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社会科学不仅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篇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摘 要] 科学社会主义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伟大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具备科学的理论依据,不仅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又是千百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事业,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社会主义植根于实践,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现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使用价值;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 D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06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具备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1982年10月,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这篇论著中,马克思第一次发表了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他不同意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空想共产主义,反对以为写点文章就能解决问题的观点。几乎与此同时,恩格斯在从事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过程中,看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马克斯、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离开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构建所谓新社会。任何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没有把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同社会的向前发展相结合,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对社会主义进行摸索和实践的艰辛历程中,“两个伟大发现”应运而生,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生平贡献进行评价时也曾表述为“两个重要事实”。第一个事实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变革的核心表现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定论上,并且对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唯物史观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出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运作中,生产力作为最具有革命性的鲜活力量,是导致社会产生重大变动的根本原因。它的发展必然造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出现,而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必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行,使社会主义在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中逐步得到发展、丰富。最终,资本主义由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代替便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唯物史观的基本论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铺垫了哲学基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脱离了空想的怪圈,并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个重要事实,就是彻底诠释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其核心内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1] 337。剩余价值学说重点分析了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奥秘,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的事实。虽然空想社会主义家模糊地触碰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一面,但却雾里看花地没能抓住资本主义进行剥削的实质,不能理解资本家是通过怎样的“合理”方式来剥削工人的。马克思深刻全面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客观公正地证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消亡的必然趋势。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广大无产阶级一旦认清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嘴脸,就要通过坚决革命从囚笼中解脱出来。无产阶级要争取自身的解放,就只能进行革命斗争。无产阶级只有消灭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关系、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些剥削工具,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奴役和压榨。剩余价值学说同空想社会主义倡导的“劝诫富有的人‘改邪归正’”的软弱思想截然相反,它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寻找到了可靠而又强大的群众力量,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1] 338。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彰显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建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详尽地充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反杜林论》一文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展开了全面论述。可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构制造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现实的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科学,主要有这样的几个因素。首先,其基本内容是准确无误的,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述,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其次,这些内容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正确引导人们从事现实性的社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它还包含着一种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不同时期的条件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表现为五种形态的依次更迭,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逐步交替。这样的结论并非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推测,更非凭空想象。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生产的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扎根于社会历史发展几千年的实践进程中,具有深厚的现实根基,从实践中诞生,又被实践所检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运动,特别表现为它能够把科学理论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活学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分析社会形势,做出符合现阶段国情的战略决策。然而,很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却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本意。如“右倾”和“左倾”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跃进”和““””等错误思想及实践,都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从这些挫折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绝对不是过于冒进或过于保守的理论,不是既成事实的现成结论和可以套用的现成模式,而是在现实发展的进程中运用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再丰富的过程。马克思曾说过,“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 45。错误判断形势、缺乏实际条件、企图把理论原封不动地僵化地应用到社会实际建设中的错误思想,必然适得其反,必然与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与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行径截然不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理论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正确把握的成功例证。他们在对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证研究的进程中,列宁和邓小平始终坚持实践和发展的科学态度,在变化的实际中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世界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从“直接过渡”向“迂回过渡”等一系列举措,这些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这正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实际解答。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都令本国的落后面貌焕然一新,赢得了民心,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品质和内涵。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还认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看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这一观点。实现人的解放,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就必须实现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并且关键在于经济解放。这归根到底需要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就坚信,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作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源上划清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建立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显然,共同富裕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有劳动人民的共同事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生产资料不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私有财产,而属于全社会共同拥有。在这个环境中,劳动多寡就成了人们获取消费品多少的判断依据。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劳动能力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这就要求所有人遵循共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并在对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全体人民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反对一种观点,即主张:既然是在公有制前提下,那么每个社会成员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其中一员,所以理应把所有财产量化分给每一个人,逐步建成劳动者的私有制。显然这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地位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联合和斗争而取得的,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任何企图通过公有名义达到财富私有目的的行径都是对公有制的亵渎,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
社会主义要想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无产阶级专政做保障。“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2]25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人为创造的结果,也并不能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实现,它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备相应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生活实践,所以一批批的后继者们不断地对它进行着继承、应用、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都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整体上来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继承、应用、丰富、发展和完善,它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势,而且科学地阐述了未来社会的构想。
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善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进行了阐述,从中探寻出了未来社会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被社会主义取代。更为可贵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具有批判精神,而且在对待社会主义问题上同样如此。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创建的年代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是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剥削仍然存在,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创建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危机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也必然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对待不断更新的世界,从而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永远都是未完成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邓小平同志首次用实践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4]。也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
概而言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其现实性、实践性和规律性。它以科学的基本原理为支撑,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与升华。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在学习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又不能僵化对待;既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继承创新,使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Z].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会科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