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做老师的感到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有排斥抵触情绪,思想上不接受。说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也还可以理解,最大的尴尬是学生公开顶撞。在实际中学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最调皮、成绩最差或者各方面思想表现最落后的学生,并没有失去上进向善的心理,都有一种获得老师、同学信任、理解、认同的期盼。那么,中学生究竟有哪些德育接受心理需要我们老师把握和适应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德育;心理接受;学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01
一、真理接受心理
人追求真理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需要。中学生对真理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拜心理,其突出表现是: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喜欢背诵名人名言警句,并且经常抄录在笔记本上或者同学间互赠互勉。根据中学生勇于追求真理,乐于接受真理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哲理优势,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讲深说透,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指点迷津,启人心扉,学生自会信服、接受。但问题也存在另一方面的负效应。近年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中学校园也受到程度不同的侵染,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型的消极格言当作真理来信奉的中学生并不在少数。对此,我们中学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有充分的心理思想准备,切不可急躁。中学生年龄小,甄别能力弱,出现把谬错当真理的情况并不奇怪,我们做老师应充分理解学生。这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人格接受心理
中学生处于人格心理初步形成期,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当遇到学生的正面冲撞时,有经验的教师采取的方法是,绕开话题,把事情暂时搁起来,过一段时间等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平复下来再解决。可不少教师采取的往往是把学生逐出教室、通知家长等强硬措施,甚至教师以武力进行压制的情况。其结果,教师挽回的仅仅是个人自尊或只是个人面子而已;而给学造成的却是严重的心理打击和人格伤害。对于那些差生而言,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容易感化他们成为激发他们向上进取的内在驱动力,这方面的个案事例我不胜枚举。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教补充日常的言教。在当今社会上请客送礼风普遍盛行的社会氛围下,不少学生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对老师请吃送礼,老师才会关心自己的子女。对这些情况教师尤应慎重妥善处理,注意给学生留下良好完美的人格形象。我们认为,德育效界并不完全产生于说教中,更寓于教师自身的高尚的感召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事实接受心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学生乐于接受真理的晓喻、人格的感召,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的中学生更乐于接受事实。现在中学生普遍对单纯的说教、理论的灌输带有逆反心理,这是众所周知的。90年代以来,我曾经数次在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越往这高年级学生的逆反情绪越强烈。因此,我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十分注意讲最近报刊杂志上登载的新鲜事例。有时候干脆就某一问题先连讲数个事例,然后再让情绪被调动起来的学生自己到课上去归纳结论。这样教学效果好,学生也普遍欢迎。课间对学生的思想德教育,我也延用此法。尽量多讲些学生存在问题对得上号子事例,让学生自己去意会、去咀嚼、去反思,少讲一些生硬的、居高临下的训戒之词。这样既表明了教师鲜明的态度和关切之意,又不损伤其自尊心,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当然,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拿出片面的事实来反驳老师的观点。对于此类情况我自己的做法是,无论学生出于怎样的动机,即使我有时尴尬得一时答不上来,也首先对学生的反叛勇气和思考精神予以肯定,然后再用充足数据和事例,友好地详尽解释和回答。在实际中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习惯于用事实来证明道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事实来体验道理,从而接受道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环境接受心理
我国古代孟母教子而“三迁”的故事,讲的是环境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必然会受到环境风范的熏陶,产生一种自然接受,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西方有受格式塔学派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环境感应论,在其教育理论中也有“环境即教育”之说。所以,我们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努力开创健康、整洁、文明、活泼的良好环境,定能受到“不说而教”的效果。尽管今天我们还没有可以量化的数据指标来检测环境对学生实际影响的程度。但是,我想谁也不会否认校园环境对中学生今后人生的深远意义,应该说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优化学校教学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丰富学生智慧,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少教师把校园环境称之为教材以外的“潜在课程”,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方面不存在问题。首先,我们的校园教学环境还严肃有余、活泼和情趣不足,这主要是与校园教学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有关,给学生造成浓重的心理压抑。其次,学生是校园的主休,他们不但是校园环境的得益者、维护者,更是校园环境的建构者。中学生自我管理校园环境、植树种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尤其在重点中学还没有得到重视。
当然,中学生德育接受心理还有诸如角色接受心理、习惯接受心理、趋同接受心理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们只有遵循学生德育接受心理规律来开展工作,不断优化中学德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减少探索中的曲曲折折,达到事半功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9-1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欧干英.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J].基础教育研究,2003.增刊:19-20.
[3]李冰.在班级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初探[J].中国德育,2003,(11):74-7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3.有关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