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践论文范文两篇(2)
毕业实践论文范文两篇
毕业实践论文范文篇二
实践与实践标准的再思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若对于实践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也会使实践本身失去意义。实践是劳动阶级的社会实践,劳动阶级既是现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实践标准必须是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实践 实践概念 实践标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者简介:邹志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85-0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对重要的范畴。作为一名哲学学者,笔者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基本上是秉持肯定的态度,但认为对这一命题还应进行局部的完善,进行必要的科学拓展和学术下沉,使其更加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的规范性。
一、实践本质的再思考
何为实践?它的本质如何认识?它的内涵和外延又该如何予以科学界定?马克思之前的中外哲学家对此都有过一些论述,但却无一例外地将“物质生产活动”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排斥在了实践的范畴之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实践就其本意而言,也是指行动的履行和践行,但仅仅指个人的道德实践和品格修养,而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根本不在他们的考察视野范围之内。由于这些哲学家自己不从事社会生产实践,而且十分轻视,甚至鄙视这些实践活动,因此,也就不会重视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而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功利主义哲学家也对实践做过分析,但他们把实践仅仅归结为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应付环境的活动,这种所谓的“实践”,是把人的实践活动同其它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混为一谈。这种实践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完全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先进之处就在于把“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到了“实践”的范畴之中,并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而在对实践的理解上,突破了以往旧哲学的狭隘的范畴,为正确地揭示实践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而这种物质生产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与动物的生产活动完全不同的,“诚然,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下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的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P。换言之,人们通过实践,不仅在被动地接受自然反映在人脑中的信息,而且在能动地改造这些信息,“既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又是主体认识结构的建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实践造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与统一,客体向主体的显现不可能离开实践”Q。当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作为实践最首要的决定性形式和最基本的内容时,他们所理解的实践便是最高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同物质的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性过程。它们不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且还是人类同自然界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基本形式。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实践,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人们的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实践要素的再思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践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什么?另外,实践的客体又是什么?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统一,是建构实践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对实践的分析与解读,就必须对这两个具体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践的主体是“人”。但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绝不是西方哲学传统意义上的抽象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具体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即劳动阶级。实践是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的主体即为具体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也伴随着私有制的确立而出现,人类社会在整体上被分为了两大阶级: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真正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只是劳动阶级,而剥削阶级则更多的则是站在物质生产之外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曾大谈实践,但是他们所讲的实践是与劳动阶级的实践完全不同的范畴。他们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抑或是人的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都属于实践。因此,要正确的理解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必须首先明确实践的阶级立场,即实践的阶级性,因为只有劳动阶级的实践才是真正科学的实践。
劳动阶级是实践的主体,但这一阶级群体毕竟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个人所体现出来的,而个体的实践范围无疑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具体的劳动者个人,在他所从事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具体物质只能算作是实践的个别对象,还不能算是实践的客体(实践的客体是包含于实践的具体对象之中的,并且只有通过实践的对象才能体现出来的客观规律)。而劳动者个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在与他所反复接触的物质对象不断磨合中,逐渐地对这种物质从陌生走向了熟悉,而正是这种熟悉,凝练了真理的因子,因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练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局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练,‘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R。而无数条这种对具体的客观物质的“自由”把握的汇总和凝练,便形成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即实践的客体)在整体上的把握,也就形成了真理。因此,真理是由无数条真理的因子汇总之后经过凝练而形成的,而这一过程的完成,则需要靠全部劳动阶级共同的思维能力来进行整合加工,“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S。因此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才能正确的认识实践的客体,即客观的真理,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但实践不仅仅有绝对性的一面,而且还有相对性的一面。实践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阶级诉求上,即为谁的根本利益而从事实践活动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践的主体是劳动阶级,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系统即为劳动阶级。既然只有劳动阶级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那么为了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应该将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实践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实践活动本身应该是为广大的劳动阶级(即人民群众)服务的,为劳动阶级最根本的利益而实践。实践是劳动阶级的社会实践,是劳动阶级在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既然是劳动阶级为追求进步与发展而进行的社会实践,那么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讲,实践也应该是为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因为只有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维护,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地进步与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围绕着“为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而展开,否则一切背离这一原则而发展的生产力都将退化成压迫人类自身的一种“异化生产力”。因此,实践绝对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属性的,为了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所从事的实践的功利性,即革命的功利性,则应该大力弘扬。
三、异化对实践标准的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显然在“为谁实践”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希望能抓大放小,避开枝叶细节,能快速投入生产实践。但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回避,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导致了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出现,而理论界“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思想的泛滥,以及三十多年社会实践的结果,非但没有使生产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反而使生产力本身不可避免地产生异化。
实践最直观地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但绝不仅仅只和生产力相关。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如果生产力的发展,纯粹是为了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人”的存在与需求,尤其是创造生产力的人们的存在与需求,甚至以牺牲这一部分人为代价的话,那么这种生产力无疑是一种异化的生产力,因为这种生产力不但自身失去了再发展的动力,而且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也已经不再是为人们所支配的力量,不再是为人类服务,反而成为压迫人的一种人类的异己力量。因此生产力绝不能作为单一的衡量实践的标准。因为“生产力诸因素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这种社会形式的状况如何,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力诸因素潜力的发挥。生产关系就是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劳动之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T。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地构成生产方式,是生产实践中的一体两面。因此,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考察,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才能把握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过程。而异化生产力的错误就在于片面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生产关系的发展。
因此,必须把“人”的因素,尤其是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首要因素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考察,要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比封建主义社会更加先进,是因为“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U,即以生产力、社会关系和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这三者的统一为标准,衡量社会是否进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从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才是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类发展的实践,既是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着社会整体的利益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劳动阶级所从事的为追求人类自身的解放并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相统一的当代社会生产实践,才能完全涵盖“实践”这一概念符号的全部外延。这种实践标准是先进阶级的价值标准和科学标准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历史再一次证明,只有千百万劳动人民所从事的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注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P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Q杨耕,陈志良,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R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S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68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T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U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928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毕业实践论文范文两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