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相关论文(2)
儿童心理学相关论文
儿童心理学相关论文篇二
《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孤独感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也是关乎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儿童为研究目标,首先分析了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关于同伴关系和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措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儿童孤独感;同伴关系
[Abstract] the children's loneliness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 In this paper, the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loneliness, then reviews about peer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reducing children's loneliness.
[keywor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oneliness; peer relationship【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108-01
对每一个儿童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也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社会发展心理学中认为,孤独感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存在缺失的时候,主体所体验到的不适感觉。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虽然说一定的孤独感可以培养儿童独立性的人格,但是长期的孤独感就会导致其巨大的痛苦,随后会在其心里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导致难以融入社会,自尊心受损。当前国内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孤独感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般是针对青年和老年来进行的,本文从儿童角度,分析影响儿童孤独感轻重的个体和外部因素,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情况,并提出了简单的降低儿童孤独感的建议措施。
1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一般说来,影响儿童孤独感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交叉起影响作用,这其中不仅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1.1个体因素: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显示,关乎儿童本身的主观的社会交往自我感知可以更加容易而科学地预测自身的孤独感。不同的社交自我知觉,会产生不同的孤独感,相比较于社会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具有比较高的孤独感。这就说明了自我认知对于孤独感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中间的媒介就是社交自我认知,通过这个媒介,社会喜好和友谊质量等都可能会和孤独感有联系。和社交自我认知这一中介不同的,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孤独感的行为因素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同伴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对外界敏感、问题多的儿童往往因为难以建立融洽的关系而受到冷落,并最终导致孤独感的产生,而内部问题比较多的儿童又会过多的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难以融入群体,难以产生孤独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环境因素:儿童的成长是否健康基本上取决于他在生活中相互交往和产生联系的人和事,其所处的环境,对孤独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环境的最基础因素,具体可以分为家庭功能、类型和父母的培养方法。家庭功能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总体综合性评价,如果儿童缺乏和家庭成员之间必要的交流,或者生活在一个比较混乱的家庭管理环境中的话,很有可能滋生儿童的孤独感。比如离婚家庭的孩子,会在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时候产生自卑感,导致孤独感大量滋生。父母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样也影响着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否宽容和颜悦色,是否惩罚严厉苛刻,是否不管不问冷淡,是否过度保护宠溺,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阻碍作用。而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作用不是父母可以代替的,必要的同伴关系可以缓解或者消除孤独感。社交地位和问题行为是两个显著的环境因素,社会地位高的话,孤独感就会减弱,而如同儿童的问题被拒绝或者忽视,就极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而当儿童入学之后,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孤独感,亲密的师生关系很显然要好于冰冷的师生关系。另外适当表扬可以减轻孤独感,使孤独感的孩子也更加乐意和老师进行交流,打开心扉。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孤独感研究
2.1研究方法和工具: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一般都需要做社会调查,深入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而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1984年asher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儿童的孤独量表。包含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和个人爱好有关系的插入项目。(2)1982年harter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PCSC)。(3)友谊质量问卷,其中包含40个孤独项目,不过一般在研究的时候都会对项目进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孤独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所以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2研究结果综述:纵观国内外的儿童孤独感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结果之间虽然有微小区别,但是却殊途同归,结果在整体上还是彼此相近的。(1)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对孤独量表中的16个项目进行问卷打分,一般说来分数和孤独感的高低是成正相关性的。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根据标准化结果把儿童分成三种类型:严重孤独、一般孤独、低孤独。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偏高,孤独感在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其中低孤独感类型的儿童约有15%左右,一般孤独的儿童则占到了70%左右的比例,而严重儿童的比例也有15%左右。(2)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纪差异通过采取独立样本,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儿童,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3)友谊质量分布规律一般从《友谊质量问卷》的40个项目中,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评价和最好朋友之间友谊的质量情况。通常包括肯定、亲密、帮助、交流、解决冲突和背叛等几个维度,按照对儿童有积极性影响的方向进行打分统计,分数越高说明儿童的友谊质量越好。当然,对友谊质量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也是必要的。同样采取独立样本,分析差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亲密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儿童群体中,差异性较大,相比男生来说,女生通常表现出更高的亲密程度。从总体来看,除了友谊程度这个维度,女生要高于男生之外,其他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儿童群体中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着。从前面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对儿童个体来说,要试着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发展乐观开朗的心灵,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及时交流,有什么困难不要憋在心里,要敞开心扉,迎接成长。对外部环境来说,老师、家长与同学和儿童的关系处理都会影响其孤独感的产生和发展。家庭一定要和睦,家庭管理要正常,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要合理,不能太严格,也不能太宠溺。比如离婚家庭中父母在离婚初期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情况。作为老师,当然也必须尽好责任,为儿童积极健康和谐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
[2]Asher S.R,Hynel S.&Renshaw PD,Loneliness in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王浩宇. 儿童发展心理学探讨[J].价值工程,2011,03:104-106.
[4]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
[5] Peplau. L.A. & Perlman. D.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In:L.A.Perlman(Ed.).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 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1982:1-1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Asher.SR,Hymel.S,Renshaw.PD. Loneliness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984, 55:1456-1464 3 Ayse Ciftci Uruk & Ayhan Demir. The role of peers and families in predicting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3,137(2):179-19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Hymel S.,Rubin K.H.,Rowden,L. & Le Mare L. Chil- 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internal- 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middle to late child- hood. Child Development,1990, 61:2004-202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Evangelia P.Galanaki. Anastasia Kalantzi-Azizi. Loneli- 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Its relation with children's self -efficacy for peer interaction. Child Study Journal, 1999, 29:1-1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Weiss. R.S.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73:52-63
[10]Parker. J. G & Asher. S. R.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 tance and Feeling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3(29):611-621
儿童心理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