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中医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中医最根本的特质是在中国传统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对待同一个疾病解决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这也恰恰是中医的价值所在。那么中医思维的特点又是什么呢?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医思维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思维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古代医家在对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力所能及的观察推测和自身体悟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周围事物,如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以及社会变动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分析,并将观察分析的结果与人的生理、病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许多科学的结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及病因病机学说等的形成,莫不是注重宏观观察的结果。这里的宏观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不能从孤立的人体去看,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故中医学虽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但它确实综合运用了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宏观的另一层含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由有形可见的万事万物和无形可见的“气”构成的,而有形可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从无形的“气”派生出来的。它认为无形的“气”是构成自然界的基础,而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只不过是存在和运动的方式不同而已,即无论是肉眼可见的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肉眼不可见的“气”,都统一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中医学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观、疾病观,并依据宏观整体理论指导养生延寿和防病治病。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哲学的整体观是关于如何理解整体的一个基本观点。它主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回答什么是整体,以及整体的特征是什么。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基于这一观点,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功能,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考察研究方法,即把个体或局部的事物或现象放在整体中去考察和研究。这种注重整体研究的方法体现在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例如精气、阴阳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天地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产生了宇宙间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也就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在构成上的同源性决定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在人与自然统一性这一整体观思想影响下,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把人体放在自然界中去考察,进而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认为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总是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出现的变化都与整体机能有关。人体是由精构成和分化的有机整体,人体的某一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活动的全部信息,局部实际上是整体的缩影。因而人体外部可诊察的某些部分,如舌、耳、寸口、面部、足掌面等,都是人体整个生命信息的表达部位,都可反映整体生命活动的情况。在诊断中诊察这些局部部位的变化,包括色泽、压痛点、舌质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皆可测知内在脏腑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病变。因而中医学在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往往比较注重整体层次的调整。中医治疗学中耳针疗法、足部疗法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都是中医学注重整体调整的具体体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擅长哲学思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学是运用哲学思维进行理性认识的集大成者。它在中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以类比、演绎、外揣等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归纳和总结。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哲学思维相融合的产物。中医学借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和原理,将其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大量感性资料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对哲学本身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和思维
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等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淮南子·★氾论训》)。
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秩序,提出“中和”思想,正是为了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并保持它的平衡或和谐。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下去。“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这种平衡与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的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外,五行的相生相克,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的情志活动,都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保持这种无“太过”、无“不及”的状态,一切才能归于平和,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现象及世界万事万物在有序的“治”的状态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否则就会出现“逆”的病的状态或异常的存在、变化和发展。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在于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有序。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是围绕着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来展开的。“中和”思想虽源于哲学,但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学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了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这种思想之所以能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中医学内在本质的必然选择。中医学的实践证实,“中和”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养生防病、诊疗用药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类比思维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都曾经直接借助于类比法。
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人们为了变未知为已知,往往借助于类比方法,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相比较,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产生新的理论或知识。这种类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都蕴涵着类比思维方法。精气学说认为,精或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本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精或气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所谓“天人一体”。以这一思想类比人体,则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或称一个小天地。人体的各个部分、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因而它们之间也是同源异构体,也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依赖于精或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气的运动变化所维系。气的运动停止,人体的生命活动则终止。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由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类比到人体,人体的生命进程也由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维系,并时时受到自然界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影响。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不但与人体内的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中阴阳的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联系。中医学还依据自然界中随着太阳的升落而出现的一天之中阳气的变动情况与人体相类比,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即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据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归为五大类,并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等根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将与自然界“木”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肝,将与“火”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心,以此类推而形成了人体的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等五大生理病理系统。五大生理病理系统按照五行生制化的规律运动变化,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学还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六淫学说”。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而主动等特性的病理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汗出、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外,中医学还运用类比思维创造了不少治疗方法。如中医在治疗火热上炎时,受到炉火正旺,抽掉炉底柴薪,则火势自减的启示,采用寒凉攻下的方法治疗。大便一通,火热下行,上部火热征象顿消,这种方法称之为“釜底抽薪法”。在治疗阴虚肠液干枯、大便秘结时,受到水能行舟的启发,采用滋阴增液而通便的方法,肠液增多,大便自然通畅。这种方法称之为“增水行舟法”。其他如“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等亦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
类比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是十分有效的,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类比结论的正确性。类比推理的结论可能是真实的、正确的,但也可能是虚假的、错误的。因此,类比推理结论的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了避免或减少类比推理的虚假性,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类比双方的有关资料,扩大可比项,增加已知项和未知项之间的相关性,使已知属性和欲推导的属性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同时还要正确运用哲学思想作指导,进而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四、强调功能联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道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思想和《周易》象数思维方式的影响,强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功能性联系。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虽然有中国古代解剖学实践为基础而进行的直观观察,但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对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进行整体观察而得来的。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这里的“音”、“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五脏的“象”。中医学通过对这些“象”的“目察”、“类推”和“意识”,去探索内在脏腑的奥秘。中医学运用这种方法确定了五脏与官窍、五体、外荣的关系。即心开窍于舌,主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主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和二阴,主骨,其华在发。
人体较为简单的生命活动,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某些机能,虽然通过分析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可以认识,但复杂的生命活动,脏腑之间的机能联系,靠分析其形态结构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藏象理论的建立及对复杂生命活动的解释方面,中医学主要不是以分析其形态结构,而是采用功能联系的思维来认识的。中医学以五行学说将脏腑形体官窍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再以脏腑藏精,精化为气,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动静协调的理论建立起一个脏腑机能的解释性模型,来阐释各脏腑的复杂机能及其相互关系,阐释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因而中医学脏腑的概念,不仅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的概念,一个功能性的概念。脏腑的结构,可以认为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脏腑的内涵,是其形态与功能的合一。
中医的思维方式以哪种思维为主
一般认为思维有两大类。一类叫逻辑思维,或叫抽象思维;一类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就是逻辑学,现在研究得比较系统。形象思维则研究得很不够,还没有成为一门科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用得多的恰恰是形象思维。当然,逻辑思维也还是用的。比如,中医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就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还有些比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表面上看也是逻辑推理,但内容却很广、很复杂。
中医的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 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 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 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 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 辩证论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 风寒感冒和 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 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 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 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 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 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