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开车的注意事项
喝酒不开车的注意事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珍爱生命,远离酒驾。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喝酒不开车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到你。
“醉驾”不入刑靠不靠谱
前两天,网上流传着“醉驾不入刑”的消息,一时间众说纷纭,版本众多。
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以下称为《指导意见》),对常见的8中犯罪的量刑给出指导意见,其中引起大家普遍评论的即第一条的第三款:对于醉酒驾驶人可根据醉酒程度、机动车类型、车辆行驶道路、行车速度、是否早场实际损害以及认罪悔罪等情况,准备定罪量刑。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就是这一颗石子,激起了反响的千层浪;一时间坊间传言“醉驾不入刑”言之凿凿。我们不如先从变化、数据、声音的方面来谈谈这件事儿。
国家法律有所规定
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2013年12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在联合发布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了醉驾标准,即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达到醉驾的,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醉驾一律入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次最高法的最新司法解释,似乎是要动摇“醉驾入刑”的信号?
数据|仍然先不说到底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意思,先来看一组数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1年-2016年间,也就是在“醉驾入刑”实施的五年时间里,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共查处“酒驾”247.4万件,与法律实施前五年相比,环比下降34%;查处“醉驾”42万起,环比下降38%。
这组数据就是在说法律的威慑力。 声音|对于“醉驾”是否应该入刑,流传最多,分歧最大的无非也是这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打击面太大,一种认为醉驾就应该入刑。两个声音之所以产生碰撞,无非是应不应该综合考虑醉驾的不同情节和情况,做到罪责相适应,而这次的《指导意见》,正是在综合考虑具体情况的角度,对醉驾刑罚进行划分。
事实上,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评价,“醉驾”的危害都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造成的危害是无法预知的所以,最高法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将主观故意“醉驾”和非主观故意“醉驾”区别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举个例子,再喝了酒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车挡了别人的路,不得不去挪车;恰好被警察看到,应该怎么办?
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规定,不管你是不是主管故意,只要酒精含量达到“醉驾”标准,恰巧你坐在驾驶座上,一律按照“醉驾”进行处理;那么新规施行之后,有关部门就会先判断你是不是有要开车的动机,再来量刑定罪;结果发现你只是挪车,而且也没造成公共危害,就可以不进行顶对,你也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由此可见,很重要的一点是究竟是不是主观故意。其实,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非主观故意,不管“醉驾”是否入刑,作为驾驶员,都应该注意安全。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人,都应该时刻注意行车安全,谨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