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数码>

数码相机的十大里程碑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想正确使用相机就先来看看数码相机的里程碑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数码相机的十大里程碑,希望你喜欢。

  数码相机里程碑一:1969年美国人发明了CCD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9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Smith)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高锟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里的前两位美国人,因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而获此殊荣;其实对于他们的这个创造,有一个更简洁也更广为人知的英文简称——CCD。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说明颁奖理由时,评选委员会称赞说:“CCD是数码相机的电子眼,它革新了摄影术,现在光可以被电子化地记录下来,取代了胶片。这一数字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对图像的处理和发送;无论是我们大海中深邃之地,还是宇宙中的遥远之处,它都能给我们带来水晶般清晰的影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的确,这是一项具有非凡意义的发明——它直接导致了光学影像领域的一场数字化变革。从1969年在实验室诞生,直到2009年这项创造为两位科学家带来无上荣誉,时光恰好走过四十年。这四十年来,数字成像技术逐渐从尖端领域向民用领域靠拢,它不但在天文学、医学、军事研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CCD最终催生了照相机、摄像机行业的巨大变革,也由此大幅度改变了人们的摄影习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然而有消息说,当年与两位获奖者在朗讯科技公司下属贝尔实验室共事的Eugene Gordon以及Mike Tompsett在得知授奖消息后出来“辟谣”,指出数码相机影像感应器的发明者另有其人。好在无论真相如何,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美国人发明的CCD最终改变了照相机行业的发展轨迹。

  数码相机里程碑二:1975年斯蒂文·赛尚成了数码相机之父

  相机行业对CCD可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反应并不算快。在小型胶片式相机发展如日中天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讨论胶片是否有可能被取代这个话题的确是需要勇气的。但这并不代表就一定无人问津,CCD发明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975年,恰恰是以生产胶片闻名的柯达(Kodak)公司试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持电子照相机”。时任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的斯蒂文·赛尚(Steven Sasson)是这台试验品的设计者,他也有幸借此成为数码相机领域的先驱者。

  照片上的这台庞然大物显得如此丑陋、笨拙,但作为数码相机的雏形,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切现代数码相机必备的电子构成——起核心作用的感光芯片、不可或缺的数字化处理模块和内部存储单元、用于永久(其实是相对永久)记录图像文件的存储媒介以及用于驱动设备的电池;只不过,当时的CCD仅有一万像素(100×100)、数模转换和存储机构异常庞大、存储介质则是卡式磁带、电力支持要依靠16节AA电池,而查看所拍摄的照片则需要把存有图像信息的磁带放在固定的播放设备里并与微电脑、电视机相连。

  虽然起初这完全只是一个实验——看看照相机离开胶片后是否能够依靠其他途径成像,但在成功之后赛尚不由对电子相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当时的技术报告中我们读到了如下文字:“此次试验旨在证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摄影系统必将对未来的拍照方式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未来的相机可以想象成是一种能在光照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拍摄出彩色照片的小型设备。那时的照片将存储在一种磁介质内,一种非易失性、稳定性极佳的存储器,可从相机内取下以进行播放。这种照片的分辨率将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10胶卷。声音也可同影像一并录下,以增加照片的诠释性。电子形式的照片经稍作修改或不作修改便可通过现有的通信信道发送出去。红外摄影和可视摄影可通过同一部相机实现,只需更换光学滤镜即可。照片将保存在胶卷、磁带或视频光盘上,并且相机存储介质将可重复使用。”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上面这段话,不由感慨万千——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文中所描述的美好前景已然一一变为现实,甚至在很多方面大大超越了当年工程师们的想象力。也正因此,对于柯达公司以及斯蒂文·赛尚先生的创举,我们更应怀有敬意。

  数码相机里程碑三:1984年索尼马维卡扬名洛杉矶奥运会

  早在1973年,电子业巨头索尼对于CCD技术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他们终于在1981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电子相机——MAVICA(马维卡)。有些文献资料说,MAVICA是全球第一台抛弃胶片感光的相机,这个定义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MAVICA是先驱,斯蒂文·赛尚的创造又该如何定位?确切地说,索尼的这个产品是全球第一款针对市场发布的电子相机,而赛尚的那个设计可以视为“第一台工程概念机”。MAVICA这个词源于Magnetic Video Camera(按字面翻译便是“磁性视频相机”),厂方选取了这三个单词各自的头两个字母,合并出这个全新商标。在若干年后数码相机趋于普及时,索尼曾重新启用将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商标,将一个小型DC系列命名为“Digital MAVICA”。

  话题回到1981年问世的这第一代MAVICA。它的体积不再庞大(采用小型磁盘作为存储媒介、只靠3节AA电池供电)、拍摄使用也较接近于当时的普通胶片相机(光路结构近似于单反)、甚至可以更换镜头(三支专用镜头的参数分别是25mm f/2、50mm f/1.4以及16-65mm f/1.4),而最关键的是其感光元件的像素支持达到了27.9万(570×490),在分辨率方面远远超越了1975年柯达样机上所采用的那块CCD。这一切使MAVICA的实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不过在技术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商业产品,在市场反馈上也最容易遭遇滑铁卢,MAVICA并未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依旧未能突破“概念机”的局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然而谁曾想,东京的《朝日新闻》却用MAVICA相机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出尽风头!在盛田昭夫所著的《SONY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们(朝日社)在采访车上安装了一台索尼的移动电话,记者们乘这辆车采访全部的主赛场,把每场比赛的图片通过电话发出去。朝日社用这种立拍可得的数字式图片击败了其它的各家报纸。这是一次试验,其结果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电子相机在实战中的优势得以凸现,这不但让索尼坚定了发展这类产品的决心,也让其他各家同行企业都借此预见到了未来变革的必然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相机品牌研发出了自己的电子相机原型,其中包括佳能、尼康、松下、富士、东芝、卡西欧、奥林巴斯和柯尼卡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依然活跃在数码相机行业中。不过这类产品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数码相机——它们虽然抛开了银盐胶片改用CCD感光,但在数据存储方面都还没有做到“数字化”。以索尼的MAVICA为例,它将CCD捕捉到的数字图像信息转换为NTSC制式的视频模拟信号,然后存储在被命名为“MAVIPAK”的专用磁盘里,观看时依然要用专门的读取传输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所以使用这类早期的电子相机时需要一个庞大的配件群来支持,成本高昂且易用性并没有比柯达当初的工程样机高明多少。因最终成像文件等同于一幅静态的视频定格,所以当时这类有别于普通胶片式相机的产品被称为“Still Video Camera(静态视频相机)”。

  MAVICA作为数码相机行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奠定了索尼的行业先驱地位;虽然并未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但毕竟它是电子相机投入实践应用并取得成功的最早典范。有意思的是,早在1984年,曾模仿索尼MAVICA设计出全球第二款可换镜头静态视频相机RC-701的佳能,在当今的照相机市场品牌占有率上已把索尼远远抛在了后面。然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直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数码影像领域最有话语权的既不是索尼也不是佳能,而是柯达。

  数码相机里程碑四:1990年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诞生

  随着个人电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数字化潮流势不可挡,完全数字化的数码照相机也随之应运而生。时光年轮刚刚踏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芝和柯达有幸成为了“关键先生”——他们在1990年各自发布了真正意义上产品化的数码相机——柯达DCS 100和东芝MC-200。与之前的静态视频相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存储的文件不再是模拟图像信号,而是完全数字化的文件格式。如今,东芝MC-200的资料已经很难找到,但是柯达DCS 100却被视为里程碑式的产品而广为传颂,至今还能在网络上找到大量资料图片。

  在DCS 100这款产品上,柯达借用了尼康经典胶片机F3的外壳,内置一块20.5mm×16.4mm 130万像素的CCD。由于机身内无法容纳数据存储单元,因此这台相机必须搭载硕大无比的外置盒“Digital Storage Unit(DSU)”来使用;DSU不但肩负着数据存储的重任,而且还带有一个4英寸大小的监视屏用来回放图像。虽然便携性非常差,但DCS 100在行业内的开创性地位不容置疑。此后的1992年柯达又发布了DCS 200,将数据存储模块集成到了相机机身下方,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累赘无比,但相比之前的DCS 100无疑进步显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CS 100以及DCS 200被认为是专业数码相机的鼻祖。当时柯达公司敏感地注意到,专业摄影师对于机械手感与镜头兼容性有相当要求,因此他们频繁地与胶片机厂家合作,并利用这一“借腹生子”的设计模式称霸行业。这种在改装的胶片机机身上加载数码成像模块的技术被称为“Digital Camera Back(数码相机后背)”,当初风靡一时。其实这种技术构架如今依然活跃并服务于高端商业摄影领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很多人都以为数码相机是从小型化便携机起步,后来才慢慢与单反构架联袂的,其实不然。从DCS 100可以看到,柯达从一开始就认准了“数码单反”在高端市场所具备的吸引力,并因此大力发展专用于数码单反相机的大尺寸感光元件。虽然最初的这些数码单反相机所采用的感应器画幅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缺少专用的镜头与之匹配,但还是代表了当时数码相机的最高成像水准,并为后来行业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若干年后,随着佳能、尼康等品牌在数码成像技术领域的迅速跟进,柯达的这一模式迅速失去了竞争力。这位胶片行业的巨头兼数码相机行业的先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只手加速着胶片的衰亡,另一只手逐渐失去对市场的控制。对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品牌而言,着实是一个“杯具”。

  数码相机里程碑五:1995年引领潮流、引爆市场的卡西欧QV-10

  当柯达推出DCS 100的时候,日本的卡西欧公司正在潜心研发自己的小型数码相机,他们的设计成果直到1995年才姗姗来迟,却意外地引发了轰动效应。这款被命名为“QV-10”的25万像素便携式数码相机起初预定的月产量只有3000台,然而1995年年中时这个数字就飙升到10000台,当年年末更是达到月产30000台的成绩,是当初预计的足足十倍!仅从这个指标就可以看出QV-10在那一年是何等受大众欢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QV-10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机背搭载了一块可用于回放和取景的液晶监视屏;现在看起来这根本没什么稀奇,但在当时却是一项非常引人瞩目的创举。在它之前的同类产品,都只支持传统的光学取景方式;所以QV-10既是第一款采用液晶屏取景的数码相机,也是第一款不含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而机载液晶屏为消费者带来的更大便利在于——用户可以通过它即时观看本机所拍摄的照片,评价满意与否,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删除废片从而腾出内存空间。虽然早年的柯达DCS 100就已经可以通过外置的DSU来实现类似功能,但毕竟用起来太过累赘;卡西欧成功地率先将液晶屏功能集成于相对精巧的机身内,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广受消费者好评。

  即时回放功能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立拍即现”得以成为数码相机相比传统胶片机最大的应用优势,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行业的巨变。虽然QV-10的其他指标并不突出,但其可旋转镜头的设计显得十分前卫;更重要的是它的售价在当时的数码相机中可谓相当“亲民”。综合起来,QV-10凭借新颖超前的应用设计、符合主流的核心配置以及创出数码相机上市价格新低的销售策略(以6.5万日元上市)占领了大量市场分额。

  也正是以QV-10的热销为标志,数码相机的市场境遇在1995-1996年间呈现出大幅上扬的趋势。当然,微型快速存储设备技术的日渐成熟(以1994年Sandisk公司推出CF卡及相关工业标准为重要标志)、个人电脑的全面普及乃至微软Windows 95操作系统以及Internet的风靡,都可视为数码相机开始崭露头角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因素。1996年,普及型数码相机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加入竞争拼杀行列的品牌也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的产品大多采用25-36万像素的CCD感应器并内置液晶屏,成像幅面开始趋于一致——中低端普及型产品一般都采用符合当时电脑显示器纵横比的4:3画幅,高端专业级产品采用与传统胶片一致的3:2画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战国时代虽然来临,但技术标准却开始趋于统一,市场则在不断壮大中被细分;数码影像时代的大幕由此缓缓拉开,数码相机进入了以数量级发展的新时代;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则使得产品的像素持续提升、功能不断拓展,整个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飞奔。而这一切,都是从QV-10热销之后才开始的,也难怪有人评价说——卡西欧的这款产品是数码相机市场被全面引爆的导火索。

  数码相机里程碑六:1999-2000年今日的巨头从那时开始崛起

  就在QV-10热销的那一年,柯达公司的董事会做出重要决策——全面发展数码科技。这无疑预示着这家闻名遐迩的胶片厂商将开始调整自己的市场侧重;如果说之前柯达对于数码相机技术发展所投入的热情,只是源于推动行业发展与变革的初衷,那么从1995年开始,柯达的目标显然更为远大。

  事实上,柯达也的确更为强势了。当数码相机在1996年开始踏上腾飞之路后,柯达依然扮演着业内核心技术领军人物的角色,在他身后是众多与之结盟并紧追不舍的日本厂牌。凭借自己在图像感应器研发领域的深厚功力,柯达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动;2000年9月的德国Photokina大展上,柯达发布了一块总像素高达1600万的CCD,这个惊人的产品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这款CCD也被视为他们的巅峰之作。然而柯达最终还是被请下神坛,取而代之的恰恰是曾与之结盟的佳能与尼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数码单反相机起步之初,佳能与尼康其实都没显现出什么非凡的天分与积极的态度,只有柯达在技术研究与市场拓展方面不遗余力。即便这两家日本企业在此后与柯达的合作中逐渐认清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因为柯达的强势,他们想要抛开柯达独立研发自己的数码单反产品时机都不成熟,只能依附于巨头身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佳能为例,该品牌1995年问世的第一款数码单反产品——EOS DCS 5和此后的EOS DCS 3,1998年问世的EOS D2000、EOS D6000,全都是与柯达合作的。但也正是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积累了技术、获得了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摆脱柯达牵制、走独立自主之路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源于对高端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主动权争夺的激烈博弈就此展开,而最终战果也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1999年尼康公司第一台自行研发的专业级数码单反相机D1问世,厂方启用全新的命名规则开始了自己的称雄之路。有评论说,尼康D1与之前柯达DCS系列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一台高端专业级数码单反相机,D1不再是基于胶片机身的进化与改装,而采用了独立创新并经过优化设计的专用机身,集成度无疑更高。但其实D1的机身设计仍旧可以在胶片机中找到原型(尼康F5与F100的混合体),只不过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让数码相机必备的那些电子元器件与电路板恰好可容身于整个机身内。柯达同时代的同类产品,在外观方面也比以往小巧许多。

  从柯达那里,尼康显然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若没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它们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更多机会。D1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经过尼康精心准备而呈现出来一款重量级产品。虽然D1所采用的274万像素CCD仍然由柯达提供,但有一点很显然,D1的诞生让双方合作的主动权开始倾向于尼康这边。此后,柯达在光学与机械领域缺乏足够技术储备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他们没有独立设计制造高端单反相机机身的能力与经验,更没有自己的可更换镜头群。柯达的弱点恰恰是尼康的优势,所以当对手觉醒并启航,柯达的危机已悄然临近。自2003年尼康全新发布的D2H开始采用自主设计的LBCAST感光元件后,柯达终于被尼康彻底抛弃;虽然事实证明,尼康在感光芯片领域的综合实力并不够强大,但后来他们也没有再与柯达联姻,而是选择了另一家行业巨头——索尼。

  就在尼康D1问世后的第二年,柯达另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佳能也开始着力拓展属于自己的地盘。2000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款100%全自主研发的数码单反相机——采用325万像素COMS的EOS D30;既然是“100%全自主”,那么这款产品的感光元件自然也是佳能自己设计制造的。由此,在高端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领域,佳能也结束了对柯达的依赖。

  当佳能和尼康先后解决了传感器研发问题之后,他们与柯达之间的依附关系完全倒转了个头,这两大日本品牌一举翻身从被动变主动,并携手走上良性竞争的发展之路。而柯达却始终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距离它走下神坛的日子已然不远。

  数码相机里程碑七:2003年数码单反平民化元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掌握了技术自主权之后,佳能在数码相机研发领域可谓一帆风顺;产品布局上拥有IXUS、PowerShot和EOS三个系列,分别对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佳能在行业中的领跑者地位已经渐显端倪了。而在此间取得的一系列傲人成绩中,2003年推出第一台定价低于1000美元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采用630万像素感应器的EOS 300D,无疑是很值得纪念的。消费者心目中数码单反价格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印象,因佳能的这款产品而改变,同时也推动了它的火爆销售并最终造就了EOS 300D里程碑式产品的地位。

  除了打破价格坚冰,使数码单反产品更贴近平民用户的购买力之外,EOS 300D的诞生也使佳能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的价位构成趋于完善,更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行业竞争。针对佳能这款广受欢迎的产品,老对手尼康迅速作出反应,在2003年底发布了像素级别相同的D70。虽然价位相对稍高,但还是获得了尼康粉丝的大力拥戴,并在第二年获得很好的销售成绩。佳能与尼康各自第一款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都问世于这一年,由此2003年被称为数码单反平民化元年。两年之后,佳能又推出了第一款“平民化全画幅数码单反”——EOS 5D,虽然同样是一款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品,但比起300D当年在市场上掀起的巨大波澜,5D所引发的热潮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了。

  其实在2003年,还有另一款影响深远的产品风靡全球,那就是索尼的DSC-F717。这款具有传奇色彩的产品代表了当时消费型数码相机的最高技术水平——2/3英寸500万像素CCD、五倍光学变焦的卡尔-蔡司镜头、1.8英寸12.3万像素LCD并支持新奇的红外感光……不得不承认,这些指标与功能对当时的消费者而言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所以F717一度成为当年除了数码单反之外,发烧级用户最青睐的选购对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3年的索尼在数码相机行业的号召力已非同一般,要知道他们和柯达一样,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投入CCD的研发,技术积累相当丰厚。与柯达一开始就大张旗鼓、高歌猛进不同,索尼的策略颇有些厚积薄发的意味;所以当柯达江河日下时,此消彼长后的索尼逐渐成长为新的图像感应器巨头。他们的行业地位也在这一年以F717为“代言人”达到了新的高度。与之相比,此时的佳能在整体市场占有率方面并无优势可言,但恰恰是以EOS 300D为分水岭,佳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因此得到一次跨越式的发展;而在中高端数码单反市场长期无所作为的索尼在经历了两年后的“CCD质量门”事件后,品牌地位不断下滑;直到2006年收购了柯尼卡-美能达的单反相机与镜头业务之后,索尼才重新拥有了赶超对手的实力。对此,这个电子业巨头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正是这次成功的收购行动,让其避免了走柯达老路的可能;同时这也间接催生了今日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迄今为止,索尼的“国力”仍然较弱,但对佳能、尼康两巨头而言,无疑多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对手。

  数码相机里程碑八:2005-2006年柯达终被请下神坛

  虽然佳能、尼康以及索尼的羽翼日渐丰满,但作为当时数码相机行业的著名品牌,柯达在中高端领域仍然具有相当强悍的实力。当数码单反相机全画幅(指感光元件面积与传统35mm胶片尺寸等同)的号角吹响时,柯达在2002年拿出了自己重量级的DCS Pro 14n。虽然它并非世界上第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却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由此大大促进了全幅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难能可贵的是,在DCS Pro 14n机身顶部的显著位置,Kodak终于打上了自己的商标;然而这款产品的机身设计他们依然需要倚重来自尼康的支持。

  可以想象柯达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盟友厂商对柯达优势技术的依赖性不断降低、对柯达图像感应器需求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柯达在机身设计制造、镜头储备方面又无甚长进,在高端产品领域不得不有求于人;更何况佳能、索尼在感光元件技术上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柯达行业老大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4年,柯达在当年的汉诺威CeBIT大展上做了回光返照式的奋力一搏,推出了继DCS Pro 14n之后的新一代全幅数码单反旗舰机型——DCS Pro SLR。柯达甚至为它设计了两个不同的版本——DCS Pro SLR/c对应佳能的EF镜头卡口、DCS Pro SLR/n对应尼康的AF镜头卡口,以期面向不同的用户群。然而在机身、镜头、附件等等方面都受制于竞争对手的残酷现实以及产品性价比不足导致的滞销状况,让柯达最终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2005年5月31日,柯达宣布退出数码单反市场;第二年8月,柯达又宣布来自新加波的Flextronics(伟创力)公司全面接手柯达公司的数码相机制造和运营业务。

  自此,数码单反相机全面进入了佳能-尼康“双巨头争霸”时代;被请下神坛的柯达却一蹶不振至今。在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光年代,柯达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说面对危机他们并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以扭转局面,这是他们最终被竞争对手赶超的主因。柯达努力拓展出来的市场,最终却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怎能不令人唏嘘感慨?唯一还能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如今的柯达在高端图像感应器领域仍有很强的技术实力。2009年徕卡公司所推出的新一代全画幅旁轴数码相机——M9所采用的1800万像素CCD感应器“KAF-18500”恰恰是柯达的杰作。

  数码相机里程碑九:2006年胶片相机制造被判决“死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就在柯达——这个曾经的胶片名牌——遭受打击的这一年,胶片相机的生命也终于临近终点。2006年1月,尼康宣布,除两条生产线外,他们将关闭其余全部传统胶片相机生产线。同年5月,佳能召开记者发布会,明确了今后不研发胶片相机新产品的方针;同时也表示目前销售的商品只要有需求会继续生产。作为两大最具技术实力的传统胶片相机品牌,佳能与尼康在半年内先后发布内容近似的这两份声明,可以说是联手为胶片相机制造下达了“死缓通知书”。然而胶片相机究竟是否还有“缓过来”的机会?相信这两家巨头和所有消费者都是心知肚明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1975年斯蒂文·赛尚在实验室搭出第一台“手持电子相机”原型算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数码相机终于全面淘汰了传统胶片相机,成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数码相机里程碑十:2008年微型4/3系统抛弃反光板

  就在数码单反开始走向平民化的2003年,另一家来自日本的品牌奥林巴斯正试图用另一种方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这一年他们构建完成了“4/3系统”并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市场的产品:E-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相比佳能、尼康等老牌厂商,作为小弟弟级的奥林巴斯在胶片时代曾是自动化可换镜头单反相机领域的竞争失败者;因此当数码影像时代的脚步临近时,面对这个全新的市场机遇,奥林巴斯的兴奋与期待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希望借数码化的风潮扬长避短、占领更大的市场分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年的消费型数码相机领域,奥林巴斯推出过许多款广受好评的精品;譬如1999年的C-2500、2000年的C-3030Z以及2001年的C-700 UltraZoom、2002年的C-40 Zoom,都是红极一时的优秀机型。虽然业绩显赫,但奥林巴斯显然并不满足于只在中低端市场打拼,他们同样也想在数码单反市场内分得一杯羹,然而镜头资源的稀缺让他们很难在这个领域直接面对佳能、尼康的强势。在推出了两款不可更换镜头的E系列桥式数码单反机(E-10、E-20)之后,不太热烈的市场反响让奥林巴斯决定“独辟蹊径”;“4/3系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奥林巴斯在“4/3系统”规范中对感应器面积、镜头卡口尺寸、法兰距、镜头触点等标准作了详细的定义,其核心则是参数约定为18mm×13.5mm(对角线长度约为4/3英寸)、纵横比为4:3的感光元件,在面积上此标准略小于其他厂牌普遍使用的APS-C画幅,长宽比例也迥异于全画幅以及APS-C画幅所采用的3:2格式。奥林巴斯无疑希望依靠“4/3系统”的众多设计优势(如:高度的电子化、对手动镜头的良好支持、普遍较为轻便的外形设计、良好的技术开放性以及为数码应用特别优化过的新镜头群等),获得更广泛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反馈究竟是否如他们所愿呢?经过几年发展之后,“4/3系统”既没有让这个品牌“咸鱼翻身”,也没有让他们和他们的支持者完全失望——奥林巴斯依然稳扎稳打一台接着一台推出自己的4/3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并拥有属于自己为数不多却很固定的粉丝群;而“4/3系统”阵营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因为奥林巴斯的努力和时间的推移而获得实质性扩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就在看似前景黯淡的当口,奥林巴斯与自己的老盟友松下再次携手,于2008年发布了“Micro 4/3系统(微型4/3)”,在这套全新编制的规范中,感应器尺寸标准没有变化,但却一举抛弃了以往单反相机必备的核心机械构成——反光板与五棱镜;由此Micro 4/3相机的法兰焦距得以被进一步缩小,也就更容易设计出使用大感光元件的便携式可换镜头相机。松下在当年便发布了此类系统的第一款开山之作——LUMIX DMC-G1,奥林巴斯则在第二年发布了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的E-P1。

  无论“Micro 4/3”最终是否能够引领新的设计潮流并助奥林巴斯-松下阵营获取市场主动权,仅就去掉反光板这个大胆设计而言,就足以将这个问世不久的系统规范纳入到数码相机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的行列里。事实上,“Micro 4/3系统”所开创的这一先例已为越来越多同行及消费者所接受,反光板、五棱镜的退役似乎已是大势所趋。

数码相机的十大里程碑相关文章:

1.怎样挑选数码相机

2.国产数码相机哪款好

3.什么数码相机好

4.数码相机经典广告词

5.如何挑选数码相机

238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