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工学论文 > 工程建筑 > 工业工程毕业论文

工业工程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工业工程毕业论文

  工业工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工程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业工程毕业论文篇一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探索

  1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1.1供给支持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Fixle(1999),Eswaran等(2001)等学者持供给主导论,他们认为制造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支持。生产性服务存在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其先进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程度。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支持与制造业规模和业务水平越适合,制造业的发展越顺利。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持[2]。

  1.2协调互动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Se-HarkPark等(1989)等学者持协调互动论,他们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依赖,优势互补。制造业的生产运作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予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张需要制造业的需求拉动。同时,制造业还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装备支持。因此,只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合理互动关系,两者才能实现生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融合共生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Lundvall等(1998)持融合共生论,他们认为,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明显的界限已经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所弱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两业不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是呈现出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4]。总的来看,需求和供给论仅从单方面谈及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带动或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服务支持,而忽视了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而协调互动论与融合共生论则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两业之间的关联,对两者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但是需要区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从而在全面理解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的研究两业联动问题。

  2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王晓艳(2009)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组织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理论分析和讨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机理。该文用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质是两业通过能力上的互补形成一种持续依赖关系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博弈论分析制造业和物流业合作博弈是他们必然的策略选择;从组织管理理论的精简原则和有效跨度原则得出,制造业应尽可能地精减其组织结构,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5]。苏开拓(2010)从社会分工理论、价值链、核心竞争力及交易费用等的联动机制解释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机制。他指出随着社会分工与专业化也不断加强,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分包必然带动物流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制造业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分工的深化;从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制造业将其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并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获取专业物流公司核心的物流能力,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吴群(2011)借助共生理论指出产业关联极高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需要通过能力互补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依赖关系,最终实现两业联动发展[6]。张丽萍等(2012)运用结构洞理论分析得出在产业联动中各企业要时刻寻找竞争优势,壮大自身实力的结论,进而加强产业间的互动融合,促进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国外方面,ChenYW等(2005)在文章中对不同的供应链联盟绩效进行了系统仿真研究,并通过算例,分析了由两个供应企业、三个制造企业、两个物流企业、三个客户组成的供应链的价格联盟问题,为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联盟提供了理论支持。

  3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研究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学者们通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其中,采用较多的实证研究方法有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法,建立生态种群的Logistic模型,系统动力学,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唐强荣(2009)等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7]。闫莉等(2010)运用种群演化原理,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定量模型,定性、定量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侯红昌(2010),计东亚(2011)分别以河南省和浙江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协调度变化[8]。韦琦(2011)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揭示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的发展拉动不足[9]。刘雪妮等从产业集群演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的关系,并证实了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关系。RohitBhatnagar等(2000)从摩托罗拉半导体生产部门与UPS合作的案例中着手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时间性竞争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业如何寻求战略联盟中的平衡点,指出要解决好资产成本,基于时间性的绩效方法以及其他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10]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目前研究比较宏观,单纯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两者的联动,然而制造业跨度很大,从农副产品加工、化学化工、材料冶金、机电设备、电子仪器到家用电器,不同的制造行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差别巨大;而物流服务也包含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许多领域。因此应当深入到制造业内部的具体行业以及物流业内部的具体领域去研究微观层面的产业关联,这样更有针对性。第二,在研究中往往用一个指标代表一个产业,例如用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增加值代表制造业和物流业,这样简化了研究,但一个产业的发展包含许多因素综合影响,会产生众多指标,用一个指标代表一个行业必然会导致结论的片面。

  4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王晓燕(2009)提出五种联动模式:物流战略联盟模式、物流托管模式、合资模式、集成外包模式、物流交易所模式[5]。王珍珍等(2009)提出偏利型共生模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对称式互惠共生模式。并指出两业联动的模式选择不是一成不变地就遵循着其中的一种模式,这种共生模式的选择,稳定性条件的维持是随着共生单元所处的发展阶段、共生单元的结构、力量以及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11]。汪标(2010)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实行战略联盟可以具体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股权参与,接管物流系统,共同投资建立共有资产等模式合作。郭淑娟、董千里(2010)根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关联因素,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一次性合作模式、短期合同合作模式、基于实物运作的合作模式、基于管理活动的合作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合作模式五种。王见喜(2010)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分为四类:资源未整合的物流外包模式,资源整合的物流外包模式,基于3PL-HUB的物流外包模式,战略联盟模式[23]。无论具体的合作模式如何,概括来说,两业联动模式包括战略联盟模式、共生模式、外包、基于第三方物流支持的模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两业联动的不同的实现形式。

  5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提出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同时也得出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1制造业观念过于陈旧受传统观念“小而全”、“大而全”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大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制约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贺团英(2009)分析自营物流存在集约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庞大且散乱,未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产业链。周荛阳(2012)分析多年自营物流的历史使得这些企业拥有一定的物流人员、设施、设备资金和人员的移交问题,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具体操作带来了比较复杂问题[12]。

  5.2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张同江(2010)分析我国物流企业偏多,同质化严重;物流技术装备落后,运作效率低,功能单一,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等特征,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13]。任颖洁(2012)指出我国大多有传统流通业转化过来,物流企业服务层次较低,我国物流技术标准和物流作业标准不统一,限制了物流过程的现代化,加大了制造业获取全面流通信息难度[14]。

  5.3制造业与物流业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蒋照连等(2010)分析制造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与物流业不具备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之间的矛盾导致物流业与制造业供需不畅,缺乏沟通和衔接。

  5.4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应用滞后黄有方等(2010)和周荛阳(2012)指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技术应用的不完全中立的,从而导致交易成本上升,造成联动的不稳定性[14]。任颖洁(2012)指出在我国物流业普遍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低、资金资产回报率低等导致物流技术与设备集成信息鲜少运用导致信息资源不能有效交换和共享,形成的信息孤岛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市场拓展,阻碍两业联动[1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5制造业与物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黄有方(2010)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作为独立核算企业,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12]。此外,任颖洁(2012)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存在着信任危机,制造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缺乏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承担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是造成物流外包频频失败的根源之一[14]。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现状还是提出了很深的见解,但是,国内的研究还是特别集中在理论层次,特别是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宏观层次上,但是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大多学者未给予过多的关注。

  6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我国各位学者提出了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建设性意见。

  6.1政府应引导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政府部门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黄有方等(2010)提出加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一体化的建设、整合和优化,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投入不足、成本较高的问题,积极推进“两业”联动[12]。

  6.2鼓励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立与外包黄有方等(2010)建议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运作分立逐步解决不同程度和层次的物流业务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12]。蒋照连等(2010)鼓励制造企业勇于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6.3提升我国物流业整体服务水平贺团英等(2009)指出物流业应避免恶性竞争,不断深化物流服务内涵,建立多层次,个性化的综合服务的现代物流,为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涵跃(2012)基于RFID技术在优化物流服务在制造企业的内部流程应用,简化操流程,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4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贺团英等(2009)提出制造业集中精力搞好核心主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来带动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业提供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协助制造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合作共赢的方式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任颖洁(2012)提出支持物流企业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4]。

  6.5加强制造业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杨莉(2009)提出迫切解决释放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倡导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解决社会物流的“信息孤岛”。黄有方(2010)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平台联动发展研究,促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12]。任颖洁(2012)促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鼓励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主动采用国家和地方物流标准,实现双方物流标准规范化及统一化[14]。此外,周荛阳(2012)提出用第四方物流整合资源是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15]。任颖洁(2012)建立合作共赢的信任机制,保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良好运作的基础[14]。许多学者提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通过文献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还是提出了很有学术性的建议,理论依据和指导性方法。但是,只有很少的学者提出具体可行的技术和实施办法,在一定3程度上缺少可操作性方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综述:本文对现有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文献研究,从两业联动的实质,理论,关系,方法,模式,存在问题及策略等方面分析,发现现阶段两业联动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两业联动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详实但停留在描述性、验证性研究阶段,而实证研究较多地局限于相关性分析。关于两业联动的研究主要是国家层面没有深入到制造业内部以及物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对于如何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优化两业联动发展则重视不足,所以未能就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缺乏沟通和衔接,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基于众多学者研究的观点,我们在此就物流业与制造业如何逐步的实现联动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初期首先利用物流托管、合资的模式将资源型产业与物流业联系起来;继而实施物流业业务流程再造,消除浪费,简化流程,增加物流信息技术改进流程,通过制造业参与物流企业流程重组,制定计划,真正的做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在业务重组的基础上,慢慢形成提出“物流控股集团”特色模式,用雄厚的公司资源,专业的物流技术,为制造业提供一流的专业服务;最终充分利用物流金融等服务手段建立社会化大物流体系真正的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工业工程毕业论文篇二

  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文献综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有研究对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两业共生关系类型方面,集中于共生行为模式研究,缺乏两业共生组织模式的分析。共生关系是共生行为模式与共生组织模式的组合,已有文献普遍未考虑共生组织模式,导致无法全面把握两业的共生关系。并且,现有研究忽略了针对两业共生关系在实践中具体类型的探讨,使得这些研究的价值受到一定制约。二是在两业共生关系演化方面,虽然少数研究发现了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一些特征,但是对其实现机制缺乏深入的刻画。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解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共生包含有三个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关系是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共生三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7]。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共生单元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具体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共生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共生单元间收益分配的均衡程度,具体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模式。对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模式组合,可得到共生系统的16个基本状态。由于共生模式是反映共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因此,共生模式的16种组合就构成了两业共生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种共生关系可表现为一种共生行为模式与共生组织模式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这16种关系只是理论上存在。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就两个独立企业而言,不会有企业愿意长期为另一企业提供对自己没有回报的服务,因此寄生模式在两业共生中很少存在。实践中只有一体化寄生关系,即实力较雄厚的制造企业与其独自出资成立的物流子公司之间的初始关系,常表现出类似特征。至于偏利共生模式,尽管会使共生系统产生新能量,但能量的分配只惠及共生单元的一方;对另一方来说,既无所得,也无所失。同样,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不会持续做这种“利人不利己”的交易。因此,在现实中偏利连续共生与偏利一体化共生都是不存在的。由以上分析可知,实践中两业共生关系主要有11种。(表1)。

  二、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演化的路径

  1.共生行为模式的演化路径寄生不产生新能量,一方只是纯粹的能量接受者,另一方只是单纯的付出者,决定了该模式长期内不可持续和稳定程度低。偏利共生虽然产生新能量,但收益只为一方所得,一般只有利于获利方进化,也不具稳定性。互惠共生产生的新能量不为一方所独享,而是按照某种利益分配机制在共生单元之间分配。根据共生单元收益分配是否与贡献对称,互惠共生可分为非对称性互惠与对称性互惠两种。非对称互惠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双方的能量累积产生差异而出现异步进化,使共生关系无法达到长期稳定的状态。对称性互惠共生由于能实现利益在双方的均衡分配,从而减少两业共生单元的冲突,增强双方的共生愿望,使得共生关系能实现长期稳定,这种模式下系统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

  2.共生组织模式的演化路径点共生是共生单元间随机的、一次性的纯粹市场交易行为,共生关系极不稳定。间歇共生是共生单元在不连续时间内的合作,它已脱离了完全的随机性,但由于共生界面比较单一,稳定性较差。连续共生指在连续时段内共生单元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基于长期合作的中间性组织,既避免了市场组织媒介交易的高交易成本,又避免了企业科层组织内部交易的高管理费用,还保证了合作的稳定性。一体化共生是连续共生的极端形式,这种模式下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独立性消失,双方原来基于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联系被权威关系替代,形成科层制的等级组织。这一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强,但该模式的形成会造成组织管理成本上升,当这种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对共生体新生能量的抵损,从而使共生体失去效率[8]。由上面分析可知,两业共生关系的演化,在共生行为模式上,呈现从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演变,体现为共生单元由不平等共生到平等共生、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共生组织模式上,呈现从点共生、间歇共生向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演变,体现为共生单元从一次性合作、间歇合作、紧密合作乃至结为一体的过程。寄生与偏利共生、点共生与间歇共生是两业共生关系的低级形式;互惠共生、连续共生与一体化共生是两业共生关系的高级形式。将共生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二者结合起来看,可以认为对称性互惠连续共生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业共生关系。这种关系能使共生单元获得同等的能量积累和进化机会,是效率最高和凝聚力最强的稳定共生形态。而且这种共生是连续的,共生单元间联系是密切的,不是随机的,还能保证两业共生单元在共生体中维护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促进两业的共同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实现机制

  两业共生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下文将基于自组织理论,围绕产业共生的自组织性、专业化分工、协同竞争、分叉与选择、共同进化的内涵,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实现机制加以剖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自组织: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特征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的过程,是集研发、生产与流通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活动。两业共生体具有自组织能力,其演化过程表现出自组织行为所特有的动态性和内在要素的整体系统共变性等特点,能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达到适应内外变化的目的。两业共生关系的演化是一个不断打破原有稳定状态,向着新的更高级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再失稳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共生体自发协调共生单元间及共生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样,两业共生关系演化就表现出自组织的特征。

  2.专业化分工: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基础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均衡是有序之源,这样才能产生非线性作用,促使系统演化[9]。两业共生系统内部有众多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它们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性,存在功能互补。正是这种基于非均衡、差异性、互补型的联接,才使得共生系统内产生非线性作用。当前企业竞争的重点,体现出向基于功能的竞争方式转变的趋势,促进了功能导向的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共生单元协同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专业化分工激发物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促使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种类与数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活动分工不断深化与细化,从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活动,向上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到流通加工、报关商检、物流系统设计、物流金融及咨询等诸多领域。在这种良性循环下,物流交易量逐渐增加,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共生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使得物流企业的服务渗透到制造业供应链各个环节。这样专业化分工就使两业企业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因此,也可以说专业化分工是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基础。

  3.协同竞争: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动力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两业共生系统中的非线性作用表现为协同竞争。这一动力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共生系统内部各共生单元通过协同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动态选择最佳结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扩张“协同剩余”空间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竞争是共生单元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系统资源的占有及取得系统支配地位的有效手段。协同则是共生单元之间互相协调、同步或合作的集体行为,是系统相关性与整体性的内在体现[10]。竞争体现出两业共生系统内部创造性的变化,形成系统局部范围的微涨落;协同则把对系统有利的局部涨落通过两业共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加以放大,形成系统整体范围内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向更高层次演化。然而,竞争与协同过程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的。两业共生系统内,既没有纯粹的竞争,也不存在纯粹的协同,而是竞争中有协同,协同中有竞争。两业共生系统中,众多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结成不同的共生体,共生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各共生体内部的协同,提升了共生体的进化能力,并使共生体间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这样,就使得共生系统内部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日益增加,流量越来越大,流速也越来越快,促使了共生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发展,并通过非线性的“涌现效用”发生激变,产生新能量,促使两业共生关系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因此,竞争与协同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两业共生关系的演化。

  4.分叉和选择: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方式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破坏系统均匀性、不变性、对称性的因素,涨落对于系统演化的诱发作用,存在进化、退化乃至崩溃等多种可能,从而使得系统演化中存在分叉现象。只有相对于确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言的优势高序涨落,才会诱使系统进化[11]。自组织理论表明,两业共生关系的进化并不必然发生。从演化方式来看,两业共生关系演化表现为共生体不断面临分叉并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共生体需要不断选择有利的内外涨落并加以放大,才能实现共生关系的进化。但是,普利高津指出,有利的涨落能否被选择并加以放大,不仅与系统的环境相联系,更与系统的内部结构紧密关联。换言之,两业共生关系要实现进化,共生体不仅要充分把握环境带来的有利外涨落,更要不断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在系统结构的优化上,主要表现为信息交流机制的健全,共生界面的改进(比如,从偶然性和随机性较强的市场交易等外生界面向稳定性和可控性都较好的契约、信任、股权等内生共生界面转变)等等。系统结构的优化,可使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上的交流效率大大提升,从而有助于把握系统内外的有利涨落。并且,通过共生体内部及共生体与共生环境间的协同,放大有利的内、外涨落,引起系统整体的质变,促使两业共生关系进化。

  5.共同进化: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内在要求前面的分析表明,物流业与制造业实际上是一种极强的互利互补、相互依赖关系,两业企业结成共生体与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优于任一企业单独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从而产生更多的共生能量,这就使得两业企业结成共生体共同进化将比各自单独进化更快。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是共生体进化的根本动力。由于协同是共生体的整体行为,如果共生体中一方进化而另一方得不到相应的进化,必然影响共生体协同效应的发挥,从而会影响共生关系的持续稳定。因而,共同进化就成为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演化是一种自组织现象。两业共生单元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促进了共生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非线性作用引发了协同竞争效应,共生单元间的竞争及共生环境的变化引发局部涨落,共生体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及与共生环境建立正反馈机制,选择有利的内外涨落并通过协同作用将其放大,引起质变,形成新的更高级的共生关系。这一过程的循环,使得两业共生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并在共同进化的内在要求下,实现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演进。

  四、结论与建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是当前国家和地方大力推动的两业联动的本质要求。理论上,两业存在16种共生关系;实践中,只有11种可能的共生关系。对称性互惠连续共生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业共生关系。两业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实质是共生界面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两业共生体组织化程度提高、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共生关系从低级向高级、最终演进为对称性互惠连续共生。这一演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现象,专业化分工是其基础,协同竞争是其动力,分叉和选择是其方式,共同进化是其内在要求。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当前正面临两业共生发展的困境: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信任缺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两业共生关系处于低层次,两业共生发展水平低下[12];二是两业企业普遍对共生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物流业发展滞后导致两业共生中双方地位不对等,协同效应难以发挥[13]。本文在探索两业共生关系及其实现机制的过程中引发了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推进我国两业共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健全市场机制、完善诚信体系、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两业共生关系演化。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信任缺失,共生关系的形成往往依靠短期的外生市场,而长期的契约与信任等内生界面难以产生,两业企业间主要是非对称间歇共生等低层次的共生关系。同时,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滞后,使得两业企业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不能有效交换与共享,也制约了两业共生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首先通过制造业物流服务市场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物流服务透明度提高,降低物流外包风险;其次,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紧密化两业企业间的共生界面,提高人们对制度框架下契约安排的信赖;再次,加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信息平台应用朝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平台联动方向发展,为两业企业提供互动、沟通与合作的机会,促进企业间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网络,从而为两业从低层次的非对称间歇共生向高层次的互惠连续共生创造条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加强对两业共生发展的引导,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两业共生中协同效应的发挥。前面的分析表明,共生关系并不必然的进化,而是存在进化与停滞乃至退化等多种可能。共生关系的进化有赖于两业共生单元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现实中两业企业在合作中往往追求短期的利益,制造企业凭借强势地位挤压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物流企业急于拓展利润空间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普遍低下,导致其在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协作能力薄弱。这些因素必然会制约两业协同效应的发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注重:第一,切实发挥政策导向和鼓励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两业共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企业树立互利互促、共同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思想,避免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第二,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鼓励区域协作,形成联动式的、能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辐射功能的发展模式;第三,不断完善制造业物流要素退出机制,鼓励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物流运作分立或物流业务整合外包。第四,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多种扶持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例如,鼓励物流企业深入研究制造业物流需求,开展物流服务创新,不断拓展物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避免在低端物流上过度竞争;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技术,开展综合化、集成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联合发展以加强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通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增强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同能力,以求促进两业共生发展。

  工业工程毕业论文篇三

  工业工程在班级监管的运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强化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IE追求合理性,使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要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凝聚全班同学的力量,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有时候班级里一个小小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班级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工业工程师有一个基本信念:做任何工作都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改善永无止境。为使班级管理的方法更趋合理,更加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就要坚持改善、再改善。因此,班级管理事务必须树立问题和改革意识,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寻求新对策。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同样也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自身也要树立起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能接收更多的新信息和新事物。这对我们做学生管理的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就必须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勇于改革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进而和班级学生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有机整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做到有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工作简化是把复杂的问题细化、量化的过程,目的是发现问题的原因。无论是面对一个单体的作业现场,还是像奥运会那样复杂的社会活动,工业工程师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把复杂的问题做分解,简化既是分析问题的思路,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各项工作易于掌握,易于执行。化繁为简,化简为易,化易为行是IE追求的目标,这也给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班级管理也踏入了信息化时代。班级QQ群、手机飞信、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信工具的应用,缩短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更宽广的工作舞台和更便捷的工作途径。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我们也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意识,比如在学生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在确保信息不会外泄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标准化的制作同样的电子版格式,这样方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再如我们的班级规章制度,在班级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我们可以标准化的沿用,继承和巩固班级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当然班级管理的方法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更新标准,从而推动班级管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具有全局和整体意识:现代IE追求系统整体优化。班级管理同样追求班级整体最优,日常工作必须从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所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都是有助于班级的团结稳定,充分挖掘班级学生的潜力,整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优点,发挥班集体的力量。针对性格各异的学生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班集体争光添彩。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促使每位同学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班集体的稳步前进。班级工作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确保以学校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只有通过人的参与其他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其实IE在早期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对人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的研究解决工人在作业现场的安全、舒适与愉悦。IE在提高工作效率中不是通过增加工人的劳动负荷,而是研究如何通过舒适的环境,减少疲劳的设备和工具,使工人身心不受伤害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财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是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是对人的管理。[3]管人,重点是管好思想、生活和行为。管好思想一般要做到“四个了解”:一是通过各种谈心活动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年龄、民族、专长、籍贯等情况;二是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进行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三是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细微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情绪变化等情况;四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进行渐进了解,以排除表面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掌握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熟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其思想脉搏,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管好生活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寒问暖,给学生更多地关爱,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冷暖疾苦,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之情,产生向心力与亲和力,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管理关系。管好行为就是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事情,使每个学生的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就是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劝阻,就是要求多查、多看、多说、多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员不失控、行为不失控,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荫芽状态和事发之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熟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IE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IE意识常常体现在工业工程师的言行中,是在学习和实践IE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和单位,班级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IE意识为我们提供了班级管理过程中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引,如果合理地加以运用,将在达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剂功效。

有关工业工程毕业论文推荐:

1.有关工业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2.工业工程专业职业规划

3.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4.大专化工毕业论文范文

5.工程管理毕业论文精选

154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