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2)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教育探讨》

  摘要:现阶段各项针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在贫困生基本生活问题基本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妥善地解决贫困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积极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生;教育

  1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高校贫困生教育的优势

  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实施的教育。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指导我们的贫困生教育,有其特有的优势。

  1.1 有利于增强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所谓的积极体验是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因为经济原因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当前高校学生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与社会舆论鼓励小康、富裕的大环境,使得“贫困生”这个原本仅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称谓,现在俨然成了一个消极群体的代名词。一些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诸如自卑、孤独、抑郁、焦虑等情绪。容易对贫困的现实及自我形象产生消极认识,因此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更有利于对这些问题的矫正与解决,能使贫困生正确地认识现状,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 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因此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学生错误和不足,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扩展和培育。当前对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与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消极状态,更多的是探讨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贫困生如何走出困境。而对贫困生潜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塑造不足,一味地把贫困生看成一个弱势群体来对待,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体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 有利于构建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积极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品质的形成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并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的体验,意识到积极的环境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解决贫困生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除了强调以贫困生个体为对象的教育外,也非常注重外部环境的营造。人的成长与外部环境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外界对贫困生有正确的评价,有充分的理解和积极有效的支持,贫困生才能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进而巩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往的贫困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消极心态,对其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发不、塑造不足,导致大多数贫困生除了知道应该怎么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 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支持,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关注不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人不仅用思维而且用全部情感向自己证明对象世界,积极情感的培养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人的行为动力。贫困生问题产生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贫困生的方针、政策。发现“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是“硬指标”,容易检查和考核。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具体的,是“软任务”,不容易检查和考核。因此,在高校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注重贫困生扶持资金“量”的完成,忽视贫困生工作“质”的提高,对贫困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关注不够。对于贫困生来说,在经历了一段段一般学生不曾感受到的人生时,他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更加强烈,在情感上渴望教育者能够像朋友那样平等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及时开导他们,结合个人实际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走出心理困境。因此要对贫困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落实经济帮扶是物质基础。但必须同时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 普遍注重贫困生个案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

  多数教育者认为,只要贫困生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能顺利完成学业,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助困工作就已经非常到位。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注重避免贫困生变为“后进生”,而对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生”考虑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出现严重问题的个别贫困生,然而对于大部分当前基本情况良好的贫困生则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殊不知,如果这些学生在碰到疑惑和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解决,亦有可能成为接下来的“三困生”。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健康的人更健康”,让所有的贫困生都拥有良好的心态健康成长,并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2.3 一味强调外界的给予。缺少正确的引导。以致贫困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

  大多数人认为,要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只要国家政策到位,社会齐抓共管,号召贫困生周围的群体给予更多的爱与关怀,贫困生的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排除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一进校就宣传各类补助政策,而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实际困难,规划好大学生活却提得很少。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关键要从贫困生的自身出发,激发贫困生改变现状的动力,由内在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贫困生问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但是根本的是要树立贫困生的自立精神,助人自助,应更多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不能使其认为所有帮扶都是理所应当。没有得到帮助就起逆返心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贫困生教育工作发展到今天,笔者认为贫困生教育应从对少部分贫困生单一的修补功能,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所有贫困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上来。增强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幸福感,注重贫困生发展的潜能、独立意识、进取心等的培养,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1 培养贫困生积极应对困难的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困难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压力和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从消极的方面去评价所经历事情,从而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应该引导贫困大学生用“积极”取代“消极”,注重调动

  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引导他们理解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从而有效促进其主体积极人格的发展。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对贫困的现状有客观的认识,学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看到贫困对个人成长具有的积极意义。让贫困生明白许多心理困扰往往与参照系选择偏差和消极的社会比较、以及自我期望水平过高有关。应选择适宜的社会比较参照系,设定自己人生的目标,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将有助于贫困生忽略其他各种无益的干扰,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克服现实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3.2 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造成贫困生各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的物质贫困,更有贫困生对现实的非理性认知,他们容易夸大物质条件匮乏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认识不充分。“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当人们具有主动地寻求快乐的心向时,常常会赋予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提高快乐感水平。所以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同学和老师的关怀,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摆脱心里的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3.3 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统,为增强贫困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带来的伤害。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各种困难比一般同学更多,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种社会支持的积极效果不仅表现在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对压力事件的调节上,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树立应对困难的良好的信心和决心,感受社会的温暖。社会支持的资源价值在于其促进个体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从而有助于适应和解决困难。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群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与更多圈子之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能够舒解他们的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感。同时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于贫困生所存在的不足,能够有更多的理解、接纳与包容;对于他们的优秀品质,更需要更多的肯定、赞扬与赏识。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高校贫困生教育,总的目标是协助贫困大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要以贫困生自我发展为基点,激活其精神动力把外部的支持与贫困生自身的优秀品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生群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贫困生教育“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有助于贫困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看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的人还看了:

1.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4.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286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