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陈式太极拳变化

陈式太极拳变化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陈式太极拳变化

  变化者,有一足之变化,有一著之变化,有一势之变化,然没有论一足、一著、一势,其变而能化,皆由冗杂渐至于详稀。以启开为一足之变化,以转关为一著之变化,己即下传下接之义。惟身法、步法旋转松散,切莫渝乎范围,治其循序,自能积乎为擅,著合成势,势联成套,始练似觉有累,暂练过小杂生,自能豁然贯串,运转自若,一成没有变,随心所欲矣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陈式太极拳变化。

  陈式太极拳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祖宗就会,不知创自何人。”陈鑫诗话:“太极理法全,相传不计年。”《太极拳图说·自序》云:“ 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顾留声根据唐豪调查资料,肯定为陈式九代陈王庭所创,批驳 了张三丰创拳之说,是较进步的。但肯定陈王庭造拳,与陈鑫所说言有悖。我也认为,如果道家创太极拳,绝不会用佛家“金刚”作为陈式太极拳第一式名——金刚 捣碓。我认为如此高级武术运动形式绝非创自一人之手,而是历代陈式武术家劳动的结晶。事关武术史研究,兹不多论。

  一切事物总是因时、因人有意或无意而变化的,不离法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理”即法 则。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理”,在“理”指导下的运动方法便是技法。技法虽因敌而变,而它的法则却不能变。陈式拳法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据《陈式太极 拳》介绍,陈家原有套路七种和太极长拳(亦名太极通背),后来精简为现在的一路、二路(亦名炮捶)。这第一个变化,据我推测可能是陈王庭根据他的武学实践 经验而修改整理的。据陈鑫介绍,原来旋风脚一式下边的动作为:双手随身之后转而按于地上,头向下而双足悬空上蹬;后又变为身右转时,双手向右平伸,右足踏 地,左足向左平蹬(如其它拳种的夜叉探海式)。当右转捣碓后的庇身捶前边,左足踏稳,右足向右,腿肚贴地进步,腰向右下转,右肩只离地七寸,名为七寸靠, 难度较大,今已无人能练,这些变化系自何人,陈鑫亦未介绍。陈发科教我们之初,庇身捶下面无背折靠,双推手后无三换掌,倒卷肱后只接白鹤亮翅。而无如今所 练的转身六合、退步压肘(此名可能是陈照奎起的)。又二路拳的庇身捶右足原向内勾,今则不勾;倒骑驴后原为闪通背,今为海底翻花,劈架子的左手原为逆缠的 拳,今为顺缠的掌,这是第三次变化。但都变提合理,在技击方面有实用价值,应当是发展了的动作。

陈式太极拳变化

  现在由于陈式太极拳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全国各地均有教者和学者动作的配合又大有变化。我现在所练和所教的套路,虽然以陈师原教的套路为据,但从一九 五六年春我从北京回来,又把陈师所讲解、试验的着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又和各地所练的大有不同。照奎在南京、上海所传套路、和陈师原传的眼、身、步、手的配 合也不一样。总之,应当用陈发科师所说:“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话,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衡量的方法,最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亲手试验。

  相关阅读:

  初学太极拳的心里变化

  一、 知其难而畏其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一部分习练者开始时身体协调性较弱或领悟力较低,在学拳过程中也许会比同起点的习练者进步慢些,于是会有急躁情绪,或妄自菲薄,失去信心,而放弃学习。其实,人的各种能力固然有其先天因素,但只要摆正心态,也是可以后天逐渐培养的,不要稍有阻碍就失去信心,应该敢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坚持下去,则进步反而比其他人更大,正所谓“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因为这种人大多都勤于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会格外注意,加倍努力,也乐于常常向老师请教与朋友交流。如果他是真心喜欢太极拳,坚定信心,不萌生退却之念而坚持习练下去,因学的刻苦,得之不易,往往功夫更扎实,体会更深刻。

  其实在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大家往往都会觉得很难,这是正常的,因为太极拳的各种要领与要求的层次性、复杂性、精细性,已决定了他习练的难度。而且,太极拳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其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用力习惯和运动方式有着很大差别。但是只要相信自己,坚持练习,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行,总会一层层进步,要给自己一个理解适应,建立一种新的运动体系的时间过程。况且,对太极拳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所谓“终身不可尽其妙”,所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太极拳,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是很重要的。用平和自信的心态,在明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领悟太极拳理的各种要求,逐渐调整身法,则终必会有所进步,不必求快,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 久未至而惶其志

  这个现象也是在习拳者中最为普遍的,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太极拳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由于对太极拳从几乎一无所知到初初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拳架也初具雏形,在这个初始阶段,这完全是从无到有的心理状态变化,所以初学者往往会感到日新月异,仿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然后再经过老师的规范动作,校正拳架,初学者更会感到进步很多,受益匪浅。而当初学者经过两三年的习练之后,往往会觉得进步很慢,甚至有不如从前之感,此时其实正是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心生动摇的时期。因为在学拳的最初始时期,习练者在自身感受上是觉得进步很快,但实际上这种进步是很简单的,也是比较浅显和表面化的。而当初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拳架已经初步符合要求的时候,其细微处,转关处等,仍有很多需要揣摩的地方,这个时期再想像刚开始一样有所谓的“质”的飞跃,或者期待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进步就很难了。就像我们的身高,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是飞速增长变化的,而青年之后每长高一点儿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们的内心,思想和内涵却在进行真正的成长与丰富。所以当习练两三年之后,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所谓的瓶颈阶段,看似进步缓慢,但其实在此阶段每有一点儿小进步都是很重要的调整,每有一点儿小发现都是关键之处。而且正像《拳论》所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可见太极拳本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功夫都不会是速成的,只有循序渐进,有量的积累才能有真正的质的飞跃,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个事物,从无到有,从出现到发展初期总是势头迅猛的,而成熟与发展期却很漫长,谁都不能逆转事物的发展顺序,而了解它,就能使我们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坚定信心,在学拳的过程中更好的坚持下去,减少半途而废的遗憾。但是有很多习练者到了这个阶段,常常耐不住性子,不愿静下心来,细心体悟内涵细节,于是,有的心生彷徨,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学拳的信心,也有的甚至怀疑老师是否教的保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而且,进入了所谓的瓶颈阶段也未必不是好事情,因为过于一帆风顺,容易使人自满,懈怠而心浮气躁,这样所得的感悟常常不够深刻,容易得到的东西也容易丢失。而这个瓶颈时期恰好可以给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时刻努力,细心揣摩,自省自己身上的问题,而在此时所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必会为我们以后的习练带来大动力,大进展。这个阶段在练拳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越发不顺遂之感,也正是自身发现问题的表现,此时不要着急,不必惶恐,更不要放任不管或失去信心,应静心思考并且多请教老师朋友,便能发现自身问题的真正关键所在。所以看似艰难的瓶颈时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便能使之成为进步的契机和前奏。而这种现象可能会反复多次,在这个阶段进步越快反复的次数越频繁,这正是一个不断修正进步的过程,每次的看似小调整小感悟,都是以后的大进步。

  而在这个阶段,如果能辅以推手和加强对技击技法的练习与交流,对克服瓶颈期和促进拳艺进步都会有很大好处。从推手练习中可以加强体悟,而在与拳友的切磋交流中也会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的纠正拳架,调整身法。而对技击技法的揣摩和学习不但可以深入的了解拳架要求,修正自身问题,而且能够加强习练者对太极拳的兴趣,更有助于度过这个阶段。所以,可否一直保持学拳之初的虚心信心耐心和持续的兴趣与热情,对是否可以真正练好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

  三、 乏自省而误其途

  另有一种人,在练拳过程中有某些动作出现偏差而未能及时发现,使这种错误形成习惯延续下来,或者是对太极拳某些要领和要求产生了错误理解,又或者断章取义,只对其中一句或几句拳理进行偏颇理解,生搬硬套,有的甚至刻意的对某些经典理论进行自己的“创新理解”,而如果其有偏差的动作习惯和部分错误的拳理阐释又恰好是他引以为傲,最为得意的部分,那么这种境况就比较危险了。这类习练者大多自信心过于强,而且练拳之日已久,在拳艺上也已有一定水平和不少良好的心得体会,但遗憾的是,当其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小有所得,便开始自满自负,不再愿意听取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与善意提醒,只一心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便容易产生偏差而误入歧途,使拳艺止步不前,或者产生大的错误或退步,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很令人感到惋惜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理至简至奥,往往只靠个人感悟是不够的,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文字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把每种要求、感受与思想都清楚完整的表述出来,更何况每个人的思考方式,感悟方向与思维水平都不相同,由此种种,就难免对太极拳的某些理论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与老师朋友多请教多交流,减少偏差,避免错误。所以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人是很难进步的,只有放下架子不再清高自傲,学会虚心学习,与别人多交流多分享,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也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真谛与气度。

54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