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

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欢迎阅读!

  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杨家(杨禄禅、杨键候)传下来的方法就是神、意、气的集中和分散,神、意、气无形无相,属阴,此为太极拳所说的内功心法;而形体动作属阳,这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这在太极拳中被称为拳架子。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可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意是人的念头的走向及变化,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也就是“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其位置在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气是为人提供能量的一种物质,此气来自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元气,太极拳老六路练的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在身,就会外邪不侵,生命力旺盛。体现在养生方面,就会自然而然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张三丰语)的效应。

  太极拳永远是“意在先”。形体动作之前,意念先动;意念出去了之后,手只是来描绘意念的。意念之后,形体是用来催发内气的。催,无形中就证明它是由神意做动力、做统帅的。内气催不同于现在所谓的吸为合、呼为开,那是用呼吸之气把对方发出去的。不是这个。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呼不吸,不呼不吸就与呼吸无关,不是一呼一开把对方“啪”的一下子发出去,而是在揉手的时候(揉手跟推手本身是一回事,不称推手称揉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个人相互用拙力顶牛),神、意、气一集中或一分散,人就被发出去了——形体办不到的姿势,意要办到。就是神一动,意就随;意一动,气就随;气一动,形就随——意形成什么,气就催动形体形成什么——不能让形体侵占意、越过意。永远是意领气,气催形。

  要明了开合相寓。太极拳论上虽然提到了开合相寓,但谁又能做到开合相寓呢?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开合是怎么一回事。总认为手出为开,手收为合。然而,手出为开是形体,手收为合还是形体,不过是一个开出去一个合回来,这个还不是太极里的奥妙。有人就说,我一个拳出去,一个拳回来,这也不对。太极拳所说的开合相寓,就是拳没动外面的东西就合回来,然后拳才出去。汪老师讲这拳要打出去,要先用意念打到一个盆当中,这水溅到自己身上,同时也溅到对方身上——手没出去,外边的“水”就合进来了;然后这手才动,才去打意念想象的“水盆”。这是一个意领气催的动作。意领气催,必须外跟内相合——开不等于动,不是这儿也动那儿也动,而是你这儿是又开没开呢,那儿是又合没合呢,这里边一出,外边就合进来了,这才叫内外相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开合相寓——在动作变化的过程中,气合回来了,首先是身上的汗毛孔有感觉——拳出去了(开),身上的每一个汗毛孔一定都朝着身体方向集中……

  每一个毛孔都在合……这就叫每一个毛孔都呼吸。寓就是在一块的意思,可以用轮船来比喻。轮船往前开,而两边的水回来才是有开有合。没有水合回来,不会有轮船更好地前行。飞机其实也是利用这个道理,它飞出去,气回来,还要利用气把飞机给催出去,这就说明,太极拳所练得这种气,不是人体的呼吸之气,而是意囊括的那个气。用现代语言来说,开合相寓就是纲举目张,纲要没了,肯定目是松弛的。如是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说的运动如抽丝,也就是打拳的时候,就好像前边有丝,有千丝万缕的丝,然后这手才去。那丝不是一根,而是像蚕茧接连不断吐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意在先的关键是形象思维。毛笔沾着水描红,只有写毛笔字的动作而纸上却显像不出字来,这被称为空描。练太极拳也如是,如果没有意,光有动作就是空描。比如,在野马分鬃这个动作中,“一亲”就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用意念造出一个摹拟、想象的右脚搁左脚前头。“一棒”的时候,两臂本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用意念造出个摹拟的、想象的牙笏来,则手臂上,身体上就会有一种很沉稳的感觉。用形象思维造出的牙笏,是让你转身的时候,先用牙笏的上头领着,领出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时候,身形才动。到这个时候,牙笏已经转了1800在左肩的后头——意念一定不要注意整个牙笏。本来手臂上没有牙笏,但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手扶着牙笏,这就是有了。牙笏是形跟意交界的地方。总之,太极拳老是在进行阴阳交替。形的快慢不管它了。意出去了,出去多远,也不用管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意气的本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具体到搬拦锤这个式子来说,搬,不是用手搬,而是意念调动胯圈去搬。胯圈搬之后,手只是比划一些,这样去搬才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威力。那么拦呢?用意念先调动肩圈去拦,然后手才开始拦。搬拦锤,用手搬拦,用形体搬拦,不会达到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奥妙—-意气是水,而手就好象两只船似的,顺着水去搬、去拦。形跟着意动的时候,是内气催姿势,也有意,实际上意气是分不开,这就是所谓的意气不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练太极拳一定要以舒适为标准。练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放松,甚至末稍神经都放松。只有放松才能真正养生。身形绷着,就如同满满的一瓶子水,那就什么也进不去,就是添什么东西也进不去,假定你这个瓶子里边是空的,装什么都可以,肯定能进能出,这才叫行云流水、这才叫虚怀若谷。否则的话,你就是整天练丹田气,身体也还是僵硬的,这就不可能吐故纳新了。怎样才能达到放松呢?从找舒服上入手。找舒服就是在练意气之功——意在先,气催形会使身体很舒适。很舒服是一种内在的美,这种内在的美,主要是靠意气的滋养——这是气血流通、生命力旺盛体现于外的自然表现。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重意不重形。太极拳的姿势是内气催动的,不是形体的模仿。形体的模仿很快就学会了,而意气的走向和奥妙则需要长期的锻炼、揣摩、体悟。每一个人都有意气,但就是不用。做什么都凭气力,这个气是呼吸之气,这个力是筋骨之能。练太极拳一定要把这个习惯给改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过对太极拳神意气等内功心法的系统探研,走过不自由和懵懵懂懂的不自觉状态,每个人都能掌握这种“四两拨千斤”、“使人从身前蹦跳而起”的太极揉手,而“延年益寿不老春”更是题中本有之义。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能按照内功心法的要求多练习太极拳套路,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练习揉手了。一般来说,揉手的时候要改掉猛推对方身体的习惯,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把对方想像得没在你面前似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揉手养生的基本技巧是推大气球——让大气球去碰对方的身体。记住,在此过程中,气球还要有一些变化,比如,如果遇到对方顶力,就意想气球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压缩后迅即弹回复圆,并向受力方推进弹发对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何让自己手里始终有大气球的感觉?经常练习拍气球:两手好像粘着一个大气球(一手一个气球也可),然后,一次次的往地下或身前推揉气球,同时体会两手沾粘连随的感觉,这样练习几天之后,手上有感觉了,就可用大气球的方式来进行初步的揉手了。

  杨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

  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杨氏太极拳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 杨氏太极拳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杨氏太极拳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 杨氏太极拳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杨氏太极拳真传“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了“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文章的人还看了:

1.练习杨式太极拳如何做到养生之道

2.学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

3.杨式太极拳的放松

4.传统杨式太极拳练功次序

5.杨式太极拳的实战用法

9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