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生心理健康小论文
心理健康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则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优化和人口健康促进的重要课题,那么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解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题,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在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理念的优势、方法的优势和社工角色的优势。依据“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运用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模式与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被一些社会学家所言的“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在面对这些发展困境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关心弱势群体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学生,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的专业服务活动[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帮助。“中学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的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帮助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被冲击甚至是颠覆,对中学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逃学、校园暴力、吸烟、厌学等。然而,我国中学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功能已弱化,中学教师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能弥补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社会工作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2]。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采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方法进行辅导。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学接受。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枯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多元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种学校社会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采取何种方法或是何种方法占主导需要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第三,学校社会工作者易被中学生认同。社工这种非教师的身份能够让中学生能够放下戒备与其交流。同时,学校社工一般是年轻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为和中学生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本身,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服务。[3]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第二部分是针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提供补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务,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排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协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即协助学生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4]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为长远目标,即:使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类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后的一种情绪,幸福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应,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生自身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为实现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中期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其情商,协助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去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世界。具体包括:(1)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心。(2)学会与人相处。(3)学会建立自我情绪调节机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短期目标,也被称为具体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帮助学生疏通负面的情绪。(3)帮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状态。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弥补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质,协助中学生解决其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采取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爱德森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爱德森曾经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区学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会互动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这四种工作模式各具特色,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必须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在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但也必须结合我国内地的具体情况,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大陆地区实情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对国外和港台地区而言,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所处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全国普通城市,或者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普遍没有过多的认识,甚至一些地区没有社会工作组织。(2)社区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发达地区,社区的建设不够完备,社区很难为居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另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也不够高,居民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求助于社区解决。(3)中国大陆学校的行政化程度较高。当学校的体系或是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发生时,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校施加影响,改变学校规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当前中国大陆的中小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教学方法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状况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还不能肩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综上所述,爱德森的学校社会工作四种模式在中国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适用。
(二)“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
我们发现,“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具体的施用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如何?这种联动模式又该如何运行呢?1.“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为:(1)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据着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2)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对于子女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家庭成员处于中学教育这个阶段时,其心理会产生一些变化,家庭教育在此时更要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社工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支持。2.“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机制。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来推进“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1)建立基于电信和网络技术的即时沟通平台。学校、社工和家庭基于电信和网络手段建立及时沟通平台的意义体现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避免出现各说各话,信息不畅的问题。其次,及时沟通平台能够让三方中的各个成员能够单独沟通和协调,为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问题提供及时的沟通渠道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第三,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会面制度。作为固定的会面沟通制度,具有的优点主要包括:(1)系统全面。固定的会面沟通可以让家长学校和社工之间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沟通,对于相关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2)分享信息。定期会面能够让社工学校和家长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取得的经验和个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识。定期的会面能够让学校、学校社工和家长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施中,三方定期会面制度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选取合适的会面时间。在定期会面的时间制定上,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家长、学校和学校社工的具体情况,选取能够让更多相关人员都方便的时间。其次,确定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时间间隔太短也会加大相关人员和组织的负担。(2)采用多样有效的会面形式和内容。在定期会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例如选取一定的主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题讲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戏的方式,帮助家长体会学生的心理动态,从中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协助家长消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五、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合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强调的概念,专门从事于中学生抗逆力研究的学者亨德森和米尔斯坦认为:“所谓抗逆力指的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面对当前社会各种压力时,能发展出对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6]也有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复原,即在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之后重新回到压力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7]总的来说,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提升中学生的抗逆力,帮助中学生在遇到危机、困难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调整自我,积极应对,获得良性发展,避免出现焦虑、扭曲、混乱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设计提升学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总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平稳反应、积极应对。
(二)个案辅导的介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详细的调查资料,采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为中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其具有针对性。在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采取个案辅导的方式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诚主动的态度。通常在进行个案辅导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个案辅导和社会工作者是比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一个真诚可信、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同理心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在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中必须尊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进行沟通。(3)维护案主自决,积极鼓励。维护案主自决是对于案主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有效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技巧。积极鼓励是通过对案主灌注希望来促使案主对于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维护案主自决和积极鼓励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案主自决不是简单的让什么都由案主自己决定,而是由社会工作通过鼓励的方式积极引导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小组工作同样也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中一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小组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共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群体,组成社会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工作方法的使用满足小组成员的共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因为小组工作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创造性和活动性,所以,小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对比较适合青少年和儿童。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招募、甄选、实施、评估和跟踪。正确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工作技巧对于提升小组工作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组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组成员在社会工作还非主流的校园里,是比较困难的,单一依靠学校层面的命令手段让中学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组组员时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新颖的形式来宣传小组工作,吸引中学生加入。例如,通过微博、微信、海报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组工作的不同环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小组工作开展的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组工作的引导者,起到带领、组织、鼓励和统筹的作用,而在小组工作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的边缘位置,起到支持、协助和调解的作用。所以,作为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转换。(3)积极跟踪,巩固效果。在小组工作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积极跟踪小组成员,能够有效巩固小组工作的效果。积极跟踪由于各种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如果缺少了跟踪和巩固,之前小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会白费。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形成“学校-社工-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运用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是实现良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红庆喜,李全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实务研究[J].社会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纲,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4]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7]GARMEZYN.Childreninpoverty:Resiliencedespiterisk[J].Psychiatry,1993:56.
初中生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二: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而又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从人格的外在行为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个性心理健康,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学困生”人格偏差或人格失范问题不可低估,从前面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却又常常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忽视。一些“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他们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失去周围人的尊重和重视,容易出现人格偏差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完善人格、培养品质高尚的一代人师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初中生心理健康小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