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时代的进步,书籍装帧风格已经五花八门,日益繁多,那么你想知道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吗?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分析,希望你喜欢。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传统图书从装帧形制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十四种装帧方式。包括装订类的:线装、包背装、和合装、粘叶装、缝缋装、西装和装裱类的:龙鳞装、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贝叶装、笺、框装。
一、装订类
所有经过缝线、书背施胶工艺生产的,并且呈现书叶堆叠后呈现上下对齐的图书产品都是装订类产品,包括:
(一)线装——典雅含蓄,馨香隽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书多卷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这是由这种装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决定的。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正因为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包背装——包藏万象,背负经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包背装是册页制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兴起于南宋后期,延用到明朝中叶。包背装把书叶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特点是版心向外,使每叶文字相连,便于阅读。这种装帧主要是包裹书背,由此称为包背装。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一目了然。但由于其书背是纸捻固定,浆糊粘背,故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最终为线装所代替。然自宋至满清,几乎所有的官修大规模图书集成工程,如明《永乐大典》,满清《四库全书》使用的都是包背装。
(三)和合装——和合万物,刚柔相济
和合装是继蝴蝶装之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与书封可以随进分开的装订形式,因为外表呈盒或半盒状,故称和合装。其特点:内芯和封壳可以分开,内芯可以调换,而封壳硬而耐用。在封壳里层的上下接槽处各相连着一条供串线订本用的订条,一般与内芯订口的宽度相同,上面打孔2~3个。装配使用时,将对折或单页组成的内芯,在订口部位根据订条上的孔距位置相应打上孔洞,然后用带子或罗钉与订口条串起来扎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缝缋装——承前启后、缀连东西
缝缋装,诞生于唐代,是唐、宋时期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所谓“缝缋装”,缝,就是用针线连缀。缋,原是指成匹布或帛的头和尾,在这里指书背(除了书背,书籍的其他部位是不能用线缝的)。缝缋就是用线把书叶缝在一起。把几张书叶按顺序摞在一起对折,成为一帖。若干帖书叶集中在一起,用针线在书叶折叠处反复连缀,把许多书叶装订在一起的装帧方法就是缝缋。缝缋的书线仅仅是缝在书背上的,线露在书外面的很少,有的几乎看不见,而缝进书叶的部分多,翻开书以后,在书叶折缝处是可以看见缝线的。缝缋装书籍由于书叶要两面书写,且缝缋时书叶容易被线勒断。所以书籍用纸要有一定的厚度。缝缋装的书籍长、宽比一般是1:1-1:2。
缝缋装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宋代以后就失传了。但是她与粘叶装一样,对于中国古代书籍向册叶制的转变,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虽然在中国失传,这种技术工艺在唐宋时期却随着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传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的,并保存传承下来。向东传入日本,日本人对中国书籍的缝缋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在书背上只穿4个眼,用两根针,每根针只在两个眼中反复穿连,从而演变出一种新的装帧形式——“和缀”。向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欧洲,并影响了这些国家书籍的装帧形式。在这些国家的古籍乃至现在还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书籍锁线装帧方法中,还能找到中国古代书籍缝缋的影子。中国古书缝缋装对世界书籍形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五)粘叶装——外刚内柔,开阖有度
粘叶装,出现在唐初。应该是在印度的贝叶装佛经传入后,受其启发而发明的。所谓“粘叶”,就是把书叶粘在一起。其法:书叶对折,每张书叶形成四个叶面,第一张书叶的第一面作为首叶,一般仅题写书名,其余三面按顺序书写文字。自第二叶开始,四个叶面全写字,一部书写完,所有书叶按书写顺序集中在一起,在每张书叶折口线左右2-3毫米处涂抹浆糊,使所有书叶粘连在一起。为解决书叶软的问题,书皮选用硬纸,以便于插架保存。粘叶装直接启发了蝴蝶装的诞生(也有认为蝴蝶装早于粘叶装),这种用浆糊把书叶粘连在一起的办法对于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六)西装——西风东渐,化胡为华
不做描述。国内做的最好的为雅昌。
二、装裱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有使用浆糊等胶黏剂对图书纸面或外包装进行贴合,而不存在书背缝线、施胶工艺生产的图书产品,都是装订类产品,包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龙鳞装——静如处子,动若游龙
现有的史料看,龙鳞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至少产生于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唐代。唐代诗歌发展繁荣是龙鳞装书籍出现的文化动力之一。诗歌,特别是近体律诗的发展,不但要求有严格的韵律,遣词造句、运用典故也要求典雅有据。这就促使唐朝社会相应地产生并发展了两方面的著作。一方面是备查检掌故使用的类书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供起韵赋诗、检查格律用的韵书一再被修正、增补、传抄而流布社会。古时的类韵书类乎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可以备随时翻检使用的。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既未打破卷轴装的外观,又达到方便翻检目的的装帧形式,这就是龙鳞装手卷,也称龙鳞装卷轴。这种装帧虽然还保留着卷轴装的外形,但内部书页却如现代书籍一样,可以翻阅查检。这就大大增强了卷轴装书籍对文字的储存功能和使用功能,但也未突破卷轴装的窠臼。然在哲学审美上,龙鳞装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审美取向,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装帧形式。
(二)旋风装——飘逸灵动,心动身摇
旋风装是受到“龙鳞装”的启发,并且是为克服龙鳞装的部分不足而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从这点上看,旋风装不是一种独立的书籍装帧形式,而是龙鳞装的衍生品。古人将短尺度的龙鳞装卷底向外弯曲,使得首尾相接,这样粘贴在较粗的圆杆上,书叶依次环绕中轴外表面的所有书叶粘贴完成。所有书叶都以中轴为中心呈辐射状环绕排列。由于书叶向外不利于保护书叶,可以在首尾相接处增加一个褾,首叶和尾叶只单面书字而需要分别全幅粘裱于书褾正反两面,靠近中轴的一端两面以书褾右端中轴为核心从首向尾,或者从左往右卷起用褾带捆扎,这个装帧就算装完了。打开书褾纵向竖立时候,书叶以中轴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象古代的车轮,非常美观实用。
(三)卷轴装——咫尺之间,千里之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卷轴装始于帛书,产生于汉代,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历代沿用至今。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将书卷卷在轴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褾”的纸或丝织品起保护作用。褾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後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绕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从装帧形式上看,卷轴装主要从卷、轴、褾、带四个部分进行装饰,“玉轴牙签,绢锦飘带”是对当时卷轴书籍的生动描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经折装——智慧含弘,道佛同功
虽然贝叶装有诸多优于卷轴的特点,但在魏晋时期大量传入汉地之后,由于中国文化重视关联的整体哲学观和“万物皆备于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的宇宙伦理观,其书叶分散不相连缀和书叶中间打孔的方式并没有被汉地佛教书籍所普遍沿用,而是启发了经折装的出现。佛教经籍的大规模印刷是促成卷轴装必须适应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之一。唐代佛教的繁荣,造成了佛经的大规模印刷,原来的卷轴装手卷的低容量和长尺度不适应僧尼们随时翻阅读诵佛经的需要,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借鉴梵夹装改造而来的,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变圆为方,化曲为直,其外观已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
(五)蝴蝶装——翕合消息,化蛹成蝶
蝴蝶装出现于北宋雕版印刷成熟时期,由粘叶装发展而来。其出现的文化动力是词谱的繁荣,技术动力之一为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和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其适应了印刷一版一叶的特点,也适应了词谱使用时需要解放双手的要求。蝴蝶装有两种方式:其一,以印字的一面字对字地对齐,将折叶集为一叠,使折边逐叶彼此粘连,形成书脊,再用一张整纸对折,粘裹书脊,并作前后封皮。可以理解为经折装加整体封皮;其二,每张书叶一面写字,有字的一面对折,若干书叶按顺序集为一叠,相邻书叶和书叶之间,空白叶面相对并涂满浆糊,使所有书叶粘连在一起。两种形式的蝴蝶装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翻阅时无论翻到哪叶,展开的书叶左右向外的拉力都相等,都使得书页翻开后不会因拉力不均而自动合上。被广泛用于画谱、拳谱、舞谱、乐谱的制作。
(六)贝叶装——摩诃般若,天竺梵林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梵文佛经逐渐涌入,随之带来了一种新的并且是当时中国没有的佛教书籍装帧形制——贝叶装。贝叶装是用印度古文字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典所采用的夹板式以穿绳绕捆的装帧形式。是中国古代纸本书籍唯一借鉴的外国图书装帧形制。由一张一张裁切后的贝叶叠置在一起,垂直打孔穿绳绕捆而成。其整体造型为长方体,上下两块护板将贝叶夹起来,因而也称“梵夹装。贝叶装的传入,给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引入了“叶”的概念,改变了中国人承袭千年的展开式的阅读方式,逐渐影响了早期中国纸本书籍的纸张组合方式和装订方法,促进了中国纸本书籍装帧形制由卷轴制向册叶制的演变。这种“积叶成书”的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逐渐促使中国传统书籍纸张的组合方式和装订方法开始发生变化,书籍展开的形态由“平面”逐渐转向“立体”,并随着时代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书籍最终演变为成熟的垂直装订的线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七)笺——案头精灵,笔下名片
笺,是印有诗画的信纸,是小幅而华贵的单叶纸张,用以题诗、写信等士人间的交际酬酢,因此又称“笺纸”。它是一种诗笺图,也是一种“小品艺术”。既有作信纸用的实用价值,又可供艺术欣赏。笺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应该是收到贝叶装书叶的启发而来,但是扬弃了贝叶上钻孔的方式。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文风昌盛的南北朝时,就有“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华笺,河北胶东之纸”的记载。当时,诗赋之文书写于笺纸之上,在文人笔墨间大行其道,并因笺纸有五彩花色,而得“花笺”之名。唐代女诗人薛涛名誉川蜀,“与涛唱和者元稹、白居易等皆名士,记载凡二十人竞有唱和,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彩笺,裁书供吟献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严格意义上说,笺不是一种图书装帧形制。但是在公司产品经营角度讲,笺一般装在盒子里或者将归类整理汇编成的簿册,成为一种独立品种的产品,可以将其看成一种装帧形制,以便于归类管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八)框装——镜里乾坤,芯中情怀
即画框,在中国历史书画装在画框里的形式,并不占主流。只有少部分屏风、团扇等镶有书画作品。究其原因,概因我国书画材质多为宣纸、丝帛等轻柔材质,装框不易所致。再者,古代玻璃板等用作框面的透明材料使用并不广泛,有框无镜。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四周封闭且沉重僵硬,天地不明的方式,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哲学传统。中国人讲究刚柔相济、开阖有度,中庸和合等,即使战争都有“围城必缺”的原则,因而框装一直不占主流。近一个多世纪,西风东渐,西画的装裱方式传入,加之玻璃、塑料等高透明材质可供做镜面,制作容易。更主要的原因是,现代住宅普遍较传统住宅低矮,立轴不适合张挂,框装遂大行其道。框装,有框有镜,里边的话遂被称为镜芯。现在,中国书画的大部分都采用框装,装饰画全部用框装。这种形式可挖掘的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欣赏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图1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图2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图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图4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图5
猜你还感兴趣的:
1.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5.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上一篇: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
下一篇:对现代书籍装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