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工程类学术论文(2)

工程类学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工程类学术论文

  工程类学术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家在发展中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同时也研究了工科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73-02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工程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要求,社会要进步必须有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类人才;工程师的培养是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未来工程师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担当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各项工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早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人才及培养人才的方式提出了更现实的问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教育宗旨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企业需求主动服务的意识,同时,在工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确立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建全高等院校与生产型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旧式的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类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一整套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类人才教育模式。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该“计划”有三个特点:①企业更进一步的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即建立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方式;③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比20年前要差,这是目前大学生培养普遍面临的问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是全球对工程类科技人才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类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目前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主要存在着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毕业直接任教。做为工程类高等院校的教师如果没有在企业生产一线的经历,那么他所讲授的课就是“纸上谈兵”。据调查目前在工科大学教师中,有80%到90%的人都是来自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据报道,目前我国开设工科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左右,这些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计算能力较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全球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工科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10%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数量不等于质量,工程类人才教育的师资结构和层次是个问题。”做为工科院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或者“留洋经历”,应该对教师是否具有产业生产经验有所侧重。如果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没有要求,或者没有对教师职位明确提出具有工程师资质的要求,这样的师资怎能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解决方法: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高校应该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培训中增加工程教育环节,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或者聘请企业的工程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实习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新教师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工作”,在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通过多种方法解决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不再照本宣科,举的例子都是做的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得特别紧密。如在讲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课程中讲到绝缘材料层压板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可能讲一些理论就行了,有了实践经验就会把企业需要什么样层压板及对材料性能的要求结合到教学中,学生听了非常有针对性。

  二、学生实习体验多动手少

  大学四年,学校组织的实习多是到校外的工厂参观,能够实际动手的岗位非常少,实习的时间也很难保证,内容并不深入,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特别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这种现象在高等学校是普遍存在的,现在许多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减少了,有的甚至没有了,解决方法:产学合作“做中学”。学校应设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要走出校门多和企业合作工程项目,既能帮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有关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在产学合作、“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收获很大。

  三、校内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相脱节

  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中上手基本需要1~2年的时间,企业感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内容,跟实际工作相差很远,工程一线工作中所需要的看图纸、工程规划等技术,他们在学校都没有接触过。如果在校时老师带着学生到工厂实地学习的情景。只要在生产企业待几天,感受就不一样。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和实际生产实践结合得却比较少,学生知识面很丰富,但专业深度不够。解决方法: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开专业课。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聘请企业界资源技术骨干来校开设专业课程,学生非常踊跃,听课生早早报满,聘请了哈飞集团的技术总监、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哈尔滨电力集团大电机研究所的技术所长及哈尔滨庆缘绝缘材料厂的总工程师等企业的技术骨干给各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结合自身的发展经历及实际生产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生动地进行讲解,而且还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实际生产中最精髓部分与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效果甚好。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生产实践,因此,培养的工程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我看来,要提出一个“工程素质”的概念,不光指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这种“工程素质”都是应该具备的,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围绕这种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产学研结合,建立和完善新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教育平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总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是最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余大品.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4.

  [4]潘云鹤.抓住机遇,培养中国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科技奖励,2011,(9):30-31.

  [5]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85.

  [6]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作者简介:陈宇飞(1963-),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工程类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工程专业研究论文

2.浅谈工程管理学术论文

3.建筑学术论文

4.工程管理学术论文

5.工程管理学术典型论文

234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