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分析论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中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分析全文如下:
一、引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理念、内容、手段及教学效果的载体,教材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探索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分析
为了调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2014年10月末统计与分析了国内两家大型图书营销网站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量,结果显示,相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数量偏少,侧面反映出高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分析
以陕西某高职院校图书馆内收藏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发现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存在下列问题亟需改进。
1、教材内容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目标错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主题设置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但具体分析发现,目前的高职教材尚未深刻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聚焦学生消极心理调适,学生发展与成长关注不足。目前出版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致偏向于学生消极心理调适,这种偏向表明:消极心理的疏导与矫治理念仍然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盛行。这一理念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相违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学界的主流在于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幸福的生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目的。尽管专家与学者的呼吁已经多年,但纵观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较少,仍聚焦消极心理的调适,这种理念下产出的教材必然无法满足绝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需要。
(2)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通过设置情境,以活动为依托,依赖于学生的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心理得到成长与发展。[2]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编写也须遵守这一原则。然而目前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参”,这一点反映在两个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编写的人称的使用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如“他们”“个体”,尽管部分教材的初衷是为保证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却无意中将最主要的读者——高职学生与高职教材的心理距离拉开,读者(高职学生)成为教材的“旁观者”,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情感的共鸣与心理的交流受到距离的隔阂,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其成为一个无能的被动个体。
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部分教材中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危机干预”等晦涩且明显不适的主题;且章节结构中仍然存在专业概念的辨析,意义的阐述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符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是呈现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掌握与理解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只需较少甚至完全不需要接触理解的知识。
这种内容编排上的不恰当,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排斥感的产生;同时也可能使高职生产生错觉: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展开,“教”才是心理健康课堂的重心与中心,无形中可能使得学生远离教材远离课堂。因此,“教材是为教师而写”也是当下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材体系设置健全,但教材间、教材内逻辑关系不严密
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构了涵盖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时期较为完备、健全的体系,且内容主题较为丰富,但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及顺承、教材内形式与结构的处理与把握还需改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学段间、年级间教材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通过对高职学校不同年级教材间主题的调查发现,教材间的层次性与衔接性亟需改进。如“适应问题”,一年级主要在于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习,二年级则在于提高一般意义上的“适应能力”,三年级则在于工作准备性适应,三个不同时期系统、连贯、一致地进行“适应”训练,但却遵循“掌握技巧-提高能力-实际应用”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水平,由低到高,由情境下的技巧升华为个人能力,再到新情境下的应用,层层深入。而现实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仅仅在某个特定学年开设特定的主题内容,教材间主题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年级内教材缺乏“适需性”与“适用性”,教材效果未能有效迁移。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服务于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有用、有效,对于教材来说需具备“适需”与“适用”的特性。然而当下教材缺乏这两个特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教材内容缺乏“适需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切实需要而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来编写教材,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教材就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编写不同内容的教材。但目前只有较少的教材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有针对性的“按需编写”多样性教材,而是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此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由于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因而其心理需求也大相径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显得格外重要,而目前的高职心理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与现实脱节。
其次,教材内容缺乏“适用性”,这一点表现在教材未能把握心理知识与心理训练的平衡。仅依赖于言语说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用不大,而需采用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训练与体验,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因此,其教材也必须是以活动为主。这一点虽在当前的教材中有所体现,但在实际编排相应的知识与活动时却又往往顾此失彼,部分教材还是以科普式的形式,大量阐述理论知识,穿插个别活动;而部分教材又完全以活动为主,极少或者根本不进行知识的普及,平衡知识与活动的比例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而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后,教材预期效果未能有效迁移实际生活。课堂和教材对学生所起到的心理发展成效往往较短暂,毕竟一节课的时间,一章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于整个人生发展来说,相当有限,这就需要将实施教材的效果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将教材的心理成长作用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教材大多忽略了这一点,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缺乏相应的操作版块指导学生将教材所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导致教材的“指导”与学生的“成长”仅停留在书面上,未能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