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蚕的文章有哪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的养蚕文化在中国渊源流长。你想要了解蚕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蚕的文章有哪些,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蚕的文章有哪些1:蚕
作者:王龙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今年四月下旬,我们应邀去武汉老友王耀忠、郑雪芬夫妇家作客,惊喜发现在客厅茶几上,有一个小纸盒,里面养着几条蚕宝宝。郑雪芬说:“这是外孙女养着玩的。”看到蚕宝宝吃桑叶的可爱模样,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在故乡老屋里养蚕的情景。
每年春天,母亲拿出几张粗草纸,铺在一只竹制的筛子里,上面撒上一片片新鲜嫩绿的桑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蚂蚁般幼小的蚕宝宝轻轻放在筛子里。几天过去了,蚕宝宝悄无声息地吃光了桑叶。我从竹篮子里抓起一把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桑叶,细心地撒在筛子里,让蚕宝宝爬在桑叶上慢慢享用。
眼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听着蚕食桑叶发出的“沙、沙”声,如同春雨润心田那样舒畅。不到一天,桑叶被蚕食光了,只剩下一根根脉络和一粒粒黑色蚕屎。这时,灰白色的蚕完全露了出来,连成一片,在筛子里波动。
蚕自幼虫成蛹,要脱皮三四次,脱皮期不动不食,似睡眠,俗称蚕眠。古诗曰 :“桑树叶大蚕眠三,初长如蚁今成茧。”“朝看箔上蚕,暮收茧上丝。”蚕食进的是桑叶,吐出的是蚕丝。辛劳一生,吐尽了丝,便化做蛹,幽闭在自造的囹圄中,故有“作茧自缚”的成语。少数的蛹长出双翅,成为白色的蛾,不善飞,不取食,交配后在纸上产卵,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不久就死亡。大多数的蛹就在沸汤中翻滚,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文曰:“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 歌剧《江姐》唱词写道:“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织衣裳。” 人们在追悼去世的亲友时,总喜欢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赞颂逝者。
这说明蚕的一生是辛勤操劳、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他人作嫁衣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这不正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么?在拜金主义盛行,见利忘义,世风日下的当今时代,想想蚕的美德,重温颂蚕诗文,不更有现实意义么?
关于蚕的文章有哪些2:蚕宝宝
作者:汪震宇
小的时候,大概是上个世纪最后的十年,那时农村的小孩是没什么玩具的,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能找到补丁的痕迹。而农村的小孩最快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暖花开的时候了,因为那时的他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宠物—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课堂上,小兵从粗布棉袄里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团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的黑麻纸摊开,撕下了一半给了我,又分给我了一些棉花。小兵是我的同桌,也是我从小到大最要好的朋友。“你,你,在下面干什么呢?”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看着我和小兵。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和小兵慌忙将两团棉花分别扔进了书桌。“没……没干什么,老师。”小兵说道,而我却坐在座位上不敢出声。
“上课!”“起立!”“老师好!”“坐下!”“同学们今天我们把乘法口诀表复习一下,跟我读,一一得一……”我念着,偷偷摸向书桌抽屉,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放在书桌里显得有些冰凉。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装进内衣口袋,或许,身体的温度可以使棉团暖和起来。抬头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严厉地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叮铃铃……”下课后,我拿起棉团跑出教室,绽开棉团儿,看着里面的黑麻纸没有丢失,我急忙卷起塞进内衣口袋……
放学后,我和小兵一起回家。路上,我俩同时掏出了棉团,“啊呀!出壳了!”我俩同时惊叫道。只见在那俩块黑麻纸上,分别趴着几条黑不溜秋地像蚂蚁一样大小的小蚕,一动不动。“一、二、三……”我的竟孵出了六只蚕宝宝,而小兵的既然只有两只。我和小兵同时卷起棉团,有说有笑地一起向家走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匆匆写完作业,我便腾出了一个鞋盒,再铺上一张报纸,小心翼翼地掏出棉团,那棉团早已被身体暖得火热。慢慢打开棉团,我从地下捡起根鸡毛,轻轻地挑出黝黑的蚕宝宝,将它们装进鞋盒里。看着蚕宝宝在鞋盒里慢慢地蠕动着,我开心极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天是星期六,我起了个大早,连脸都没洗就去找桑叶。一片、两片……差不多了,兴高采烈地向家跑去,爸爸妈妈早已经起床,此时正忙着做早饭,却全然没有发现不见了的我。此时看到我从外面一蹦一跳地回来显得是很吃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径直来到了鞋盒的面前。“咦!鞋盒怎么跑鞋架上去了?”我疑惑地打开鞋盒。突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鞋盒里正好端端的摆放着那双我昨天拿出来的皮鞋。我哭了,不明所以的父母从厨房匆匆赶来问我怎么了,我带着哭腔向他们说了经过。妈妈笑了,他摸摸我的头,从旁边迅速拿出了一个小铁盒,盒子里同样垫着一张纸,那团棉花和几条“黑蚂蚁”正好端端的躺在里面呢。妈妈说道,早上起来搞卫生发现鞋子没地方装了,看见桌子上面有个鞋盒,于是……妈妈最后对我说:“妈妈以前也养过,不过这东西特难养,养了几天就死了。”“为什么?”“这东西特邪门,你看它一眼它就会少一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知道是妈妈故意骗我还是她真的不知道蚕的习性,直到期中考试那会,我的蚕都已长成了飞蛾,虽然期间也死过不少,但我确确实实养大了它们。我笑妈妈没我厉害,看见我笑了,妈妈也开心地笑了。
关于蚕的文章有哪些3:养蚕那些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者:叶风567
办公室里的兰姐不知道从哪弄来一鞋盒刚孵出的蚕宝宝,密密麻麻地缀满几片桑叶。我虽已是一个十岁孩子的爹,却也童心未泯,向她讨要了一些,乐滋滋地捧回了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实我是送给女儿喂养的。一来想培养培养她做事的细心和恒心,改一改那疯疯癫癫的性格;二来想让她体验一下父辈儿时的乐趣。小家伙自然高兴,可是采摘桑叶的重任却落到了我身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次给黑不溜秋的蚕宝宝换桑叶,女儿真是如履薄冰,小嘴问个不停。
“爸爸,蚕宝宝那么小,会不会被我捏死啊?”
“爸爸,蚕宝宝会咬人吗?”
“爸爸,蚕宝宝每天也像我们一样吃三顿饭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看她歪着小脑袋问的这些天真的问题,我的思绪飞扬。这些不正是自己二十多年前所问的问题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农历二三月间,天气回暖,养蚕就成了多数孩子的必修课。当时有一篇课文叫《蚕姑娘》,教我们语文的周荷珍老师指导我们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全班同学读得特别响亮而富有节奏,这是因为班里几乎每个同学都养过蚕,对蚕姑娘四次“换衣裳”的过程都有过身体力行的经历。
养过蚕的人都知道,其实养蚕并不简单。在它不到两个月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只有对它自始自终地进行精心呵护,才能吐丝结茧,功德圆满。
采桑叶可谓是养蚕的一大难事。那时候,附近很少有优质桑叶可采,少量的几棵桑树,往往等不到叶子长大,便被采得成 “光头”了。记得村里河边有一棵较大的桑树,能采到的只有一小半,另一大半的桑枝伸到河面上,又高又远。看着远处一簇簇又大又嫩的桑叶,就像一个饥饿的人隔着玻璃看面包一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随着蚕的长大,对桑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时候辛辛苦苦摘来一大袋,一天就吃完了。吃完上顿又得愁下顿的食粮了。后来有人不知道从哪弄来一条小木船,划到河中心,这下可解决了我们的一大难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后来,从大人口中得知柞树叶也是蚕喜欢吃的食物,这才彻底解决了蚕宝宝们的温饱。村北的小河边上,正好长着一大丛柞树,可能为了防止河堤坍塌而种的吧。柞树有很长的硬刺,采摘时要格外谨慎,稍不小心就会挂了彩。可为了心爱的蚕宝宝,刀山火海也得冲啊。
最心痛的事莫过于采到打了药水的桑叶。有些桑叶的主人家提防不住小兔崽子们无孔不入的偷摘行为,干脆偷偷地喷上药水。我就采到过两次毒桑叶,看着蚕宝宝口里吐着绿色的黏糊糊的液体,痛苦地翻滚,却无计可施,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死去。
给蚁蚕换桑叶最麻烦,它那么小,手抓不得,一不留神就会被夹裹在它们的剩菜残羹中一同丢进菜园子做肥料去了。况且蚁蚕太小,只在桑叶上啃出斑斑驳驳的小洞,桑叶就干得差不多了。办法还是有的,拔一根鹅毛,用尾端最柔软的毛做成刷子,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刷落到新鲜桑叶上。这样既避免了它的皮肉之痛,又大大加快了换桑叶的速度。等到长大些,换桑叶就简单多了。吐丝前的蚕最好玩,又白又胖,摸一摸软绵绵的。这个时候的蚕宝宝吃起桑叶来很快。它们上下摆动着脑袋,一上一下,桑叶上那个窟窿就扩大一圈。侧耳倾听,蚕食声沙沙作响,真像冬天的雪子落在树丛中。仔细看,它身体两侧各有一排小黑点,那是它的气门。透过半透明的皮肤,能看到一条不断变化着粗细的竖线,那是它在呼吸。
待蚕的身体开始发亮,更要勤快点添桑叶。这个时期的蚕胃口很大,不能饿着,因为直接关系到吐丝的数量和质量。我喜欢把通体晶莹透亮的蚕捉到蚊帐里面的角落里,这可是个作茧的好地方。躺在床上,边睡边抬头看它们在上面摇摆着脑袋忙忙碌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看着它的茧子越来越厚,直到看不见了。想象它在里面是否也该酣睡了,才恋恋不舍地入睡。据说一条春蚕要吐出长达一千多米长的丝,心里不得不对它肃然起敬。它只吃桑叶,却给人提供珍贵的蚕丝和蚕蛹,还有人会取笑它“作茧自缚”吗?经常会有些蚕因为没有吃饱那最后一顿而吐不出足够的丝,做了薄薄一层茧子就趴在里面一动不动了。甚至有吐不出丝直接变成蛹的,好像一个急需睡眠却无家可归之人,落魄地蜷缩在无人问津的街角,看了让人好生怜悯。
收获季节,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宝贝捧到班级里亮相。有的茧子金灿灿的,像个金蛋蛋,有些白里透着淡淡的红和淡淡的绿,人家拿十个白茧都舍不得跟他换呢。还有两三条蚕一起做的茧,形成了一个个“双黄蛋”、“三黄蛋”,比一般的茧更大更硬。课余饭后,与同学谈论蚕事,交换至宝,其乐融融。
初中毕业,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戴着“春蚕”的美誉,已为小学教育事业奉献了十五个春秋。“甘为春蚕吐尽丝,愿做红烛照人间”,看着这句亲手书写并悬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座右铭,觉得自己正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春蚕,用那一缕银丝去度量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