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拳对抗练习中的听劲和喂劲

太极拳对抗练习中的听劲和喂劲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对抗练习中的听劲和喂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欲深研太极拳艺,以用于推手、技击,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关于,希望你喜欢。

  太极拳的听劲

  “听劲”的“听”字,不能从字面理解为用耳听,而是手的末梢神经在与对方接触时,感觉其劲力的大小、方向等,故称听劲。久练太极拳,手上的触觉异常敏锐,能感觉到对方肢体的劲力的来路去向,这就是太极拳家的听劲功夫。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如果将太极拳分为三乘功夫:“着熟”为初乘,“懂劲”为中乘,“神明”为上乘,修炼太极拳到中乘功夫,也就到达听劲的境界,即懂劲之后自然懂得听劲。悟性好的人,练拳不久也可具备听劲功夫。有了听劲功夫,则可深研太极拳,一般不会再走弯路。当然,这种听劲感觉到的劲也不是常人理解的劲或力。

  那么,听劲“听”到的是什么劲呢?前文已经阐明,“听劲”是太极拳中的术语。其实,听劲时既不用劲,也不用力。当双方肢体相接时,修养高深的太极拳家,在接触点不着劲力。相反,太极拳初学者手上及接触部位充满劲和力,还须深研太极拳内功。

  修炼到中乘功夫阶段的拳友,经常要练推手,在双方推手中熟练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即四正四隅八法,还有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等入门五步十三势的功夫。从练中退去身上本力,使手上松空,提高触觉神经的敏锐性,从而向高境界修炼。

  听劲在太极拳修炼中有什么益处呢?听劲是提高拳艺十分重要的修炼方法。在练拳中,要在老师的手上听劲,感觉老师的手上如何松空,这便是听劲--只有手放松才能敏锐感知对方的劲。李亦宗师在拳经中说:“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只有“听”懂明师的劲之后,方能明白什么是手上的“分寸”,再读陈鑫大师的“妙手空空”之语,便可心领神会,不会再云里雾里。

  谈到太极拳修炼,笔者是十分幸运的。笔者年轻时,北京的吴图南、杨禹廷、汪永泉等三位太极大师都在拳场以及各公共场所授拳,笔者经常见到他们,能去练习听劲,心中乐不可支。可见,听劲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深刻的内涵,所以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潜心研修。太极拳“其根在脚”,往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放松下来不是易事,是很难求的拳艺。在学练中,要走近路,最好的方法是听老师的劲,练胯听老师的胯,练腰听老师的腰,当然,不是听几次劲就可以明白的。笔者获老师首肯,进杨禹廷大师家中学拳,能明白太极拳,也是得益于听劲。老恩师让我从脚到顶,从下到上,从上往下,前后左右,几乎是一寸一寸的听劲,感觉他身上的阴阳变化,笔者忽而被拿起时脏腑似将倾倒出来,忽而被发放时吓得灵魂出窍。听吴图南大师的劲,拿放在一个点上,不管用力不用力,摸上便被发打出去。汪永泉大师不喜打人,不管他或走或立,我无论摸哪个部位,脚下便没有了根基,飘飘欲起,六神无主,只有等待发落。

  总之,欲深研太极功夫,得到内功,不常年听明师的劲,是难以提高的。有人不信这一套,二人推手,以力加招数,制服对手露个脸。笔者认为,太极拳讲究以阴阳变化,举动轻灵是根本,用力显然不是太极拳艺。

  太极拳的喂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喂劲”的“喂”字作喂食给对方解。太极拳老师为了使学生早日学得太极拳功夫,经常以喂劲的形式给学生上推手、技击课,便于学生明白劲路的来龙去向以及双方在接触点上空松是什么状态。给学生喂劲是有条件的。学生在学练多年以后,已经把握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初具“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中乘功夫,且有悟性,是可造之才,老师有可能重点培养这类弟子,给他喂劲,也有人称为“开小灶”。能不能给所教授的学生都喂劲呢?不可,同年同月开始学太极拳的同班同学,学练一段时间,很快便能分出长短,如果一视同仁,给悟性差的学生听劲,不懂听劲的人死死按住接触点,脚下飘忽也不松手,还谈什么从听劲中学练提高技艺呢?

  老师给学生喂劲,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劲力是扑空了,还是自己的劲力未能发挥出去,是手上摸空,还是脚下飘浮,体验得明明白白。说得再通俗些,学生的劲力打到老师身上,听听老师是如何柔化来力,或是截住不让对方的力出来,或是将来力发往左右侧后方,或是将来力疏于脚下。以上种种柔化拳法,不是老师喂劲,十年八年也弄不明白。

  后学者欲深研太极拳技艺,瞎推盲练是无益的,寻明师指点,在听劲、喂劲上得到真传,是扎扎实实的太极功夫。

  太极拳技击是综合内功的大工程,是太极拳修练到高层次,涉足到技击功夫之领域。通俗地讲,太极技击,是从“由着熟而渐懂劲”的懂劲功夫:到“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神明功夫。懂劲和神明须经过多年的修炼,千万次的练拳,还要有悟性,才能体悟太极拳拳道,因此是懂劲和神明的综合功夫。已故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关于技击的谈话很有深意,他不止一次说过:“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发人难。”一个一百多斤的人将另一位有头脑,动作灵活,同样一百多斤的人发放出去确确实实很难。时下各公园或体育场,随处可见太极拳爱好者仨人一群,七八位一伙你来我往地练拳,很有意思,更有春夏秋冬大汗淋漓,寒暑不缀者。有人说这是练太极推手,有人说是玩。玩也好,练也罢,这不是真正的太极推手,只能说是最初级的较技,难以冠以“太极”二字。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章第一句话说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你的推手是不是太极推手,要按拳论规范动作,一动一静,要有阴阳变化。无阴阳变化的推拉搡拽,当然不是阴阳变化运行中的太极推手。

  凡事物发展,都有规矩,太极拳的拳套、推手、技击等动作,都应循太极拳规范的拳理拳法行功。退回一步讲若练拳、推手、技击并没有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也没有遵太极拳道而修,当然谈不上“太极拳”三字。

  太极拳的规律和规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我们习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规范,循拳之规律行功,在训练中严格规范动作,绝对不能有随意性。太极拳的规律和规范是怎样的呢?

  1、不应单单将太极拳看成是单纯的拳套。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松肩垂肘、空腰松胯、展指松腕,还须合乎动静开合、脚虚松趾、立柱身形、以意行功、不用劲力、安舒中正等规范。要按太极拳的规范习练,则没有不成功的。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理论,操作中不规范,功夫仍难以上身。如太极起式,一般人练起式,首先松左腿,重心移到右腿,左腿向左开步。然后,左腿落实,重心移为左右腿双重。这是不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不规范操作。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练下去,练拳者向右移动重心时,你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绝对站立不稳向右跌出,因为他的动意是右去,身形向右,向右推他当然站立不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范行功的操作如下:1松动左右脚,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如此操作,日久则太极功夫上身。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稳如泰山,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2、少推手多练拳。有些爱好推手的朋友,每天凑在一起推手,少练拳或者根本不练拳,学练的传统太极拳也忘得一干二净,以为推来推去可以提高技击水平。陈鑫大师在“三十六病手”中将“推”列为病手,“是以手推过一傍”。推为病手,可见推手爱好者每天推来推去,“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还奢谈什么提高太极拳技艺。

  笔者有幸在20世纪70年代拜访过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他反对不练太极拳到处推手。他以不容讨论的口气,不让我去外边推手,他说“太极拳功夫就是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三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多年修炼的体验,证明确实如此,不练拳不可能有“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的体会。杨式太极拳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这些话语是老拳家多年修炼的经验总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什么一定要先修炼拳,再去练推手呢?这是经过千百年来,代代拳家从实践中不断研习,不断改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内外双修、动静相兼、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举重轻灵、用意行功的严谨结构,即阴阳变化的科学化的太极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的动作,须经过八门五步十三势,从实践中不断研究改进,阴阳相接,行功走弧形线,拳架则是习练者如在圆环中行功。因为在盘拳中养成轻灵的良好习惯,已经退去本力,再经过推手的触觉训练,出手空松,接触点虚实清楚,不再是双方臂部接触步位力与力的较量。若没有基本功,也不循太极拳的规范练拳,推来推去双手绞在一起,无论多少年,太极功夫也不上身。

  笔者初学太极拳时,有幸见到多位太极拳大师,像吴图南、杨禹廷,20世纪60年代都已七八十岁高龄,仍带领学生练拳。杨式太极拳的汪永泉大师,每次见到他,都是先练百多式的太极拳,收功以后再“说手”。他们从拳上得到太极内功绝技,得到健康,得到长寿。

  我们欲得到高境界太极内功,每天瞎推猛打,恐难功成。不妨思之、鉴之,则可从中受益。

看了“太极拳对抗练习中的听劲和喂劲”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听劲与耳的关系

2.太极拳之“听劲”

3.太极拳中的“顺劲”“摸劲”功夫

4.太极拳劲由法生

5.太极拳听劲的确需要用耳听

804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