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2)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评述》
摘 要:大学生自杀,人格特质是基础,负性生活事件是导火索,缺乏正确的防御方式是重要原因,抑郁是自杀前重要征兆。识别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防御与干预措施,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的关键手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高危人群;防御措施
大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被视为家庭的宠儿,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自2008年起,自杀取代了突发疾病和交通事故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到的自杀动机,是自杀死亡的高危险因素。最新调查数据惊人地显示,有高达7.16%至38.6%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自杀意念[1-3]。有学者惊呼,自杀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流行病。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报道,并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危人群、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综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1.人格特质是自杀的基础。总结国内外关于自杀成因的研究,学者一致地认为,自杀是建立在一定生物基础上的,自杀人群与一般人群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如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的内外倾向(E)、精神质(P)存在显著性相关,内向型、高精神质人格更容易形成自杀意念[4];自尊与器质性乐观能够负向预测自杀意念的产生[5,6]。还有研究表明,自杀能够遗传和传播,陈建梅等对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就证明,亲属有过自杀行为是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7]。
综上,可以认为,自杀人群具有一定人格特质或生物学基础,这种特质是可以遗传的。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能够从人格特质与家族自杀史的角度筛查自杀高危人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负性生活事件是导火索。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工作压力等。生活与学习上的不如意往往成为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导火索。郭黎岩等总结我国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负性事件依次是情感挫折,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身体丧病、学业压力,家庭变故[8]。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研究认为,负性生活是在自杀意念形成过程中起到“扳机”的作用,一般地,只有当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才会有自杀意念的产生[9]。
3.应对方式是调节因素。应对方式指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景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习惯性适应行为。应对方式是应激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重要调节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
我国当代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这一方面造成其自私、自我中心的性格或行为方式,同时,没有经历挫折教育,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使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往往放大暂时的困难和可能的后果,产生强烈负性情绪,采取逃避,否认等消极应对方式,而不会直面困难或寻求帮助,负性事件得不到解决,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恶性循环,最终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抑郁是自杀的前兆。抑郁自杀构成所有自杀的1/2~2/3,是抑郁症最危险的后果,也是自杀最重要的前兆。自杀意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严重抑郁情绪的表现,可以说,抑郁对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自杀行为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过程可以描述为:具有一定人格特质基础的大学生,遭受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由于缺乏正确的应对与防御方式,而抑郁等负性情绪无法排解,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
1.大一新生与毕业班学生。研究表明,大一、大四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因为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处于角色转换与适应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或专业的期望落差,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寄宿生活不适应等,并由此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者就会产生自杀意念。而毕业班学员,面临职业生涯的各种选择,出国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读研、工作,焦虑情绪始终得不到排解。特别对于求职困难的学生,“文凭贬值”造成的就业压力,父母催促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等往往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感到委屈、自责、焦虑、困惑、无助,极端的人就选择结束生命来逃避这一难题。
2.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大学生活五彩斑斓,价值多元,但完成学业仍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学习成绩也是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学业困难无疑是大学生重大的压力源。学业的摧折,如考试没有及格、毕业论文没有通过等都是大学生的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特别对于中学成绩很好,大学学习 平平或虽然很努力,却总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学生,长期学业上的挫折会伤害他们的自我概念,习得性无助产生抑郁情绪,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无能、无用,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经受情感挫折的学生。郭黎岩等将感情摧折列为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负性事件的第一位。大学生处于感情冲动的青春期,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很强烈。但大学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生理和心理的完全成熟。大学生在失恋的打击之下,很容易情绪失控,意识失常,最终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毕业学年是大学生恋人分手的主要时期,情感压力也是造成毕业班学生自杀高发的原因之一。
4.有个人或家族自杀史、抑郁症史的学生。有报道称自杀与忧郁症40%到50%会有家族遗传;研究表明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首位高危因素。约30%~60%的自杀死亡者有多次的自杀未遂行为。一项追踪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最终自杀成功的占10%~14%,约为普通人群的100倍。因此,有个人或家族自杀史、抑郁症史的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5.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一方面很可能有人格方面的特点,如高精神质人格,其人格特质本身就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可能诱发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同时,没有正确的应对方式与适合的情绪释放渠道,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三、大学生自杀的防御措施
1.建立心理档案,关注高危学生。孔子说,“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在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心理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心理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关注的学生身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如进校初期即调查学生家族或个人抑郁史、人格特质等,定期心理普查,如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等,关注自杀高危学生,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的重要手段。
2.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我们常常说,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压力日益加大,而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还相当少。王道阳运用关联分析法扣差异分析法,对安徽省芜湖市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压力主要包括价值冲突压力、身心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学业事业压力,其中,学业压力是主要压力而各个年级,大学生主要压力可能也不一致,如大一新生主要面临人际压力、学习生活适应不良,而高年级学生主要是求职压力;理工科大学生有更多的学业压力,而文史科大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压力……只有清楚地了解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有怎样的心理压力,才能有的放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体制。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尚不完善。例如,对于重症抑郁患者,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否具有强制送医的权利,大学生出现何种程度的自杀意念时,咨询师有权通知其老师或家长等问题都没有明文回答。有学者提出自杀有四个心理阶段:自杀意念形成,心里矛盾冲突,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实施阶段,每一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比如在自杀者平静阶段,简单沟通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效的,更应该做的是防止其有自杀的机会与及时就医。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在我国亟待建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人格特质是基础,负性生活事件是导火索,缺乏正确的防御方式是重要原因,抑郁是自杀前重要征兆。识别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防御与干预措施,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的关键手段。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周忠琴,刘启贵,孙月吉,等.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3).
[2]杨艳杰,邱晓惠,杨秀贤,等.哈尔滨市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10).
[3]李辉,刘倩倩,方晓义,等.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4]汪伦,杨鑫铨.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
[5]肖三蓉,袁一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
[6]辛莘,何成森.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0,(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陈建梅,艾明,况利,等.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
[8]郭黎岩,王冰,王洋,等.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9]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9).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