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 三农 的政策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宽,农民受益程度越来越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和措施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和措施
1.从规范农村税费到取消农村 三税 。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 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政策。 三取消 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调整 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改革 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随着上述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行,农民负担显着下降。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实行了 三取消 的政策。即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税,取消牧业税。到去年底为止,我国只有山东、河北、云南的部分地区仍保留少量的农业税,从今年开始农业税将在中国完全消失。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转移支付,其中2005年中央财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006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更大,达到780亿元。加上地方的转移支付,2006年的规模达到1030亿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对农民实行 三项补贴 政策。
三补贴 就是针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直接补贴、针对粮食生产省安排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上述政策从2004年开始实行,当年国家财政投入总共130多亿,在2005年这方面的补贴投入力度更大,对增加农民收入、刺激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3.加强对农村基础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利用长期建设国债安排的 六小工程 。指农村节水灌溉、人畜用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二是 两免一补 。就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2004年,中央财政出1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出2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这对于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
4.对县乡财政实行 三奖一补 政策。
即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对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目的是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目的是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奖励,目的是调动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的好的地区给予补助,目的是体现公平原则。2005年中央财政实行这一政策的财力投入共约150亿元,2006年投入210亿元,这对缓解县乡基层困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目标:2000 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 2010年,上述三个数据分别是5000万、3000万和两个多亿。为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安排了相应的资金投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财政 三农 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基本政策导向是,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为 三农 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001 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 三农 资金就达11300多亿元,5年平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幅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从财政部提供的预算报告看,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 三农 支出达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不少地方对 三农 投入的增长幅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 三农 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增量的21.4%。这就体现了国家财政重视 三农 、以人为本的政策要求。
我国财政的改革发展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其实质是要求新时期的财政政策和财力投入向各类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并支持国家重要产业的发展。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以及农村公共产品的严重缺失,因此,加大对 三农 的政策倾斜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逐步覆盖农村,这与中国财政未来改革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应该成为当前和下一步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
农行出台2016“三农”信贷政策
近日,农业银行制定出台《中国农业银行2016年“三农”信贷政策指引》,明确了2016年“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重点领域,具体包括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大涉农工程、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及县域优势产业、民生服务、县域个贷等八大领域。据了解,这是该行连续第8年出台专项“三农”信贷政策指引。
为促进“三农”信贷有效投放,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农业银行从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融资模式、推进农村新型产权抵押创新、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力度、对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以及支持县域卫生、教育、旅游行业重点客户等方面入手,优化了信贷政策制度。同时,根据该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精神,要求进一步优化对县支行的精准授权、下放“三农”产品创新权限,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探索服务“三农”特别是面向大量分散的大众类客户的以大规模、小额度、标准化、简单化、程序化为特点的“三农”信贷经营模式。
重庆确定新战略破解三农难题
新华社重庆6月1日电(杨维成、刘健、郭立)5月30日至31日,重庆市委召开二届七次全委会,部署"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战略,出台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及公共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等一系列重农支农惠农的政策。
预会专家及来自区县的干部们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对于改变长期以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取向,逐渐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直辖时面临着100万三峡移民、366万贫困人口、40万下岗职工、国有企业亏损面超过60%等诸多困难。直辖之初,重庆就确立了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战略,经过8年探索,重庆市如今城镇鳞次栉比,城镇化率到达43.5%。去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5元,首次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说,两个趋向是中央审时度势后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关系国民经济战略布局的一个重大举措,对重庆这样特殊的直辖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带领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巴山渝水,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寻求良策。调查研究后认为,重庆虽然已经出台了农业税全免、食粮直补等支农惠农的措施,但是从全局看,农村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农业仍是十分弱质的产业,农民仍是特别弱势的群体,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4年,重庆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成熟。在重庆一些地方,"工业反哺农业"的春潮已经开始涌动。璧山县璧城街道在发展工业奠定了财政基础后,去年和今年共投入
1200多万元为村社修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渝中区规定农民工可享受教育培训、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南岸区率先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对农民免费培训教育……
在二届七次全委会召开之前,重庆市委要求政研室、发改委等部门进行调研,发现"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财政分配格局是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调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由此会议做出决定:1是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最有力最直接的支农政策,做到四个确保: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确保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民工培训补贴等政策彻彻底底地落实,做到"支农政策不缩水,支农资金不流失"。
二是调剂偏向城市和工业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渐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农业税全免后中央对重庆市的转移支付资金和重庆今年由市财政对非国贫县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的资金,从明年起继续专项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从明年起到2010年,采取以收支两条线、先征后返方式对金融机构县以下"三农"贷款的增量部份按50%返还营业税,鼓励和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地区,确保主城区之外区县贷款增速逐年提高、农业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
会议代表们憧憬着这个年轻直辖市城乡共发展共繁华的新局面:到2010年,通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到达7.8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逐步提高;城镇化率到达52%以上,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和措施相关文章:
2.国家三农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