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有关写桑葚的随笔:桑葚之恋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习啦:《桑葚之恋》是一篇描写桑葚的抒情散文,作者从桑葚写起,引出了自己的童年回忆,也抒发了自己怀念童年的心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去老家中大街菜市场买菜,突然看见,一农人面前的竹篮里摆放着久违的桑葚。

  新鲜饱满的桑葚,勾住了我的眼球。意外遇见桑葚,我内心真是千般滋味,万般感慨,仿佛有一种隔世的感觉。

  老实说,好多年了,再也没有见过桑葚的影子,更甭提吃过了。

  巧遇桑葚,我早已垂涎三尺,焉有不买之理。

  一打听,10元一斤,不贵。我迫不及待尝了几颗桑葚,味蕾唤醒了失散很久的记忆,呀,“还是当年那个味呦”!

  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几斤,回家给家人尝鲜、分享。

  桑葚这一吃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事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0年前,桑葚诱惑着我童年的味蕾。

  桑葚的叫法数不胜数。例如:桑果、桑枣、圣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家人则习惯称呼它为桑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想起初中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也有桑葚一词。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桑葚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早在两千年多年前,桑葚已是皇宫里皇帝御用的补品,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童年时,老家板浦城西(西大街往西),有一处地方叫拾骨寺。

  拾骨寺是乱葬坑,到处是坟墓、死人骨头。

  提起拾骨寺,深信上了年纪的人以及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个地方。

  拾骨寺因何而得名?无稽可考。

  尽管胆子小,但是拾骨寺的桑葚,总是让我垂涎欲滴,大起胃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我的记忆中,我个子还没有长到课桌高时,我就特别喜欢拾骨寺这个地方,向往着这个地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每到天空明朗,风送花香的五月间,拾骨寺里的桑葚便成熟了。每年,我都在渴盼这个时节,早日到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每次去拾骨寺摘桑葚,我都事先约好,发小们一起去。所谓,人多胆量大。

  虽然人多势众,但我还是很紧张,心“呯呯”直跳,我感觉心,有时好像要跳出心脏。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缺吃少穿,肚子的馋虫猖狂。我的童年,只有一个“饿”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记得,那时候,老家河水波光粼粼,蓝天白云,桃红柳绿,蝶飞燕舞,鸟鸣蜜唱。

  记得,那时候,尽管“饿”点、“穷”点,可是我们孩子心里充满了快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家有首童谣:“红嘟嘟,紫嘟嘟,吃得嘴巴乌嘟嘟。”

  我和一群发小,时常唱着这支古老的童谣,向拾骨寺出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我们家(板浦小学后操场)到拾骨寺,只需要十分钟。

  去拾骨寺,我们都是背着大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拾骨寺里的桑树上,枝头缀满硕大的桑葚,一颗一颗,红的发紫,紫中还泛着黑光,周身乌亮乌亮的,馨香扑鼻,沁人心扉。

  我们猫着腰,蹑手蹑脚,溜进桑树林,飕飕几下,爬上了树。

  树上的桑葚,触手可及。坐在树杈上,一边吃桑葚,一边享受清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吃桑葚。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站在树下,用竹竿使劲敲打树上的桑葚。于是,桑葚和桑叶纷纷落下。

  桑葚味甜汁多,柔糯芳鲜,惹人喜爱。

  每一次吃桑葚,我们的肚子都吃得滚圆,吃得满嘴乌黑。

  吃桑葚时,要避免衣服、裤子沾上桑葚,沾上,就不容易洗干净了。

  回家后,硬是瞒不过大人。大人一看我们那乌黑的嘴唇,就知道我们去摘桑葚吃了。

  有时,我们这群孩子,连裤裆都被树蹭破,屁股露在外面,还浑然不知。

  当然,免不了大人一顿臭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桑葚可以直接食用,可以在阳光下曝晒,制成桑葚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习俗中,桑树象征着美满、幸福。古代人有房前房后栽种桑树的传统,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家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现在,拾骨寺早已不再,所有的桑枣树也消失在岁月的尘烟中。

  拾骨寺的遗址上,有一部分居住上了人家,另外一部分被开发商盖上了商品房。

  永别了拾骨寺,永别了我的桑枣树。

  在40年后的今天,我静坐书房,任凭岁月流淌,童年的桑葚,依然会让我萦念不止,眷念一生。

作者:潘友国

  公众号:前沿作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