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选拔“公务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古代怎么选拔“公务员”?
现在的官员选拔制度,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形式,但在我国古代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到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每个朝代都是怎么选拔“公务员”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除了科举制这样类似的考试选拔制度外,其实还有其他的选官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上古时期到1904年 (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共是经历了六次变迁:
上古时期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 五帝本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三皇五帝时期,华夏部落首领尧摒弃传位给儿子,而是通过禅让制推选下一任部落首领舜的描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地域土著从原始群居向父系部落时代进行社会转型的阶段。这一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以地域关系形成的新的氏族兴起。这主要得益于私有制以及贫富分化的出现,甚至于作为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已经有了实质上权力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权力已经将部落内部划分出了阶级。
夏商周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夏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统治形式形成,以致在整个夏商周奴隶制时期,无论从王权到卿、大夫,都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袭制。
那时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明显,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奴隶主贵族,他们的权位是由自己的后代世袭继承的,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自己的政治职位和权力,世世代代享受着各种经济特权,奴隶主的特权连国君也不得随意任免。而平民和奴隶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所以那时候的官员主要都是天子的本族人或者亲戚。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因为了争得霸主地位,开始打破原来官爵世袭的制度,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来选择官吏。比如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实施的军功授爵制。当时的将相便常常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来培养。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过去通过军功、养士选拔人才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了,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代选拔官吏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形成明确的选拔官吏制度。当时主要推行“察举征辟”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察举”,又叫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吏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高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荐结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的称为“征”,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才聘为自己蔡僚届盲的称为“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注重有声望长官的推荐,虽然有时候朝廷也进行考核,但只是荐举的辅助手段。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豪门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竭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从魏文帝曹巫起,由中央王朝向各地委派专门负责鉴别和选拔人才的官员,郡叫“中正”,州叫“大中正”,负责把当地人士按照他们拟定的品德才识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国家量才录用,其办法叫“九品相人法”。
其品评人只看门第出身高低,并不看重实际才能。选官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严重地妨碍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进身之路,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这对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是十分不利的,于是要求改革选官制度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南北朝后期的西魏、北周已经开始推行“罢门资之制”的选官方针,开始打破全凭家世门第选官的风尚。
科举制时代
进入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小地主要求参政的呼声逐渐强烈,于是开科考试取士的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产生,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造提供了机会。这一制度被庸以后备代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到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