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转腰的方法技巧
太极拳如何转腰的方法技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是他人攻击首当其冲的部位,只有“转腰”可以使得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随人而动”,太极拳中转腰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如何转腰,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转腰的方法一:以某一胯为轴
“以某一胯为轴”,就是身体的转动以某一胯作为支点。这样,身体就可象是一般房屋之轴在一侧的门,别人推其身体的中轴部位,就可能会象是推一扇虚掩之门的中间部位,如果推门者站着不动用力前倾着推,这扇门所推的部位不仅向后移动,而且向旁移动而离开了推门者所用之力的方向,推门者往往会因为用力落空失去站立平衡而往前跌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沾粘连随”之“引进落空”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上承接住前方攻击者的手,由于借对方之力自己随之而动的向右转身,自己的中轴偏右部位位于对方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因此自己不能以脊骨为轴向右转动,如果身体向右转动以脊骨为轴从而半个身躯各前后转动,自己的中轴部位仍在原处,而且左肩胯外侧转向正对前方敌人还更靠近对方而形成背势,而是必需以左胯为轴转动整个身躯,从而左肩胯外侧始终不靠近和不暴露给前方攻击者,与其接触的右臂也始终不与其发生顶抗而可以形成捋。右搂膝拗步转左搂膝拗步时的转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前承接住前方攻击者的右手,同时左小臂贴附在对方的右臂外侧,然后借对方攻击之力随之而动的向右转身,对方攻击开始时自己的中轴偏左部位位于对方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因此自己也不能以脊骨为轴向右转动,不然自己的中轴部位也仍在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而且左肩胯外侧还转向正对前方敌人并更靠近对方而形成背势,因此必需以左胯为轴向右转动整个身躯,从而左肩胯外侧始终不靠近和不暴露给前方攻击者,自己与其相接触的左、右臂也始终不与其发生顶抗而可以形成捋。
这样的转身从另一角度说,从转身前两胯的外侧缘与胸骨中点各作一条与前后方向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那么转身后,左肩胯的外侧缘不会离开原来的这条直线而移向这条直线的右边去,或者还会略移向这条直线的左边去,而胸骨中点与右肩胯外侧缘随着转身向后移的同时还都会移向原来直线的左边去,这就避免了以腰脊为轴转动躯体而使得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与重心垂线部位合一始终处于对方攻击正中、并且一肩胯外侧暴露给前方敌人形成背势与对方顶抗的弊病,也具有了可能使得对方攻击落空的效果。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之“放即是收,收即是放”反映了“沾粘连随”在太极拳中是无处不存在的,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尤其是攻击人时,太极拳的姿势决定“沾粘连随”是随时可以发生作用的,而“以某一胯为轴”转动身体正是“沾粘连随”所必需的。因此,“以某一胯为轴转动身体”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太极拳转腰的方法二:以腰为力点
太极拳“沾粘连随”的特点是“不先不后”地“随人而动”,从而身躯能够象水上葫芦既有浮力又没有顶抗那样最大限度不接受对方攻击的力量,这样,“以某一胯为轴”转动的身躯为了保证这样的效果,自己的两胯就必需象是浮置似的放松,从而可以象润滑的轴承那样借人之力灵活地被动而动,而为了被动而动更灵活,太极拳的转腰还必需由自己所控制的由脚而起的“四两”之劲力发生恰到好处的主动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四两”劲力不能作用在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因为如果这样,就是杠杆的力点与支点相重合了,对身躯的转动,“四两”的小劲力必然不够,要能起到促使身躯转动,主动的劲力就必然会较大,或者说身躯转动的主动成分就必然较大,这样就很难合拍地“不先不后”地灵活地“随人而动”,身躯就很可能会接受到对方攻击的力量。而且,胯对转身发生力点作用,这一胯就很难放松,这一胯的“随人而动”的灵活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促使身躯转动的劲力是不能作用在作为转动轴之这一胯的,不然就是错误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但是,“四两”之劲力也不能作用在不是转动轴的这一胯,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是杠杆的力点与阻力点几乎相重合了,“四两”之劲力对身躯转动的作用就必然较大,也就是身躯转动的主动成分较大,身躯也必然很难合拍地“不先不后”地、灵活地“随人而动”而很可能会接受到对方攻击的力量。既然如此,太极拳的身体转动,这由脚而起的力量应该作用在哪里呢?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主宰于腰”、“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腰为纛”、“命意源头在腰隙”等已经作出了回答,那就是这由脚而起的力量必须先作用于腰脊,再由腰脊作用于躯体至胯。
所谓“主宰于腰”,是因为太极拳全身肢体的动作都是由两胯的动作所引起的,而两胯的动作又是腰脊的作用所引起的,因此,“腰”就成了全身肢体“主宰”性的枢纽了。“主宰于腰”显然就是这样的意思。“腰为纛”、“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是这样的意思。古代的“纛”是指军队中的大旗,是大本营的标志;但在“腰为纛”这一句中,“纛”不是指大旗,而是与古代的“土木”借代指建筑工程、“帆”借代指舟船一样,是借代指军队出发与汇集的大本营,是枢纽的意思;而“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所谓“命意”,按现代语言,是指中枢神经所支配的神经反应,所以这两句都是说腰脊为全身肢体动作的中枢、都是“主宰于腰”的不同说法而已。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是“主宰于腰”等更具体的说法,这“气”指的是包括“劲”的大小不同的传递性的人体力量,由此可见“腰似车轴”正确地理解是不能撇开“气如车轮”的,显然“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不是指腰脊为人体转动的轴,而是指腰脊为人体传递性力量运行的中枢、腰脊是躯体运动的力源,就腰脊支配传递性力量而言,就象是车轴支配车轮一样;躯体运动的力源显然不等于躯体运动的轴,这就象杠杠的力点不等于支点一样。将“腰似车轴”理解成腰脊为躯体的转动轴显然是属于断章取义的牵强附会。所以,太极拳的转身虽然几乎都是以一胯为轴的,但胯不是动力的所在处。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右搂膝拗步转左搂膝拗步时的转身,虽然躯体的转动轴都是左胯,但左或右胯都不能作为力点,对身体转动发生力量作用的必须是腰脊,两胯(也就是两髋关节)都是必需不用力的,这是两胯能够象浮置似放松、灵活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腰脊作为身躯转动的力源”也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太极拳转腰的方法三:转动轴的胯也可移动
任何武术的攻击都可分为单手与双手。双手攻击者其两手外侧的宽度往往可以控制被攻击者整个胸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被攻击者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始终在原来的空间位置不动,那么,这一胯的肩与胸胁就始终处在对方攻击的范围之内,这一胯的肩与胸胁也必然会与对方发生顶抗。由此可见,对于太极拳而言,转身时作为转动轴之胯如果总是在与身体前后移动线平行的原来的直线中,那还是不够的,必需在不少情况下,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也是应该有向外侧横向的移动。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右搂膝拗步转左搂膝拗步时的转身,左肩胯都是有向外侧略微移动的。这样,这种转身如果有必要足够大,原来身躯位置的空间就会成为前方攻击者的完全扑空之处,这正是太极拳技艺在某些情况下所需要的,而即使原来身躯位置的空间没有成为前方攻击者的扑空之处,这种转身也是借人之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之捋的良好条件。由此可见“身体转动轴之胯可移动”也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太极拳转腰的方法四:身体呈弧形转动
太极拳的往后转身,不论转动轴之胯是否有往外侧移动还是没有往外侧移动,这种转身都不是呈平板的,而是呈弧形的。这种弧形移动就象是有一个贴附着自己胸腹部的水平的圆盘向自己移压过来,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这圆盘的压迫、胸腹部又不离开这圆盘,就需要胸腹部贴着这圆盘的圆周往后又往旁的弧形移动,这种弧形移动其实又属于身体的转动。这就是说太极拳以一侧胯为轴的往后转身,不是非转动轴之胯领先身体呈平板的转动,而是耻骨联合上缘某胯内侧的腹股沟上的小腹部领先转动,感觉上就象是某侧小腹部先变成为向后凹的弧形,然后这弧形扩大或移动,同时以转动轴之胯为支点转动身体,非转动轴之胯倒是最后被后凹的小腹拖着转动的,这就象是橡皮膜风轮被风吹着的转动。这样的转身,腹股沟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个圆球从一胯内侧滚压向另一侧,从而造成整个腰胯的转动。
或者说这种往后转身的感觉是小腹某内侧先往内往后收吸,然后收吸依次往另一侧延伸,最后非转动轴之胯才被收吸拖着往后转动。必须明白这种收吸的感觉不是意念活动所引起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神经反应与躯体活动,但这种收吸也仅仅是在腹部,背臀部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当然,这种转身开始锻炼阶段需要有意识地体验和想象,形体也可以有明显的变化,但体验、想象都是为了形成不需要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而不是总是保持这种体验、想象;就是说一旦这种转身形成了条件反射,所有的体验、想象都将淡化消除;而且,明显的形体变化也要消除。这种转身如果转动轴之胯有往外侧的移动,那么,转身其实也是转动轴之胯领先的绕平圆圈的弧形移动。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肢体首先“随人而动”的要求在对方攻击的着力部位,太极拳的手臂与人接手也必然是与其相应的,而身躯手臂等形体“随人而动”首先就是弧形后凹的反应。这样的弧形后凹,对于前方的攻击者而言,太极拳功夫高者甚至没有大的动态,身躯与手臂会起到锅底形的弧形滑坡之捋的效果,对方往往会由于其自己用力而被弧形外捋。这样,太极拳功夫高者使得前方攻击者落空就不必自己的身躯移开原来的空间位置了。可见这种弧形转身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一个技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右手小臂是模拟向上移动其外侧与对方攻击之手相接触,所以首先是右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这向后凹吸依次向左延伸,就象有一个球从右向左滚压,引起身躯似乎贴着一个水平圆盘以左胯领先向左弧形移动,身躯移动与向后凹吸延伸的方向一致;这身躯移动又是以左胯为轴身躯右后转;右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则又引起两股力量,一股水平弧形向左胯伸展、另一股斜向上向右手臂伸展膨开,就象花朵开放那样,从而形成揽雀尾左掤略微右侧身和右臂的向外向上提起。右搂膝拗步转左搂膝拗步时的转身,右手小臂是模拟与对方向自己身躯中间攻击的手相接触,所以可以首先是左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这向后凹吸依次向右延伸,就象有一个球从腰胯左内侧向右滚压,从而引起最先向后凹吸的左侧腹股沟内侧两股力量一股向右伸展带动右手臂弧形地向右后捋,另一股向左伸展带动右手臂弧形右摆,同时造成身躯以左胯领先向左弧形移动和身躯以左胯为轴向右后转,身躯向左弧形移动与向后凹吸的方向相反。如果转身不是这样弧形的而是平板的,那么,上述这些效果都是难以出现的。
由上述可见这四种特点协调形成的“转腰”法是太极拳不可或缺所必需要的,因而是完全符合太极拳特性的,概括地,这种“转腰”的样子与感觉犹如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中牵动小石水磨身体的左右转动,正好用《杨氏老谱》所说的“能如水磨摧急缓”很形象地来表示。
太极拳练习的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看了“太极拳转腰的方法”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与太极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