个时代浮躁程度。

  二、教育责任排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孩子只要上了幼儿园以后,教育问题就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情了,家长的作用只是辅助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而已。个人认为,这种意识耽误了绝大部分孩子的教育成长,这也是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学生普遍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要对教育责任排列,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全社会,教育系统的教育个人认为只能是排到第三。为什么,首先家庭意识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孩子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古语说言传身教的道理就在于此,无私的家长往往也会培养出无私的孩子,自私的家长往往也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虽然也有特例,但毕竟是少数。其次是社会,当学校,老师告诉孩子要善良,要助人为乐的时候,电视、广播、报纸、大众评论等等一切媒体都在孩子面前宣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如何冷漠,如果助人为乐后被诬陷等等,与这样的社会舆论比起来,学校的教育影响是不是太小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往是孩子潜意识思维的教育,这种潜意识思维更多的影响的是孩子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所以说,学校教育偏重成才教育附加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所以作为父母,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媒体主流不仅仅是负担自己的工作,而且是担负着对下一代的潜意识中的道德教育。毕竟先成“人”,再成“才”才能造福社会。否则有才无德的“人才”只能是社会毒瘤。

  三、孩子应有的导向

  如何引导孩子一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毕竟根据家长身份不同、孩子性格不同,要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如果对孩子引导过于向善,孩子对于社会阴暗面没有一点抵抗力,对于孩子成长是危险的。如果对于孩子的防范引导过重,孩子则会变成多疑、孤僻,不信任社会和他人,心中阴暗面过重。因此,如何对于孩子进行应有的善恶引导和教育,也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个人认为,引导方向应该是让孩子心怀善意,但是拥有面对恶的防范能力和意识。

  四、是非善恶的相对性

  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往往是非善恶观点也会大不相同,随着时代变迁,很多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出现也往往因为是是非、善恶随时代变迁的结果。曾经“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等旧时代道德,已经被时代所抹杀,而新时代也已经有许许多多的“是非评判标准”的大不相同。到底孩子“早恋”是太不应该,还是没有“异性朋友”是太落伍的表现;到底为了家庭,即使感情破裂也不离婚才是负责任的表现,还是既然没有感情了,勉强在一起才是对对方,也对自己不负责任呢?是非、善恶、对错的评判标准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如何将这种动态的评判标准引导向善、向前,而不是使浮躁的评判标准成为主流呢?这成为我们教育和媒体较大的挑战。

  五、现阶段媒体介质对于主流导向问题

  主流媒体有宣扬什么,什么就会成为善恶的主流评判标准,为什么拜金会被抹杀,为什么广电要限制纯娱乐性节目,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会逐渐的浮躁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让我们分析一下各个主流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书籍、网络、电影等。首先网络对于真实身份的掩饰,监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使得孩子对于主流媒体宣传产生了怀疑;同时由于网络的相对自由,一些被压抑在内心的本性,被宣泄,所以使得现有其他主流媒体的倡导对于社会浮躁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小。

  对于电视、广播、书籍、电影等主流媒体,因为监管较为妥善,所以主流导向往往较为正确。但里面的一些内容,成年人看过后可能只会感觉“博君一笑”,但是如果孩子看了,将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举几个例子,《格林童话》无疑是儿童读物,可是真的是所有童话都适合孩子阅读吗,格林童话中的一篇《魔鬼的脏兄弟》,讲一个退伍士兵,当魔鬼的仆人,最终成为国王的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如果孩子看了,会留下怎样的印象的?是不是和魔鬼为伍能成就爱情和事业呢?现在的很多电影、电视的是非善恶观也很有趣,不知道是不是感觉只要最后有一个“恶有恶报”的结局,就等于宣扬“善有善报”,导人向善呢?不少的电视剧中好人比恶人死的更早、更惨,可以说必死无疑,而恶势力的灭亡却还伴随有很多偶然因素。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如果你看到好人坏人最后都会惨死,只是坏人死的更晚点,更偶然一点,那么你的选择会在哪里。诚然,一部两部电视剧,一本两本书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如果许许多多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是在告诉孩子们,善恶没什么区别,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孩子将来会怎样呢?另外,关于篡改历史的所谓“戏说”、“演绎”的作品,本来孩子对于历史到底是什么已经过于模糊了,演绎后的作品除了让历史更加模糊、让孩子的是非善恶观更加模糊外,还有什么呢?此外,为了金钱、为了收视率而胡“演绎”,瞎“戏说”的现象本身,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拜金的错误潜意识。

  六、孩子们的共同潜意识与未来社会的社会浮躁程度

  孩子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里,一旦形成了,在其成长过程,已经成人后的为人处事都会遵寻其原则,所以是非对错善恶本身,远不如是非对错善恶的评判标准来的重要。而且,由于潜意识的相对稳定和潜意识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评判标准一旦形成,很难在有所改变。而许许多多的孩子成长为社会主要工作者之后,他们的性格,意识就成为了社会意识的主流。所以说孩子们的共同潜意识,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的浮躁程度,相应的,也就是未来社会的和谐程度。试想由君子组成的社会,与都是由自私的人组成的社会的和谐程度,一定不相同。

  孩子的模仿力很强,成年人许多的笑话,在孩子看来确实希望尝试的。2012年2月7日人民网文章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报道,7岁女童模仿电视剧新《还珠格格》上吊情节自缢身亡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广东女孩入戏太深模仿“小燕子”上吊自缢身亡为父母敲响警钟,父母监护不到位承认全部责任。碰巧的是,有报道称旧版《还珠格格》也有孩子模仿其上吊身亡的报道。

  诚然,娱乐性节目、书籍对于观众、读者的吸引力更大,可能相对会收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了。本来人生就不是一段简单的路程,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路也不那么好走。可是,到底那条路是对的,希望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做一个教育者来思考一下。

  七、到底什么是对

  谎话千遍,自己也会认为是真的,为什么呢?这就是潜意识的

  作用。心底的声音到底是善良、是拜金,是奉献还是无利不起早?对孩子的引导, 绝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想成的时候,希望每一个媒体人能把自己当做一个社会教育者。方向到底是什么,其实不难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把不想告诉自己孩子的理念,不要放在你准备发行的出版物的内容中,多多把你希望自己孩子学习到的、了解到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一个“大教师”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份出版物。

  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问问自己,你的作品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看到?不用太多的标准,这一条足以。

  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篇3

  试谈电影中的潜意识

  摘要:潜意识是整个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基本命题,是精神分析运动发展中的基础。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几乎是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中同时诞生与发展的,它们同时被很多人视为20世纪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电影与精神分析理论关系非常密切。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研究是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电影;潜意识;精神分析

  在西方,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艺术创作问题,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精神分析美学观。精神分析运动是20世纪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现象,其意义和作用可以与哲学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相提并论。从电影理论来说,精神分析学与弗洛伊德学派占据着主导地位。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关注那些用来刺激和控制观众欲望的方法,而从传统心理学上的对于情节与角色的心理分析却并不怎么关注。在潜意识中,人会用形象来做比喻和象征,来表现一些与表面意义不同的意义。最好的例子就是梦,梦表面上看是极其荒谬的,无逻辑。但如果我们学过心理学,就会明白这些表面上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表现了人的潜意识中的心理。梦是形象化的,电影也是。因此,电影也能用这样的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潜意识的心理。

  1潜意识与精神分析美学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是整个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基本命题,是精神分析运动发展中的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弗洛伊德试图把精神分析学说的体系运用于分析各种形态的人类活动,其中也包括分析艺术及艺术创作过程。研究艺术创作首先必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即什么是艺术?它的目的是什么?艺术家活动的动因是什么?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实现着怎样的活动目的?

  弗洛伊德对艺术创作学批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现当代美学理论有了很深的影响。它重视文艺的审美经验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关注创作心理的描述,对艺术思维的研究比以前更细致、更具体、更有科学意味。[1]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是为了满足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对一件艺术品的创作,就是艺术家做了一场“白日梦”,是一种自由的“游戏”。[2]人小时候都喜欢做游戏,而艺术创造活动就是儿童游戏的继续和代替,是成年人的“游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儿童借助游戏获得快乐,达到满足,同时是无忧无虑的幻想自然的幻想。人到成年后再不好意思做游戏了,只好做“白日梦”了,以幻想的形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虚无飘渺性就是“白日梦”了。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创作者未获得满足的潜意识欲望的投射,而做“白日梦”时的心理活动就是幻想。弗洛伊德说过:“作为动力的愿望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不同而各异;但是它们天然地分成两大类。它们,或者是野心的愿望,用来抬高幻想者的个人地位;或者是性的愿望。”这就是说,艺术创作中的幻想是由艺术家主题的本能冲动造成的。在幻想中,可以在无损于社会的情况下使自己深受压抑、不见容于道德法律的精神情绪得到适当的补偿和正常的宣泄,使人的未能满足的欲望获得象征性的满足。

  2潜意识与影像

  梅兹认为,电影影像的物质存在创造出“一点点神奇”的感觉,一些暂时打破孤独和寂寞的幻觉,就像是爱,是一种接受外来世界影像而产生的内在愉悦,是看著这些影像被铭刻在一个定点的快乐,然后发现一些具象化的事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精神分析学在70年代的时兴,使得精神分析取向的理论研究看上去像是一种时尚,但事实上,因为语言学和精神分析,是两种处理符号的科学,从语言符号学转移到精神分析符号学的转变,则是把语言放进了精神分析最中心的部分,它对于电影理论是具有影响力和先进性的。精神分析孕育出很多随后而来的思潮,比如电影的女性主义及后殖民主义。对于精神分析学与电影理论的结合,我要提到一个人――克里斯蒂安・麦茨以及他的《想像的能指》。

  麦茨电影符号学所达到的电影理论水平至今仍无人可以超越,他针对克拉考尔关於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理论表述,提出了电影是“想像的能指”的理论表述。其中,“想像”一词,就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源于拉康的人格构成理论。“能指”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用语,指表现手段的意思。麦茨使用这一用语充分表明了他把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电影的意图:把电影当成梦和当成一种语言来进行研究。“想像的能指”的含义是双重的:电影是一种想像的技术;

  而且,电影能指本身就是想像的。也就是说,电影是表现想像的手段,同时,这种手段本身就是想像的。麦茨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的新东西,他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真正意义的电影美学,深刻地揭示了电影的魅力。他的理论可以说是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待电影本身及其本质的,这使有关电影的一切研究和实践都逃脱不了他的理论范畴。以精神分析学来解释电影,我认为很多研究都归根结底源自于麦茨的理论。

  首先,对电影文本系统地提出,是精神分析学研究方法之一。麦茨指出:“这种研究把对文本的系统和解释作为目标,好像它们事先存在似的,它从作为全体(能指和所指)的影片题材出发,而不是单独从明显的所指(剧作)出发。此刻,正是作为整体的影片才构成了能指。”这就是文本系统。文本是一个被表明了的系列,但是文本系统则不可能在符号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之前存在,也就是说,文本可以理解为一个被证实的过程,而文本系统是一种被建造的可能性,是一种代码的联合、改进、移置等相互关�,即综合分析活动的结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电影文本系统的存在是对电影作品进行解释活动的结果,电影作品只有成为一个系统,才能对各种被理解的含义开放,就是说,有了各种解释以后,电影文本的系统才能存在。其次,比如说电影剧本。一般,我们认为剧本是制作电影的蓝本,但是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有更为广义的解释,它所理解的剧作是指被完成的电影作品,即剧作,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编剧、导演、表演、美术、摄影、录音、美术、甚至观众,都参与其中,因此,剧作是电影艺术的总体。这样,当剧本完成后,对电影作品的制作构思并没有完成,导演、表演、摄影、美术等等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剧本的构思,并不仅仅为了完成一个蓝本而工作;另外,当电影作品完成后,对它的感受和理解还没有开始。

  所以说,只有在电影制作完成并上映后,电影剧作才真正存在了。其实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当一个影片拍摄完成时,我们去询问这个工作组里的任何一个人对影片的印象,他们都会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看到全片,没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没有人在看完剧本后就认为自己已经理解并可以解释这部电影。这现象看来非常自然而然,但是能够认知这一点,却是具有革命性的,是精神分析学与电影结合的革命性。

  我觉得用拉康的话来解释对电影的精神分析的思考非常准确:电影的精神分析,究其实质,是通过一个新的活动范围――把电影对象从想像界中分离出来,并把它作为象征界加以把握,以期使后者得到扩展。[3]就是说,在电影领域和在其他领域一样,精神分析的路线,其研究重点从表达转移到表达活动,对电影理论以及人们对电影这一事物的认知得到了科学的扩展。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丹宁,译.北京:国际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出版公司,1998:35.

  [2] 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M].现代西方文论选,1983:14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岩井宽.境界线的关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52.


猜你喜欢:

1.关于社会小论文

2.有关潜意识的心理学论文

3.社会心心理学论文

4.有关个人社会责任论文

5.关于社会的论文

284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