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校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摘 要:探索团体心理辅导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 应用 模式,为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贫困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确保了贫困生安心学业,顺利成才。总体来说,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学生不但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极大精神负担,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通过相互作用而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了贫困大学生人格特点和防御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帮困扶贫既要减缓他们的经济压力,更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为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而在心理干预策略中,团体心理辅导有其高效性和节省性等独到之处,它依托团体情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本研究使用团体心理咨询的训练方法,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定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期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在团体成员的选择上,我们本着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在大一新生中宣传本活动,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取小组成员。通过面谈确定实验组成员15人,对照组成员15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活动开始前每位成员签团体合约书,以真诚、开放、尊重、保密、守时为原则,让团体成员清楚团体活动运作方式及对团体成员的要求。然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自尊量表(SES)测试。2个量表均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干预前、后的对比测试,所有数据借助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填写自编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问卷。一个月后随访实验组成员并进行量表测试。
(二)实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团体心理辅导每周活动1次,每次90-120分钟,共8次。根据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的显著性差异特点,设定团体辅导的目标:探索自我,体验信任,发挥潜质,建立自信,详细地制订了整个活动的方案及程序。每次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活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团体心理咨询干预后贫困大学生的症状自评结果分值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6个症状因子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贫困大学生干预前后其人际关系、焦虑和偏执3个症状因子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分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团体辅导模式对成员心理状况的改善有积极效用。团体心理咨询前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得分情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自尊量表(SES)被证明与信心、合群性等概念显著相关,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利用SPSS分别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SES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贫困生组还是非贫困生组,其自尊水平在干预前后差异皆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的对比研究可见,高自尊组SCL-90各因子分低于低自尊组,自尊与SCL-90各因子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实验前贫困生自尊水平均分与非贫困生自尊均分比较,以及实验后贫困生自尊水平均分与非贫困生自尊水平均分比较,自尊得分的差异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三,主观问卷结果分析。自编主观问卷,用于了解实验后小组成员对自身的主观评价。问卷共设多项开放性问题,包括:你觉得这个团体活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项活动?为什么?本次团体活动中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对自己的认识有了哪些改变?你对周围人的看法是否有所转变?你还有什么感想或建议吗?通过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成员进行深入思考,深层次地挖掘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客观深刻的认识自己,勇敢地、开放地表达自己。大部分同学感受都比较深,有的说:“对自身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心态比以前好了”;有的感到:“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勇敢积极地面对无论是人还是困难”。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在与人沟通、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不再畏缩与人交往”,“感到彼此信任的力量和珍贵”,“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感,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许多成员认为“虽然只是几次活动,这也是奇妙的缘分的安排,妙不可言”,“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世界上不只是只有你一个人在烦恼,只要学会调整,不自暴自弃,就会发现快乐无处不在”。在随访中,一些成员表示日常生活中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通过自我激励来提高自信,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信心,改善了人际信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第四,讨论。一是团体心理辅导对自我意识的改善。实验中我们发现贫困生内心存在着自卑和自尊两种矛盾心理的交织,一方面虽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但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坚强的毅力,考上了大学,实现自己和家人的梦想,这种成功给他们赢得了自尊。他们渴望进入大学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家人的期望和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经济的贫困和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穿着和行为举止显得“寒酸”、“小气”;在综合素质方面,由于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落后,致使他们在知识面、信息量、兴趣爱好及实践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有较大差距,使他们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也会感到人格受到伤害,甚至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将学习作为唯一支柱点来维护自尊,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物质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容易使贫困生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否定自我的倾向。他们在适应新环境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可能因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遭到同学笑话;可能自己除了学习好没什么特长而在多元评价标准的大学竞争中相形见绌。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害怕被人看不起,不愿轻易与老师或者同学谈及家庭情况,而是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形成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双重性格。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导致了他们的情绪表现极不稳定。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每个组员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帮助组员认清自己,自我接纳、自我尊重、树立自信,以致他们能够对自我拥有更新和适当的看法。透过“外在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心灵深处的自己”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出孤独、不安、愤怒和自我厌恶的情绪,探索出一条克服不安,在不安中自由安定的道路。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对焦虑和担忧情绪的调节。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复杂的不良情绪反应。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贫困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或担心家庭欠债增多,或担心父母多病,或担心家中再发生其他意外;由于求学而使家庭举债又增添了贫困生的许多心理负担,怀着对家庭巨大的负疚感,贫困生最大的愿望是以优异的成绩慰藉父母、兄姊的一片苦心,但是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他们一旦做不到出类拔萃,就会为此终日忧心忡忡。再加上就业、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心理压力过大。贫困生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了其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适度的焦虑,常常会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竞技状态,一旦紧张和焦虑过度,对人的身心便会产生不良影响,转而引发身心疾病。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促进组员对个人的价值观作出探索,更多的认识自己,并协助他们做出评估,考虑是否要作出修正与改造,鼓励每个组员因着过往的经历所产生的刺激来讨论和探索个人当前不同的生活处境和问题。同时认识自我情绪,学会调节情绪、情绪放松的技术,学习认知改变和认知重建的方式方法,对舒缓压力,调节焦虑情绪起到较好的效果。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对孤独与自我封闭心理的改善。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否定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的独立于群体之外而离群的心理体验。在问卷测试中有1/3的贫困生对“我孤独时却没人与我在一起”和“我对其他人失去了兴趣,并不关心他们”等作了高分选择,这表明高校贫困生孤独无助的情感体验较多。有些贫困生在面对困难压力时,常常会表现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不愿和别人接触,独来独往,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在顾影自怜的自我体验中越陷越深。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学习都是重要的历程。而社交技巧的发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很重要的治疗功能。在活动参与中,成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学习情绪管理及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以增进正确生活管理的能力和良性的人际互动。例如在角色扮演中,组员可以充分讨论寝室同学之间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处理,学习如何向雇主求职,可以学习如何向长辈表达不同的意见,可以学习如何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如何开口邀约异性和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对团体成员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学习和体验。对于一些缺乏亲密人际关系的组员来说,小组可能是为他们提供了人生第一次的机会经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关爱,而这种真实而温暖的关系,往往会令这些人改变对人与人交往的看法,以致在社交生活中有新的态度和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情绪方面都能有所借鉴。四是团体心理辅导对妒忌、敏感心理的改善。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高校贫困学生的心智发展大体有两个走向:一是意志坚强,乐观向上,将苦难当成生活的磨炼;二是受制于自己设定的消极暗示,感觉世界太不公平,情绪往往比较极端,妒忌、敏感心理严重。而有第二种倾向的在整个贫困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重,他们的社会公平感严重缺失,认为在智力、能力方面自己并不比他人差,而有的人可以生来就吃得好、穿得好,自己只能勉强果腹,只能穿旧衣服,从而更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和逆反心理,陷入极端的境地。有时,只是同学间无意的说笑,他们却认为那是对自己有意的伤害,这不仅对其生活学习不利,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各种团体活动,使成员认识自我情绪,学会调节情绪、情绪放松的技术;学习认知改变和认知重建的方式方法,体验如何信任自己和别人,帮助成员学习如何在开怀、体谅、真诚、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做出直接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充分感受一份归属感与被接纳的感觉,从而使他们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结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等症状因子有显著性改善,团体成员辅导前后SCL-90测试的总分也有显著性改善,提示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对成员心理状况的改善有积极效用。
第二,团体成员自尊状况的改善。自尊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贫困生的社会因素、家庭关系、自身能力、自我意识影响自尊,自尊水平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有关联。因此,我们可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减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团体心理辅导模式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主观问卷结果分析和部分学生的访谈结果看,通过团体的互动作用促进团体成员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获得对自我更为适当的看法。团体咨询活动也能更好地提高成员的社交技巧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松弛他们的紧张与不安,更有信心地面对贫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懂得“出身无法选择,态度可以选择”。此外,团体咨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增加了实践作用,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效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社会支持方面,贫困大学生所获得的主、客观支持总体上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个体产生心理危机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来源。一个人从社会、他人获得的支持和帮助越多,就越能克服困境,心理就会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团体心理咨询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交技巧训练、挫折训练以及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澄清非理性认知等活动,提升了成员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在主观支持的维度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对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良性影响。虽然本研究的取样较小,也缺乏长期的追踪调查,团体心理咨询对贫困生社会支持方面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是,本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 文献 :
[1]杜志丽,贺思辉.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 中国 学校卫生,2006,(02).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2.
[3]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03).
[5]宋尚贵.低收入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0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