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景物原创文章:家乡的牛车桥
编者按:家乡的牛车桥始建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牛车桥不但见证了我儿时的欢快,而且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村庄的变迁、村民生活的改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的家乡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徐闻县城郊南约2公里的地方,从村子往南的园田路上走去,大约3公里就能看到在我们耕种区域范围内有一座横跨大水桥水渠两坝的桥,我们叫做牛车桥。牛车桥南北走向,它作为一个纽带,将沟渠以北的园地与沟渠以南的田地连在一起。每次我从城里回到老家,总是喜欢去看看这座桥。伫立桥上,微风拂面,环视桥的四周,植物茂盛,郁郁葱葱,凝视桥底下,流水湍急,碧水盈盈,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千,不知不觉地打开封尘已久的记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家乡的牛车桥始建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热气腾腾地大搞水利建设,兴修水库。当时我们村庄通往园田的路并没有桥,是一条一段红土一段沙砾土的泥巴牛车路,1960年建成大水桥水库以后,修了西干渠,水渠切断了我们村庄通往田间地头的路,于是就在渠顶建一座石桥,方便村民的出行和劳作。应该说先有路后有水渠牛车桥。
实在说,家乡的桥并不美丽,也不是什么名桥,它只是大水桥水库西干渠上若干桥中的一条。它之所以叫牛车桥,是因为它最大的承受力只能通牛车,不能通汽车。它无法用宏伟壮观、光彩夺目、色彩斑斓来形容,但它朴实无华,是一座极其普通且非常结实的桥。桥墩石头砌筑成船型,桥面宽3米仅可单向通牛车,桥长大约有10米,桥身用条石铺设。桥两边有石筑砌的扶栏。桥南北均有斜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牛车桥虽然简陋,但它是家乡人的大动脉,担负着牛车的运行和村民生产的交通,也是每个村民的生命之根。它静静的躺在沟渠上,天底之下,田野之间,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每天承受着行人的踩踏,牛车的重压,丝毫没有半点怨言。它不分日夜,敞开胸怀,总是以不变的姿势,无怨无悔的迎来送往,热情地迎送走进你或者是离开你每一位客人。尤其是每逢收获的季节,清晨,太阳冉冉从东升起,路边的植物滴着露珠,村民们摔着牛鞭赶着牛车,哼着歌儿,一辆接着一辆的通过牛车桥,去田间收割那成熟了的稻谷。太阳西斜,黄昏降临时,一辆辆装满谷物的牛车又在黄昏中通过牛车桥。有的牛车的谷物上还座着小孩,车后跟着三三两两的小牛或羊群,还有结实强壮男人挑着沉甸甸的瓜菜,肩上的扁担一高一低, “吱嘎吱嘎”走过牛车桥。一座桥一道风景。早晨、黄昏,牛车桥上人来人往,牛车桥上的行人、牛车构成牛车桥亮丽的人文景观。此时,我想起刘禹锡在《杂曲歌辞·竹枝》中的“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往唱歌行”的诗句。
家乡的牛车桥也是孩子们嬉戏玩乐的天堂,村民洗衣、捕捞的好去处。记得小时候,每逢星期六、星期天,我都坐着牛车跟父母亲到田间地头放牛,每次来回都经过这座桥。尤其是夏日的中午,烈日炎炎,热的人们受不了,村民们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到有阴影的地方避暑,然而我们几个小朋友却把牛拴到树底下,偷偷溜到牛车桥沟渠去玩水,也叫“洗身”。小朋友们衣服脱得光光的,赤身裸体,“扑通”跳人水中,在沟渠里、在桥底下玩耍,捉迷藏打水仗。小朋友们兴趣十足,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上水面,你躲我闪,你追我赶,相互嬉水,乐不可支。更有趣的是小朋友们一个个站在桥上,把平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练肚量,像跳水运动员一样,腾空而起,翻一个跟斗,水面溅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在水中玩腻了之后,小朋友们又站在桥上一字排开,向水面漂石片,一块块薄薄的小石片在水面跳跃着,荡起一朵朵水花,化成一片片涟漪,多姿多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牛车桥头为村中妇女洗衣的好地方。中午时分,流水清清,勤劳的妇女利用中午避暑时间,头顶烈日,将从家中带来的脏衣来到牛车桥洗涮。妇女们一边揉搓衣服一边谈说着各自的奇闻趣事,欢乐的笑声在沟渠中回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牛车桥也有它的闲情逸致。细雨蒙蒙,我们几个小朋友相邀到水渠去,站在桥上,抛钩钓鱼,悠然自得。深秋时节,碰上水库不放水,水消落渠底,孩子们也常常到沟渠里、桥底下摸螺捉蟹抓鱼虾,更有村民在桥底下散网捕捞渠底鱼儿,以弥补生活的腥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离开家乡已经37年了,如今我又一次来到牛车桥。站牛车桥上,桥四周仍青山依依,庄稼绿意醉人。但当年从牛车桥上来来往往的牛车不见了,偶尔有三轮摩托车、小四轮迎面而来,旋又擦肩而过。昔日连接牛车桥的田园泥土路如今也变成水泥路,大水桥水库的沟渠也进行了防渗改造,沟底以及两边的边坡铺设了青石,非常壮观。牛车桥也改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桥,没有了中间的船型石墩。桥底下依然是急湍的流水,荡漾着一个又一个的旋涡,还有跳跃的鱼儿,点水的蜻蜓,但缺少了孩子们在桥下嬉水抓鱼的热闹,给人留下一派凄凉感觉。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牛车桥的景况虽然不如从前,但当年在牛牛桥上的场景即深深地留在我脑海里、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牛车桥不但见证了我儿时的欢快,而且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村庄的变迁、村民生活的改变!
作者:唐赵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