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概论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克服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3000字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3000字论文篇一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形成、核心与最终目的》
摘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世纪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意大利西里西亚工人运动等三大运动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探讨实现无产阶级自由平等诉求的途径,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的团结与协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消除资产阶级,消灭剥削的理论核心在于自由的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初步形成阶段的著作,《共产党宣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值得认真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形成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德法年鉴》和《1844年手稿》时期。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德法年鉴》首次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涵盖了他们早期关于共产主义、自由平等等内容的描述,考察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阐明了人的类本质与异化现象的矛盾与产生原因;提出了自由观的思想雏形。马克思、恩格思指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由此,他开始对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等的论述。
此后,马克思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的真正解放应该是怎样的。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思索自由的真意,并阐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从研究思路来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标志着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解释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指出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一个步骤,最终没有矛盾的彻底解放应该是人类解放。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马克思提出了建立“自由联合体”的主张。
1847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时期。自《1844年手稿》后,马克思感到用人的类本质分析人的自由和经济上寻求一条说明社会现实的非人道现象在理论上相矛盾,这促使马克思转向研究人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历史理论。他开始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阶级等概念来论证人的自由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论述资产者与无产者、无产者与共产者问题时,多次强调时下所谓自由的概念及其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是什么,“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剖析了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压迫和人性泯灭的残酷现状,宣言中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侄桔,更是使人的异化达到极点。从历史上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建立的基础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压迫,人的不自由、不平等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更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可见,《共产党宣言》是在批判英国经验论自由观、大陆唯理论自由观、法国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自由观、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从自然法观念出发,理解人的自然权利的界定,同时理性批判自然法观念中的缺陷;思考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寻踪溯源,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定义。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时期。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中寻找问题答案的自由观整体框架之下,在此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中去分析,最终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自由观。马克思不但深刻分析了个人自由的经济根源和经济条件,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的最积极的力量,并且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实现的前提作出了科学的论证,并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确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另外,他还从文化方面全面分析了人类自由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可以说,这个时期,马克思已从静态的平面研究进入到动态的整体研究,从而最终确立了其全新的唯物主义自由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笔者认为,《共产党宣言》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形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唯物自然观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架构,为当时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成为实践性最强的理论武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一环。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观的内容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物统治人:抽象的资本主义自由。《共产党宣言》真正区分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与真正自由的区别,资产阶级所崇尚的自由其本质在于物统治人。宣言在讨论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关系时指出:“资产阶级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他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在此,马克思用“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来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们的自由,用以说明封建主义时代的自由是分等级的、有限度的,主奴之间的自由是明显有差别的,拥有财富的公民与贫苦公民之间的自由也有极大不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及雅典国家的产生时也讲到:“货币和高利贷已经成为压制人民自由的主要手段。”笔者以为,“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不仅是封建时代的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通过私有财产,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而无产者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由,不仅受到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的奴隶,还都要饱受机器、监工者、资产者的奴役。
实质上,资产阶级所强调的“贸易自由、自由买卖、 政治自由”只是资产者为自己私有制做辩护的挡箭牌。在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被物支配而失去独立性和自由。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也让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形式性、表面性和虚假性暴露无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共产党宣言》指出马克思自由观是共产主义应然的自由。宣言还指出,导致工人阶级失去自由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因此,共产党人可以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即消灭私有制。还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买卖观,认为“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共产党宣言》中揭示出共产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理想是“建立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指: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自由。这从自由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最完备、最高级、最理想的阶段。此时,作为阶级的自由消失,代之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自由与集体的自由之间不仅没有冲突,还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实现这一自由目的之唯一路径乃是无产阶级通过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运用国家政权,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建立在 经济上真正平等的社会关系,才能使无产者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
宗教与信仰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辅助论述了信仰自由、宗教自由的观点,作为论据以论证“政治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都以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基础,精神自由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物质的自由活动,所谓政治自由不过是阶级社会中特定社会集团所处经济地位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表现而已”这一贯彻始终的论点。他们强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产者应该在共产者的领导下为这一最终目的不断奋斗,因此,宣言末尾,马克思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结语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与发展方向,让我们能够对共产主义 实践的理论内涵有了深入的理解,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对各类新现象、新事物的认识,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对当代我国的公民意识和人格的确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3000字论文篇二
《试谈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哲学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威廉斯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中从文化维度体现其学术思想的典范。威廉斯把文化界定为“民有和民享的存在”,从而倡导大众文化和共同文化,在人类生活方式的层面,突出了文化的实践功能;伊格尔顿在词源学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理解文化,从人类文明、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方面探求文化的本质,突出了整体主义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实践的、人类生存的和民主政治的意义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推进了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深层认识。
〔关键词〕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概念,民有,民享,生存方式
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主导性思想中,以威廉斯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立足于文化批判的深层分析,从而在社会批判中独树一帜,把社会认识引领到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本文就做一探讨,以此就教于同仁。
一、文化是“民有和民享的存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层理解肇始于其杰出代表威廉斯。威廉斯在其代表作《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关键词》、《传播》和《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等作品中,以其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把文化的本真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从而还文化为“民有、民享的存在的本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影响。
在威廉斯之前,英国最具代表的文化观,是阿诺德提出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以及其后以利维斯主义为标志的精英主义文化观。它们基本上都采用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二元对立思想,把通俗文化视为对高雅文化及道德的一种威胁。在这种观念中,文化显然是指那些为上流阶层所拥有的高等文化,而下层民众往往被视为没有文化的群体。
威廉斯不同意对文化的这些看法,他试图从“文化”这个词的内涵来理解文化本身。他认为,“英文里有两三个比较复杂的词,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最早,“文化具有一系列的意涵:居住、栽种、保护、朝拜等”。 〔1 〕 (P101)“在英文中,文化这个词是不断演化的”,其意义“部分的朝向现代的含义”,今天,人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这个词演变的复杂性和用法的复杂性。然而,总体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作为独立、抽象的名词的用法,用以指思想、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其二是作为独立的名词,用来表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三是作为独立抽象的名词,用来描述关于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2 〕 (P11)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威廉斯进一步阐明关于文化三种类型的思想,他认为第一种是理想型的,即文化是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心灵状态;第三种是文献式的,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它是表义的实践活动;而第二种是生活类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对文化的三种理解都有价值,第一种和第三种带有传统文化观的痕迹,而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则是对于文化的一种全新理解,被认为具有“建立文化主义的决定性意义”。〔1 〕 (P106)威廉斯强调了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特征,认为“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3 〕 (P13)
作为一个概念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抽象的,但作为实实在在的人的现实生活的形式来说,却表现着特定社会的真实状况。威廉斯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在“整个生活方式”的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威廉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把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处理,大有把文化从传统的精英文化定义中解放出来的意蕴,并且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使文化不只是思想家头上的理想光环,也不仅仅是精英人士倍加推崇的传统经典,而是与日常生活同义。正是从日常生活或生活方式的视角出发,他一直强调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于是一切社会实践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都可以从文化的视点加以主观地审视。与此对应,文化研究也并不是一个新学科,而是若干个学科的集合。关于文化的这一认识不但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定义的反动,而且重构了大众文化讨论的前提。选择了“文化”这一关键词,对其历史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拓展,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确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重写文化是文化研究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既然文化是一种作为整体的生活方式而存在,因而,它必然是大众的。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追溯了工业革命以来“文化”一词含义上的变化,他不同意利维斯视文化为少数人的专利,同工人阶级文化对立起来的看法,认为文化首先是“民众的”,这是这个词激进的传统意义,如宪章运动时期和20世纪工党运动时的报纸;其次是社会的政治倾向和大众的欣赏趣味;第三是对特定经济时代市场的依赖。在《文化与社会关键词》一书中,威廉斯开门见山地称文化是民有、民享,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文化是民有和民享理念的提出,使文化的等级被取消了,大众文化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既然大众文化没有等级的划分,而且大众文化本来就产生于大众、接受于大众,因此,对于大众文化“能动”地接受也就成为可能。在这一点上除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针锋相对,文化主义还体现了与利维斯传统的决裂。
文化内涵是与文化研究方式密切关联的。在文化研究方式上,英国新马克思主义采用内容分析和经验主义方法来研究大众文化。他们不是把这种文化简单地看作是从社会环境中抽象出来的文本,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已经“固定的、实际的制度”的体现。威廉斯认为,如果不分析这些制度的形式,我们就无法对现代社会中一般传播的程序进行研究。因此,文化研究具有一般方法论的特征,它强调文化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地方性和实践性,反对普遍主义,反对任何理论话语的权威化。在任何情况下,文化研究都不得不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在南非,文化研究是新社会运动的斗争武器之一;在日本,文化研究体现为左翼学术传统与新兴社会运动的结合;韩国的学生运动、香港的市民运动以及印度的女性运动、社区运动、环保运动等都与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对文化内涵的分析中,威廉斯特别强调了德国历史哲学家赫尔德的“复数的文化”观念。所谓复数的文化,指的是“各种不同国家、时期里的特殊与不同的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团体的特殊与不同的文化” 〔1 〕 (P105)。威廉斯推崇复数文化,并用这个概念为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做合法性辩护,批判传统的精英文化观。在他看来,像电影、广告和流行音乐这些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都该肯定,它们都是“建构工人文化经验的重要部分”。威廉斯以严肃的方式对待大众文化,同时也坚持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维度,试图将大众文化放在与社会相关联的政治框架中加以分析。他们基于本土的社会、文化经验,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提出修正,强调文化主体与文化生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对大众传媒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对贬损、混淆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进行了分析,表明一切皆是大众的,体现出“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于大众文化、复数文化以及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威廉斯强调“任何文化在整体过程中都是一种选择、一种强调、一种特殊的扶持。一个共同文化的特征在于这种选择是自由的、共同的或者是自由的、共同的重新选择。” 〔4 〕 (P416)这样,威廉斯就从对文化概念内涵的深层理解推进到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展现出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
二、 文化是“文明生活右书页的无意识的左书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威廉斯的学生伊格尔顿是另一位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中,他不仅张扬了其文化是民享和民有的思想,而且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词源学等方面深化了对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解。伊格尔顿是一位在当今学界享有国际声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他以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享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深受威廉斯文化理论的影响,认为威廉斯的民享和民有思想是比自由理想主义文化“更丰富、更多样、更开放、更灵活”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不是被完成了的静物,而是 社会各个阶层和阶级在集体 实践中“不断重新创造和重新定义的整个生活方式”。概括地讲,伊格尔顿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是生产,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释文化,而是为了实践地改造和建设文化”,“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不着边际的能指,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与我们的日常感觉紧紧 联系的 政治现实问题。”伊格尔顿坚持文化研究的方法必须与实际政治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文化从而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文化就是政治斗争的场所。
伊格尔顿用英国 哲学特有的 经验主义和分析手法,对“文化”一词进行了剖析,从而把对文化唯物主义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如同威廉斯一样,伊格尔顿对文化的理解也是从词源学入手考证的。他认为, “culture”这个词的拉丁语词根是“colere”,可以表达耕种、居住、敬神和保护当中的任何意义。一方面,“culture”追溯了一种重要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它也编码了许多关键性的哲学问题。在这个单一的术语中,关于自由与决定论、主体性与持久性、变化与同一性、已知事物与创造物的问题得到了模糊的凸现。同时,它也暗示了人造物与天然物、我们对世界所做的与世界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之间的辩证法,是词源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概念,暗示了在我们自己之外一种自然或原料的存在。它也提供了一种“构成主义的”维度,因为这种原料必须被加工成人工的形态。“文化作为一种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这个观点的起源,与对于受压迫的“异国”社会的浪漫主义的反殖民主义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异国情调将会在20世纪以现代主义的原始主义的特征重新浮出水面,而这种原始主义与现代文化人类学的 发展并驾齐驱。它将在相当晚的时候突然出现,对民间文化进行浪漫化;这种通俗文化现在正扮演“原始”文化先前曾经扮演的有表现力的、自发的、准乌托邦式的角色。〔5 〕 (P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伊格尔顿把文化看成是非常真实的社会力量,认为对文化复杂历史的探讨,可以区分出该术语三种主要的现代意义。
首先,文化意味着礼貌、文明等,意指一种普通的知识精神和物质进步的过程。作为一个概念,文明等同于举止和道德,具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性质,它要么可以中立地标示一种生活形态,要么可以暗示性地赞颂一种生活形态的人性、启蒙和净化。文明的意思是 艺术、城市生活、公民政治、复杂技术,是对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的进步。文明意味着我们所了解的生活,暗示这种生活是超越野蛮的。它将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表明事物的任何现存状态都暗示一种价值判断,诸如礼貌、高雅、教养、礼仪和温文尔雅的交往等。文明因此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教养是一个关于人格的和谐、全面发展的问题,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去做。当然,正是由于开始认识到了不能孤立地去做,这才促成了文化从其个人意义向社 会意义的转变。〔5 〕 (P10)
其次,文化呈现出有特色的生活方式的现代意义。文化不是关于普遍人性的某种宏大叙事,而是多样性的特定生活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它属于种族的而不是世界的,是在远比思想更深的层面上靠情绪生存的现实,因此,对于理性的批评是封闭性的。甚至表现出描述“野蛮人”生活型态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表示文明人的术语。这意味着,文化具有描述“原始的”社会秩序的功能,它具有批判的秉性。从生活方式的意义上看待文化,实际上是将文化的概念复数化,尽管不那么容易使文化与其自身积极的职责相容,但对于作为人文主义的自我发展的文化来说,却赋予文化复杂的特征,使其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和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凸现出来。表明没有任何文化是单一的、纯粹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混杂的、异类的、非常不同的、不统一的,甚至是异质共存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伊格尔顿指出,如果“文化”这个词语的第一个重要的派生意义是反资本主义的批判,第二个是这种概念缩小并对整体生活方式复数化,那么,第三个就是逐渐专门用于艺术。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含义大到可以包括一般的智力活动,小到指称那些更为“想象性的”追求,比如音乐、绘画和文学。这个词语在这种意义上还预示着一种戏剧性的历史进步。它首先暗示科学、哲学、政治和 经济学不能再被认为是创造性的或想象性的。艺术发现自己具有一种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它们实际上无力使之持久,因为一旦被迫维护上帝、幸福或政治上的公正,它们就会从内部崩溃,陷入自我毁灭性的境地;文化还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是自我毁灭性的,使得文化成为对工业资本主义批判的东西,是它对人的能力的整体性、均匀性和全面发展的肯定。但是,如果文化是所有人的能力可以在其中无私地得到珍爱的一种自由、自悦的精神游戏,那么,它也是一种坚定地反对党派偏见的概念。表示效忠就意味着没有开化。只有让思想不受任何狭隘、错乱、宗派性事物的侵扰,文化可以改善社会的功能才能实现。因此,文化可以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过它还同样是对反对它的承诺的批判。文化要求人们为公正而呐喊,关注自己的局部利益以外的整体利益,使文化与对弱势群体的公正联系起来。
伊格尔顿主张,文化三种截然不同的意义是紧密相关并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他认为,如果作为批判的文化不过是一个无用的幻想,它一定指向现在的那些实践,这些实践预示着它所向往的那种友谊与满足。一个理想的未来必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未来。将自己与这些其他意义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更具乌托邦标志的文化因此可以变成一种形式的内在批判,通过用现在所产生的标准来衡量现在,以判断现在之不足。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还可以统一事实与价值,既作为对现实的说明,又作为对理想的预示。伊格尔顿强调了辩证思想对于理解文化本质和进行文化批判的作用与意义。认为辩证思想之所以产生,其原因在于越来越不可能忽视的这个事实,即文明在实现某些人类潜能的行动中也压制了其他潜能。正是在这两个过程之间内在的关系中产生的矛盾,使辩证法对于文化的意义凸现出来。那么,如何才能使文化的社会功能得以有效开发呢?伊格尔顿认为,诀窍是要知道如何开发这些能力。在他看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回答将是重要的。因为他在历史的积极与消极方面完成了如此紧密的联系,这是一种惩戒性的思想,同样也是一种鼓舞人的思想。
正是由于认识到文化的整体性和具体的实践性,伊格尔顿写道:“文化是文明生活右书页的无意识的左书页,是必须模糊地在场以便我们能够行动、被想当然接受的信念和爱好。它是自然出现的,是在骨头中产生,而不是由大脑孕育的。” 〔5 〕 (P31)伊格尔顿坚持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理解文化,坚持文化意义的辩证性质,强调了共同文化的概念,提供一种整体论的视角,批判相对主义和精英主义文化立场;同时在以分析的和整体论的研究文化过程中,强调对文化现实的重视,尤其强调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批判,倡导为大众的文化价值观。他说,当我们“面对这种文化的繁荣局面,需要重申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在新千年面临的首要问题——战争、饥饿、贫穷、疾病、债务、吸毒、 环境污染、人的易位——根本就不是特别‘文化的’的问题。它们首先不是价值、象征、 语言、传统、归属或同一性的问题, 而最不可能是艺术的问题。作为具体文化理论家的一般文化理论家,不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多少可贵的贡献。”“文化不仅是我们赖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它还是我们为之生活的一切。”正是在大众生活的意义上,伊格尔顿凸现了文化应关注的层面,那就是感情、关系、记忆、亲情、地位、社群、情感满足、智力享乐、终极意义感等等,认为正是这些东西比人权宪章或贸易协定离大多数人更近。因此,现在到了让文化回归其原有位置的时候了。
三、结论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威廉斯和伊格尔顿对文化概念的深层理解,表现为对文化作为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反对经济决定论,凸现文化及文化主体的作用,以一种动态的观点看待大众文化,始终坚持积极的批判立场。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同意站在精英主义立场来研究文化,反对漠视大众社会的文化存在,尤其是反对漠视人民大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创造作用。从文化概念的历史和现实的内涵及其含义演变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出发来理解文化,找到了文化自身的本质所在,从而引导了在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认识文化的特质,为大众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们称之为文化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讲,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意识是大众文化意识,他们把文化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了人民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在文化批判的主导意识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在实践层面研究文化提供了诸多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Graeme Turner,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Routledge, 1996.
〔3〕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媒介〔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3000字论文篇三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意识形态主张在高职院校思想阵地上不断争斗。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怎样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立场,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正能引导帮助学生对我国国情,党史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动力,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研究的重心,首先阐明了高职院校马克思理论教学的现状,其次梳理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方法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首要任务,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培养中容易出现重专业、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高职院校对马克思理论教学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以致学生在学习时只为了得到学分,顺利毕业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职院校在建设中,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发展模式,注重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授外,还带领学生去企业认知学习,选拔优秀的人才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主要雏形。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知识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在培养中多重视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没有对马克思理论水平的重要性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在课程设置中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进行课程安排,几乎很少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系列活动。高职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不重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方式、渠道单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涵盖面较广,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理论上能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理论系统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并通过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地讲课方式传授给学生。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讲授渠道仍很单一,很多教师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照本宣科,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上枯燥无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只是走马观花。并且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多为教师主导,而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师生间沟通模式较少。这样就更加增大了学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也不能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不端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不端正,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上,多为敷衍了事,获取学分,很少一部分学生是抱着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态来课堂上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内在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上缺乏基础知识掌握。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核上,临时抱佛脚,只是对教师勾划的考试框架熟记硬背,应付考试,但多缺乏深层次理解。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不端正,学习没有兴趣,导致了教师在传授理论时的课堂效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提高马克思理论教学效果的路径
(一)贴近专业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开展有关职业道德、职业要求、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教师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加深其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这样教师就能结合学生专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可创新方式方法,制定马克思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在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培养计划中增添实践教学板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可结合教学计划板块,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在参观时其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如对市场经济学这方面的知识,贴近学生的专业,这也促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加深其对本专业的了解。高职院校贴近专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传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贴近现实
教师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贴近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并在对时事热点的讲授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贴近学生
马克思理论的教育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开展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个性。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从学生掌握程度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中,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讲授。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周亚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江苏教育研究,201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魏道显.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猜你感兴趣:
1.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