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500字(2)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500字(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500字篇二

  《道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

  摘 要: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以《庄子》“和”思想为中心,探究其内涵并结合实际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庄子》;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3-0204-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以《庄子》“和”思想为中心,探究其内涵并结合实际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庄子》之“和”

  “‘和’是标志天、地、人的和协(谐)状态及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哲学范畴。”(葛荣晋,2001)道家之著《庄子》认为大生命宇宙中的“和”原理也存在于人类个体生命小宇宙之中,从而将“和”引向生命个体心理或精神层面,倡导效法自然,崇尚自然本身的和谐,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际、自我等关系的楷模,旨在主张自觉地应对心理“不和”以通达“和”之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道家老子将宇宙本体“道”视为“和”之本源,且“和”由“气”而产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庄子》在此基础上发挥并形成了“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原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田子方》)(陈鼓应注译,1983,2009)和谐秩序的前提是阴阳二气“交通”,万物由此产生,体现了“和”之存在价值。生成后的万物又处在“盛衰”等阴阳相交而又不断“调和”之中:“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庄子·天运》)阴阳二气“通”则和,不通则不和,“不和”则不生物,甚至“伤物”,生命体就会解体,“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庄子·渔父》)但经“调和”,消解对立又形成新的和谐体。人体的健康也受制于阴阳,“和”则康,“不和”则伤,“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庄子·在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和内在于生命个体

  “和”内在于生命个体,说明人生来心理就是和谐的。不仅大宇宙下“万物”禀受阴阳和气而生,人作为万物之一(可称为小宇宙)亦如此,“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庄子·知北游》)天地与阴阳,二者都具有自然的共性,“天地之和”就是“阴阳之和”或自然之和。“天地委和”表明,天地、阴阳赋予了人之生命内在之和,且体现为存在之和,从而构成了人与天、地为一体之和。另,人生来就具“和”,意蕴着个体调适“不和”状态具有可能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和之以天倪”:和是调和情绪的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庄子·齐物论》篇说:“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此“和”为动词,“和之以天倪”即效法自然之和谐而不断地协调整合,形成新的和谐体。“不和”之因主要是在于个体喜怒哀乐好恶之情的偏失、不真所致,如“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庄子》以“朝三暮四”为例:猕猴在饲养人的食物分配上发生了情绪波动,因“朝三暮四”而怒,又因“朝四暮三”而喜,说明世俗的喜怒以及多少、是非的争夺的结果没有意义。然只要顺性情便可左右“猴子”的喜怒之情,这又表明“圣人”是能够调和对立的,“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这样是非并行却不冲突,维系了自然秩序。引向个体心理层面,如《庄子·天运》篇云:“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奏和”即调和心理存在的对立关系,使之相互转化,形成新的和谐秩序。

  (4) “天和”、“人和”、“心和”:和是多元的和谐体

  《庄子》把“与天和”、“与人和”视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与天和”即人合于自然的状态,“与人和”指人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包括家庭、群体、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心莫若和”、“和不欲出”(《 庄子·人间世》)是指“心和”,为心理的理想存在状态。“乐”是“和”的体现或象征,指无为逍遥自由之乐(如“鱼之乐”),而非囿于有限、依托外物之乐(如“埳井之乐”)(《庄子·秋水》)。“天和”、“人和”、“心和”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多元的和谐体,为心或精神所追求的理想目的。

  2 《庄子》获得心理和谐的途径

  “德者,成和之修也。”(《庄子·德充符》)“夫德,和也。”(《庄子·缮性》)是说德性之人具有生成“和”的修养,“和”是有德性之人的重要标志,也是道的完全体现,所谓“夫道,渊乎其居也,……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地》)此表面言闻到和谐之声,实际上喻指体验到了和谐之道境,“闻和”就是“得道”,它表明人类经过努力、修养是能够获得“和”的。因此,重建“和”之秩序需要一番“修”的功夫,“修”是获得“和”的途径,目的是生成“和”。依据“交通成和而物生”原理,生成“和”的前提是“交通”,故“修”的核心落实在求“交通”上,即阴阳二气往来之道相通,调和平衡相对立的面而达到统一。具体途径如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壹性”、“养气”。《庄子·达生》篇说:“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要做到心性纯一、保养平和之气,进而合于德,通于道(“物之所造”即“道”)。

  (2)“虚静”。“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感,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以虚静之心推广于天地之间,这与“虚而待物”,“心斋”意义相近,如是与万物相通,此为“天乐”。“天乐”之人就是“与天和”之人,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同上)“天和者”能超越世俗情感,平和心境:“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

  (3)“坐忘”。《庄子·大宗师》篇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主要是忘掉外在是非、喜怒、哀乐、贵贱、得失、成败等之别,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使形合于气,气合于神,如是便相通,“大通”指生命体内之“气”的完全畅通,生成心理和谐秩序。

  3 《庄子》“和”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教社政\[2005\]1号)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承受压力过多,如学业、就业、应试、情感等巨大心理压力;消费、挫折、沉迷网络、贫富区域差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心理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自卑、孤独、忧虑、困惑、冷漠、坠落、退学、暴力冲突、刑事犯罪、自杀等等。借鉴《庄子》“和”思想并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认识能力。人有认知的需要。健康专家万承奎指出:“认识很重要,一切情绪、一切行动都来自于认识,集中表现在怎样认识自己,怎样认识别人、怎样认识社会。这三条做到了你心理就是健康的。”(万承奎,2003,p.35)当下一些大学生缺乏这种认识,如:顺境时自娱自乐,逆境时意志消沉;刻薄待人;只看到社会灰色的一面,而不见其阳光的一面(如正义对邪恶的惩罚),这些都是自我心理上不平衡、不和谐的表现。《庄子》告诉我们,只有相对面“交通成和”,才能构成和谐状态,和谐是有条件的,需要化解对立面的各种矛盾。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都处在一个网络之中,相互激荡,这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这一点,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秩序的过程,就是不断处理和化解诸多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就能坦然地、自觉地、积极地应对和处理诸多不和谐因素。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健康的心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而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乐观情绪是身心健康活动和谐的象征。”(万承奎,2003,p.107)中医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任何一种情绪都不能过度,否则有害健康。耶鲁大学教授彼德·沙洛维曾说:“决定人的一生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引自万承奎,2003,p.37)当代一些大学生缺失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情绪的过度膨胀,另一方面又缺乏接纳和调控自我情绪能力。《庄子》“朝三暮四”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大学生都要作出某种选择、判断和争取,但正如先三后四与先四后三一样,往往其总量、结果是不变的。因此,认识这一点,从积极意义上看,我们的愿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或许只是时间的早晚、先后问题,那就看如何选择了。另,人的一生,或先喜后悲,或先悲后喜,这种情绪往往受外物等左右和干扰而引发的,也与个体没有节度有关。只有破除内心的物质贪求及自我偏执,才不会因暂时的得失、成败等而产生种种不必要的不良情绪,才不会心为形役而失去自我等。古人所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属此理,我们应该保持这么一种乐观情绪。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层次,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适应的一生。”(万承奎,2003,p.42)适应社会的关键要自信与战胜孤独,没有自信的人不敢接触社会,一个孤独的人不愿融入社会。一些大学生因遗传、生理、财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丧失自信,出现自卑、孤独、忧虑、悲伤、压抑等症状。《庄子》“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告诉我们:首先,美与丑、高与矮、胖与瘦等都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而存在,家庭物质的贫富、地位的高低、区域的优劣等也都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决定而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外在差异的影响而丧失自信;另,“和”内在于生命个体,说明我们每个人天生心理是和谐的,这是人类的共性、通约性,它表明个体都具有适应社会的潜能,都能找到自己适应群体、适应社会的共同处和结合点。认识到这一点,就易战胜孤独,就不会因众人表面与“我”不同而排斥他们,也不会因“我”与众人表面不同而脱离他们。吴骋骋(2009)曾采访过留学在异国的90后学生,大家对初来者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战胜了孤独,就没有不能克服的。”这对刚步入大学校园和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不无启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其关键因素是共同的利益和利益满足的程度。”(万承奎,2003,p.46)《庄子》“和”不是“小和”,而是“人和”、“天和”和“天人之和”相统一的和谐共同体。“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提醒我们,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和谐象征的乐观情绪,其建立和发展必须以个体均衡、调和“天下”为前提,从而把人际和谐与自然、心理和谐结合起来。人是宝贵的,但相对于无限宇宙而言又是渺小的、有限的。因此,将人际关系置于大宇宙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共同和谐统一体,那样的和谐人际关系才是广泛的、稳定的、持久的、无限的。反之,若以自我为中心,把人际关系限于自我设定的小圈子里在那自喜、自美、自娱、自乐(如像“河伯”之“自喜”、“自美”,“井蛙”之“自乐”),甚至寻欢作乐、滋长怠惰等,这样的“乐观”情绪无非是狭隘的、短暂的、有限的、相对的,无非是个体局限于现有的有限性认识而反映出的乐观,无非是依托于外在物质东西而表现出的乐感,而一旦外在物质东西丧失,那么自我乐感也就迷失或不在,自身和谐也就不存。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觉地破除这种有限性,进而把视野投向更开阔的领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张厚粲,2001)每位大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但又生活在群体中。“王德之人”是《庄子》“和”思想提倡的理想人格,启示我们要树立“和”观念,效法自然,健全自己的个性。每位大学生要进步、发展、完善,《庄子》“成和之修”是说,通过修养,使心性纯一、平和,处虚守静,物我两忘,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学会自我维护、自我管理心理健康,克服心理失衡和焦虑,进而集中精力学习,提高效率,提升能力。

  同时应看到,我们在追求进步、发展、完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各种变故、苦难、挫折、困惑,甚至不幸的遭遇和事件等等,我们不可缠绕其中不能自拔,而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及时“调和”,从中超脱出来,让心灵得以安慰,使情感得以慰藉,否则会伤身伤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调经论》)另外,“天地之委和”原理说明了个体具有“调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必然性,这就意味我们要不断地、长期地“调和”,一旦放弃努力和修养,心理和谐就会失去。因此,要重视后天的修养和维系,增强“调和”的自觉性,这也是一种能力,是个性健全的一种体现。“个性决定命运”,拥有健全的个性,就能完善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陈鼓应注译.(1983,2009).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

  葛荣晋.(2001).中国哲学范畴通论(p.72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社政([2005]1号).(2009).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9-09-13

  万承奎.(2003).首席专家万承奎谈健康自我管理(pp.35-107).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吴骋骋.(2009).这群在海外的90后.中学生,13.

  张厚粲.(2001).大学心理学(p.29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500字相关文章:

1.大学生入党自传范文4500字以上

2.饮食与健康论文1000字

3.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4.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论文

27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