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福清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即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会有许多人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元宵节福清的风俗习惯,供大家阅读参考。
舞龙舞狮
舞龙,既舞布龙,也板凳龙。福清的老百姓在喜庆日子里都会用舞龙舞狮来祈祷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布龙主要用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板凳龙,又叫“板灯龙”,俗称“龙灯”。舞“板凳龙”,俗称“哄灯”。“板凳龙”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是龙高半岛(尤其高山、三山、东瀚三个镇)十分传统的娱乐习俗之一。“板凳龙”以板凳组成龙身,再配以灯笼,由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组成。舞动时,翻滚跌扑,栩栩如生。2001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全程拍摄并播放三山、高山等镇的数条“板凳龙”表演,受到各界关注。舞龙也是福清元宵节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踩高跷
踩高跷是福清古老的民间舞蹈。据记载,该活动盛行于唐宋时的北方地区。化了装的表演者足踩三、四尺高的木跷,手执扇子,进行有节奏的舞动。这种活动以前在福清并不十分盛行。近年来,福清的民俗专家及民间文艺家开始挖掘这种传统技艺,踩高跷有时可在一些节日中见到。
行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也叫做跑旱船、采莲船,是福清元宵节民俗活动之一。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饰以流苏、绸花,绣上水纹等。舞时,套系在舞者的腰间,如坐船之状。男演员饰老生,童颜鹤发,手持木桨,女演员扮船女。两人或翩翩起舞,或款款曼歌,如舟行水面,轻快舒畅,趣味无穷。
吃元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正月十五日晚上,每家每户都煮元宵汤圆当小点,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祈求安居乐业、团圆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芝麻、豆沙、白糖、花生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搭台阁
搭台阁是福清民间节日、庆典时举行的舞蹈活动之一。在一个约五尺见方的活动舞台上,装上镂花栏杆、布景、灯光,台中央固定一个铁架,架上可立人,由少男少女三五人,打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其上,另由4~8人抬着台阁上街游行。台阁所扮演的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戏剧故事和人物,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哪咤闹海、孟母三迁教子、甘露寺招亲和西游记等。
过利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旧时,元宵节当天晚上,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旧时深受种种礼节约束,平日足不出户的妇女,这天晚上也开了禁。新娘夫妇也喜欢选择当晚携手过利桥。
闹社火
如今,福清还遗留闹社火的古风。福清闹社火是从正月十一日上彩日开始,直闹到月底。各乡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这天晚上,社头将平日准备好的节目编成顺序,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街过村,让群众观看,俗称出游。社火的规模大小,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闹社火的风俗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又开始走入老百姓的视野,出游的节日内容也丰富了,并逐渐成为各乡村庆贺一年成就的文艺踩街活动。新厝民俗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深受莆仙文化影响,闹社火习俗规模宏大,十分隆重,叫做“摆头尾座”,从正月初十就开始张罗,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正月十五达到了高潮。
迎神、游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福清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元宵节也有敬神、迎神的习俗。福清的敬神活动主要有迎神、游神。无论迎神还是游神,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安宁、和谐、幸福、美满的愿望。龙高半岛的迎神习俗较有特色。渔溪、上迳一带则有巡游赐福的习俗。迎神、游神是福清较为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游灯
游灯是东张、一都等山区镇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己有近千年历史。在东张镇,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灯会,其中以灯牌最有特色。据传,灯牌文化起源于“兴龙宫”,是东张镇独特的山区民俗文化的代表,蕴含人们祈求好年景、好收成、六畜兴旺、户户平安的美好愿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以前,福清过元宵节时还有“闹花灯”习俗。元宵节一到,城乡处处张灯结彩,千姿百态的花灯争相辉映,极为壮观。因灯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张灯就蕴含前程光明、男丁兴盛之意。
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告成。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元宵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陕西等地方在元宵节的时候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的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汤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元宵节的时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汤圆,的民歌《卖汤圆》中有一句歌词是:“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阖家幸福。
汤圆是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种馅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汤圆是包出来的。
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做面茶。
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指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饺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闰年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时,灯光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会用面灯灭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预测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情况,等正月十六的时候,把面灯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根据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预测。
糟羹
浙江台州附近地区的人,在正月十四的时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时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节食品,属于传统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羹。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馒头、麦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福清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 元宵节的习俗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