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举动都必须用意来指挥,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么是意?怎样用意?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习者一定要弄明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意”,是指习者的思维器官,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原则及其具体的行工实践要求进行思想活动后,所产生的认识结果在思想意识中的反映而形成的意识要求。习者有了这种意识要求后,在行工实践时则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要求去求达感性的认识,使自身的运动按照太极拳的理法要求进行。习者在这种运动过程中的感觉、思维和想象等等各种心态活动的总和,统称为“用意”。
当太极拳的理法要求作为在行工实践中所要取得感性认识的结果,预先在习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意识观念时,习者在行工实践的活动中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所以,当这种意识观念的活动由习者的思想器官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发生作用时。就会使人体的随意机能实现习者的意识要求。太极拳能够通过人的意识要求对随意机能产生作用,使人体进行极其精微复杂的运动,这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对人体所具有高级能动作用的结果。
所谓“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参与的运动结果。这种力没有意气虚实之分,用力过程简单而缺乏变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对方有机可乘。
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太极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就是要通过人的意识的正确活动,将先天自然用能的习惯转变为精微巧妙的内劲,诚然对于初习者来说,由于对太极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确的理解,意识还不能发挥其巧妙的能动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于是意气跟不灵,行动不听使唤。这些现象在初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习者弄清原理,明白规矩,循于原则,一举一动善于用意,不断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断地提高意识对随意机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渐至“用意”。久练之后,自然能达到意到、气到、形到,所谓“意、气、神”三者的统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时周身节节处处皆能听从自己的意识指挥,以至达到说有即有、说无即无、随心所欲的境界。
相关阅读:
武式太极拳简介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常练武式太极拳,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祛除生理疾病”,对治疗疲劳综合症和慢性病有显著效果。 武式太极拳拳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极拳术,尤其适合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养身、强身、修身。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