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以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产业结构协调、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前提。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小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以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产业结构协调、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前提。我国正处在经济一直转轨的进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因制度变迁所显现的某些特殊性而变得尤为紧要和突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
本来财政和银行都是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综合部门,应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但是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而对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和影响、尤其是对两大政策的相互抵触可能导致的后果缺乏权衡;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因此,为有效地发挥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合力,必须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目前的各自为政到协调配合的根本转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
制度变迁进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资金配置渠道了根本性变化,即国民收入分配由政府向企业和个人急剧倾斜,资金配置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金融事业空前发展和凸显。但是金融事业的过分凸显并非其自身真正发展的结果,而是财政规模萎缩和国有企业资金困难烘托而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规模不断萎缩,财力日趋困窘,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调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如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等,其结果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劣化,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扭曲变形。
(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
绩效财政和银行在宏观调控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两者的地位和特点各异,运作方式和手段便不尽相同,因此两者理应有明确的分工。而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1)财政资金信用化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并存。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使财政直接增支或减收,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财政挤占银行资金也日趋严重,如财政向银行的间接透支有长期化扩大化的趋势和银行承担部分本应由财政安排的国家专项储备等。(2)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3)通常,货币政策侧重总量控制,财政政策更适于结构调整。但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国有企业体制缺陷严重阻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现代企业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点,也是宏观调控成败的关键。但是,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基本上不具备硬预算约束机制,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低下,但却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和冲动,而自有资本和财政资源又非常有限,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致使负债居高不下;兼之企业效益不好、亏损严重、信用观念缺乏,导致偿债能力和愿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了对国有银行的多重冲击。值此情形,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都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架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规范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程序和机制
设置一个能超脱财政和银行部门利益、并能从国民经济全局着眼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设或非常设机构,其职能在于规范程序和机制,不但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各自特点及配合效应选择具体的配合方式,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偏差,而且要及时仲裁和处理关涉各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消除双方的摩擦。协调财政和银行的关系,使财政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
(二)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财政货币政策总是通过国民经济和结构的调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但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侧重点总是不尽相同的。(1)货币政策侧重于效率原则,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高效财政政策侧重于公平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面稳定又是以相对公平为前提的,制度构架既定,则只有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公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以利于解决失业、收入不公和公共物品受益程度差异等问题。 (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重塑财政要适时转换职能,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社会总需求应由银行负责供给。换言之,财政调控重点是经济结构,银行则要加强社会总求求调控,合理分工,协调动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财政可以放松总量调控,银行应该退出结构调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强化金融与振兴财政并举,以扭转目前“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
首先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适金融的宏观调控功能,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实现财政的振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提高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资金集中比重,增强宏观调控财政力和能力从根本上讲,两个比重的提高有赖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但目前最紧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依法治税,有效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二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财政的振兴,政府分配从来都是以财政集中性分配为主渠道,政府必要的收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而我国的财权极度分散,各级政府的分配极不规范,既扰乱了分配秩序,又减损了国家财力,也弱化了财政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发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建立政策性银行正常、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政策性银行成为控制投资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应主要着力解决政策性银行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绩效欠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应有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可将清理整顿的财政信用资金、机关团体的央行存款、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存款筹划归政策性银行,并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适度发行长期债券;同时,要注重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的评估,实现应有经济社会目标。
(四)着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国债管理政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国债既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关节点。国债不仅有助于弥补财政赤字,舒缓财政困难,还能用以进行经济建设;同时,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还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条件。以我国实践看,尚须创造条件,以臻完善:提高央行国债资产比重;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完善国债市场,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及运行市场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财政发债创造良好的利率条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财政投融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财政投融资是以政府为投融资主体的金融活动,既有较强的财政性,又有明显的金融性,客观上成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又一结合部:首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意图,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其次,财政投融资所具有的信用属性决定了它又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受制于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市场经济中,银行和企业投资必然受利益机制的驱使,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不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来重,而建立财政投融资,即可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使之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适应。在资金来源上,不仅应包括国债和财政拨款,而且应当逐步把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等纳入;在资金使用上,既要强调宏观意旨,也要注意资金的使用绩效与合理回收。
(3)国有企业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负担过重、政企不分、过度负债、信用紊乱等问题,使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受到影响。政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推动者,财政和银行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应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度过难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有些只需财政或货币政策的某一方面即能解决,而更多的是需要两大政策的协调合作,如,财政和银行要协同配合,支持企业债务重整。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是旧体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银行和企业都应合理分担。再如,财政和银行应以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协同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度、公司制、股份制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从制度上构筑起实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基础。
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篇二
促进我国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问题的解决与财政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比较直接和明显,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取向上有不同偏重,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发展和改革稳定大局,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增长。从总体上讲,要完善财政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税改革,扩大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健全筹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社保资金管理,强化社保效益,从而发挥社会的整体效率,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调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要求健全纵向保障,统筹横向跨度,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规范中观管理和确保微观实施。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政策,采取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纵向上,通过完善扶贫政策,实行政府间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地区间的分配公平。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财政服务。在横向上,通过完善工资政策、社保政策、就业政策等,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社会阶层等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居民实行转移支付。公共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政府包揽过多,财政支出范围过大,超出了政府职责合理范围和财政承受能力。继续扩大改革覆盖面,努力推进全县预算单位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在努力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财政政策的中观管理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财政政策的微观实施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运用税收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
运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员75%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4%,发展空间巨大。主要途径是,政府可通过财税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就业比重,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同时也要正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着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均衡发展,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以及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要通过运用税收政策影响投资方向来防止地区差异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如给予落后地区中的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以投资抵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本积累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同时吸收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的优惠,减轻其税收负担等。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考虑把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发展瓶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形成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加大对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减免的方式,或者财政专款设立小企业基金,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内外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即使走出眼下困境后,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存在大量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在一定时期内,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程度地吸纳其就业。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面对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巨大的矛盾,现有的财政集中度难以承受,必须要研究拓宽新的筹资渠道,要通过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积极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积极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增加其促进就业所占的资金份额,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双重功能,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从而建立以社会保障税为主体、财政补助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的就业再就业资金筹集机制。同时,继续加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投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还不完善。2008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400万人,参加基本保险人数为24307万人。2008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696亿元,支出9925亿元。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30%左右。我国公共财政的投入与所担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职责不相适应。今后我国将长期面对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巨大的矛盾,应压缩一般性和“越位”性支出,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时拓宽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除了国家已通过财政拨款建立的储备基金,还应采取市场方式稳妥地减持部分国有股和出售、转让部分濒临亏损的国有企业资产,充实积累基金;通过发放社会福利彩票,或将部分已经开征的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将要开征的遗产税、财产税划出一定比例,专用于补充基金。多元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将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置于财政预算中,完善筹资机制,确保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催生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财政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财政政策的激励效应。引导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良性发展,促进就业水平的有效提高,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在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进程中,财政政策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通过一些相关部门影响着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的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财政政策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支点,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从宏观层面看,财政政策取向决定了就业规模的变动趋势。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总量;如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将降低消费需求和稳定经济增长,从而收缩就业总量。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会对就业规模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从短期看,技术进步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最终对劳动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技术进步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较快增长,并通过加速作用影响投资需求和劳动需求,从而对就业规模增加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中观层面看,财政政策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支持力度不同,会决定就业规模变动的大小。如果财政支出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者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为满足新增消费需求的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发展,产生较高的劳动力需求;如果财政支出投入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效果就远不如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效应显著。此外,如果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减税,会产生较强的就业扩张效应;如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减税,会产生较强的排挤效应和较弱的收入效应,对就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有限。
从微观层面看,财政政策作用于不同情况的个体,也会对就业规模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个人而言,如果对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减税,会产生较强的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从而会间接扩大就业规模;如果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减税,会产生较弱的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从而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有限。同时,财政政策中的就业保障政策能够从扩大劳动需求、提高劳动供给质量以及沟通劳动供求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产生较为直接的、积极的就业扩张效果。对于企业而言,财政支出和税收减免能够对企业生产投资产生激励效应和阻碍效应,从而引发劳动总需求量的变化。
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篇三
抑通胀应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对当前结柯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理论上能回笼资金、收缩流动性,但是实际运行中部分商业银行可通过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方式来应对,其信贷收缩程度及调节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目前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的历史高位,政策空间日渐缩小。
其次,加息一要考虑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利差可能引起国际“热钱”流入,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二是考虑到加息可能会增加进口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进口增长,贸易顺差可能持续扩大,加大外汇流入的压力;三是考虑到加息对资本市场冲击较大,可能使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出。同时,在当前资金较为紧张的环境下,利率的上升并不能明显降低贷款需求,其抑制投资的效果并不明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再次,尽管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输入型通胀,但现实中情况复杂,如果市场上形成了明确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对抑制当前通胀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中财政、税收等相关行业政策相当关键。短期来看,对供给方的直接价格补贴有利于保持商品价格稳定;财政通过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可以说,在治理当前结构性通胀中,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涨。
对于持续贸易顺差引发的通胀,利用进口和出口关税可直接调节外贸企业进出口的数量。比如,我国从2011年1月1日起,对600多种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实施较低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该项政策对鼓励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收缩市场流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
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2.关于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