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生活小常识 > 丙烯酰胺的生产方法及毒性

丙烯酰胺的生产方法及毒性

时间: 玉叶948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丙烯酰胺的生产方法及毒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下面学习啦小编告诉你丙烯酰胺的生产方法及它的毒性。

  丙烯酰胺的生产方法

  方法一:水解法

  水解法制得的丙烯酰胺,其丙烯酸盐链节在大分子链上的分布是无规则的,它占大分子链上所有链节数的摩尔百分比即为水解度。共聚法相比,一般水解法制备的产物水溶性去屑因子(HD)不高,低于30%,理论上HD大于70%的产物应通过共聚法制取,该法对水解温度和事件有一定要求,同时水解过程中易发生大分子降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方法二:水溶液聚合反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水溶液聚合反应时把反应单体及引发剂溶解在水中进行的聚合反应。该作法简单、环境污染少且聚合物产率高,易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工业生产最早采用的方法,而且一直是聚丙烯酰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对水溶液聚合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方法三:反相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及反相悬浮聚合之前都需要制备反相胶体分散体系,单体水溶液借助搅拌分散或乳化剂的油相中,形成水/油(W/0)非均相分散体系,然后加入引发剂进行游离基聚合。一般反相乳液聚合使用油溶性引发剂,多为阴离子型自由基引发剂和非离子自由基引发剂,而反相悬浮聚合多使用费水溶性引发剂,如过硫酸盐等。 有关AM/AA反相乳液聚合机理的成核机理存在两种看法:胶束成核及单体液滴成核。其动力学与典型正乳液聚合动力学有较大差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方法四:反相悬浮聚合

  反相悬浮聚合时近10年发展起来的实现水溶性聚合物工业化生产的理想方法,1982年Di-monie利用电导、NMR、电镜研究了AM反相悬浮聚合。

  方法五:其他聚合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Mannich反应、接枝共聚合复合作用等手段对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均聚物、共聚物进行改性。 Mannich反应时在聚丙烯酰胺上引入胺类物质,是聚丙烯酰胺获得阳离子聚电接枝的重要途径,常用的胺有二甲胺、二乙胺、二乙醇胺等。AM/AA常与淀粉接枝共聚来制备高吸水树脂,或与其他大分子单体共聚从而将AM/AA接枝在某类膜。高相对分子质量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广泛用于石油开采,但HPAM耐盐性较差。为了提高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耐盐性,尚振平等人合成了端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大分子单体,并在水溶液中中用硫酸亚铁/异丙苯过氧化氢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与聚(β-氨基丙酸)大分子单体的共聚反应,合成了(丙烯酰胺-CO-丙酸钠)-g-(β-氨基丙酸)接枝共聚物。

  丙烯酰胺的毒性

  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丙烯酰胺经口LD50为150-180 mg/kg,属中等毒性物质。

  生殖发育毒性

  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引起神经毒性;此外,为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主要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生殖毒性作用表现为雄性大鼠精子数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和生育能力下降。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神经系统形态改变为终点,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0.2 mg/kg bw/天。大鼠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的NOAEL为2 mg/kg bw/天。

  遗传毒性

  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现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如微核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等,显性致死试验阳性。并证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是其主要致突变活性物质。

  致癌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1994年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把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其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实际资料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因事故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的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228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