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学术论文范文
舞蹈学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舞蹈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舞蹈学学术论文范文篇一
汉族民间舞蹈的符号学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 民间舞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是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的文化产品。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入手,以民间舞蹈的能指形式之一社火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舞蹈的起源、特性及文化特征,从而指出汉族民间舞蹈所指的实质是其祭祀性。
关键词: 汉族民间舞蹈 社火 能指 所指
符号学(Semiotics)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及其内在规律的新兴学科,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Peirce)于20世纪初创立,后来在各国的逻辑学、哲学、美学等传统学科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因符号存在的普遍性及其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卡西尔(Cassirer)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1]海德格尔(Heidegger)则认为,语言符号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存在之家,是文化传统的水库。[2]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signifier)指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sound image)即符号的表达面;所指(signified)是它所表达的概念,即符号的意义面。他曾把符号比做一张纸,“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3]纸的一面是表达面,另一面则是内容面,前者指的是能指,后者则是所指。艾柯(Eco)表示符号所指意义与文化习惯相关,即与一些涵指系统相关,而涵指系统是依不同文化而改变的。综上所述,符号究其实质就是以其千形百态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民族文化心理,展示其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的工具。
民间舞蹈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是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的文化产品。然而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入手,以汉族民间舞蹈――社火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舞蹈的特性和文化特征,从而指出汉族民间舞蹈所指的实质是其所反映的祭祀性。
一、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舞蹈产生和流传于民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来源于日常生活,是自然和文化的真实反映,不仅给人一种真实、质朴而又清新的感觉,而且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及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因而显现了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4]
在170万年前,完全民间形式的舞蹈在产生之初不仅是一种自娱性的活动,而且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满足某种精神需求的活动。原始舞蹈的发展历程就孕育在劳动人民中间。由于它对人们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往往对人类活动起着有利的影响,因此在当时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舞蹈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人们相信通过舞蹈可以获得更大的丰收,可以使人口增长,氏族兴旺,可以战胜敌人,驱赶疾病。所以,民间舞蹈以维持人类继续发展的理想目的为主,无论是以求偶为目的的原始大众舞蹈,还是为获得栖息地的具有加强战斗气势、提高战斗技术的模拟战争舞蹈,或是以想借助神力祈求大难不亡的祭祀巫术舞蹈,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整个集体大众能在神秘的自然界中存活下去。
舞蹈源于原始艺术萌芽,当原始艺术逐渐发展为诗歌、音乐、美术等独立的艺术形式时,只有舞蹈依然以人体为中介表达思想感情,成为兼有时间、空间两种综合特征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它既古老又年轻,情贯古今,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继承性、自娱性、群众性、适应性、动作和表演性、即兴性和民族、地域性等七大特性。
二、民间舞蹈――社火的能指形式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源于古老的土地和对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这就是其最初的能指形式。学术界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5]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摊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社火的能指形式一般分为四种,即:秧歌、鼓舞、传统的“百戏”和图腾崇拜。
1.民间秧歌。秧歌是山西民间舞蹈中数量最大、形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类,共有37种。大多有歌有舞,以舞为主,也有的侧重于歌唱,如伞头秧歌、挑高秧歌、小秧歌、高跷秧歌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民间鼓舞。鼓,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我国殷商时代已有。我国古代将鼓称为“八音”之首。陕西的民间鼓舞有着不同的形式,也有不同的活动目的,其中有用于民间祭祀和祈祷的,有属于乡人驱傩的,也有属于喜庆大典的,等等。
3.“百戏”。民间舞蹈和社火中保存着大量的传统“百戏”形式,或者是由“百戏”衍化出来的节目,以及在表演中吸收了“百戏”的有关技巧,更加丰富民间舞蹈和社火的形式、内容和艺术表现力。例如“八大棍”(传统单口相声)、“黑虎鞭”(秦腔、西府秦腔、同州梆子封神戏道具)、“十八罗汉”等成为民间舞蹈中“力”与“美”相结合的一种节目。
4.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远古氏族部落有着各自共同崇拜、信赖的动植物或者无生物和自然现象,认为这是能够主宰本民族祸福的神祗,成为各自部落的一种独特标志。至今,在民间舞蹈和社火中,仍保存着图腾崇拜的各种现象,其中拟兽类的舞蹈节目可以说是远古图腾文化的一种遗存。例如,各种龙舞的节目,狮子的舞蹈,以及有关虎、凤、牛、马、羊、猴、骆驼、莲花和牡丹等动植物方面的社火节目,均是远古图腾文化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民间舞蹈――社火的所指内涵
民间社火在我省各地又被称为“社祀”、“社事”、“打社火”、“花社火”、“闹社火”等,是我国远古“祭社”习俗在民间流传的一种遗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就是人类最早兴起祭祀的萌芽,是社火的内涵所指:祭祀神灵,求赐福免灾,抵御外族侵犯、防止疾病蔓延,以求获得人类生存的精神力量。迄今,各地流传的不少的祈雨舞蹈,如“取水”、“耍草龙”、“抬神楼”、“蹦鼓”、“斩旱魅”、“耍水龙”、“筒子龙”等,均保持古代祈雨祭祀的习尚。[6]民间所流传的“耍马脚”就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祈雨祭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歌有舞、有颂咒有杂耍,从选马脚下神至取水要连续进行十多天。
民间祭祀除了祈雨活动外,还有“祭社”的风俗。自古以来,以农立国是中华民族发展生产的主体意识,“民以食为天”反映封建小农经济生产的根本目的。迄今流传各地的民间社火和民间舞蹈表演中,有许多反映祭祀土地及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是我国古代“祭社”礼仪的繁衍。因而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多与表现农业生产、庆贺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关。
总之,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和艺术特色上。而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主要体现在“社火”和“鼓舞”中。民间闹社火、闹秧歌和民间鼓舞中的敬神渴庙、挨门拜年等礼俗,都程度不同地保留着过去的群众祭祀土地神、谷神的遗风,以及我国古老的民间驱摊习尚,充分体现民间舞蹈中所反映的“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主体意识,以及广大群众的审美意识、审美追求和传统的思想信仰及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4.
[2]陈宗民.符号世界[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1.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11:101.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5]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J].民间文化旅游杂志,1996,(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罗雄岩.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舞蹈学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