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广播喇叭的文章:门头上的声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习啦:《门头上的声音》是一篇写广播喇叭的文章,在大众娱乐方式娱乐化的今天,很多人都不认识那舌簧喇叭的袅袅之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常想,城市咱暂且不说。就说农村吧,电影的普及,冲击了曾经风行一时的广播;电视的普及,冲击了原本热门的电影;而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复又冲击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电视。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至今保留着的则是门头上的声音!
啥是门头上的声音呢?说展了,其实就是当年县广播站给安装的广播喇叭的声音!
那还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末,生产队的年代。
通过延伸到每个自然村的电话线,就将广播线也通到了每个村。每个村又连接到了每家每户。于是,大队派人在每家每户的门头上,安装了广播小喇叭,俗称“舌簧喇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那可真是广播进万家啊!
那舌簧喇叭呢,看上去圆圆的、薄薄的,好似是瓷盘一样大小的物件。十分轻巧,还挺玲珑。你也看不出它的五脏六腑是啥样。就是凭着一根细线通到里面,居然就能够发出声音来!在我的印象里,二胡是靠拉动它的弦儿才发音的;铜锣是通过敲打它的锣面才发音的;唢呐是用嘴吹才发音的。可这舌簧喇叭的发音点在哪儿?反正我是看不出来!正因此故,我那年迈的老奶奶,又聋又瞎的。她怎么也闹不清门头上是啥在响。心里闷得慌,就老是问儿孙们。儿孙们耐心地告诉她说:“老奶奶呀,这是喇叭声”。“啥?喇嘛僧?”“不是,是喇叭在响。”“啊,哑巴在抢!唉,也不知谁家的哑巴恁厉害!”隔一会儿又问:“那,能不能让俺上前用手摸摸?”“老奶奶,太高了,你够不着。”要是在冬天,听见小喇叭里面在唱歌哩,老奶奶就会颇为结记地说:“大冷的天,人家闺女在那儿给咱唱歌,别再冻着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记得那个在村里第一个安装了广播喇叭的教师郭金然家,曾经吸引了一街筒子村民才来瞧热闹哩。老人们拄着拐棍来;中年女人纳着鞋底来;年轻女人奶着孩子来;小孩们打着闹着来——大家都是稀罕的没法。“神了!你听,咋就像有人在里面钻着哩,又能说话,又能唱歌的!”
老曹叔思想陈旧。他一辈子不相信天上有飞机。每当看见飞机来了,老是说那是只鸟儿在半空里飞。有一回,看到空中“嗡嗡”飞过来的飞机,老曹叔就用手往上指着说:“瞧,这只鸟儿个头多大,飞得多高。”大家告诉他说:“大叔呀,那不是飞鸟,是飞机。”“飞机?飞机是啥造的?”人们回答说:“是钢铁造的。”“那你把一个铁块子扔到半空里去,看它能不能飞?!”老曹叔把脖子一梗,厉声反驳说。就这样,他一辈子坚持说那天上飞的飞机是只鸟儿!现在,面对这突然间出现的广播喇叭,就愈发犯糊涂了。这不,他在一边听着听着,就“噗嗤”一下笑了,显示出沾点儿神秘的形态:“别说了,啥也别说了,也不知道这是咋着鼓捣的,俺看这里面准定有鬼,有鬼.......”一面背转着俩手,自个儿嘟嘟囔囔的走开了。
自打有了这舌簧喇叭,每天从早到晚,县广播站的声音便自然地传到了每家每户、每个人的耳朵里。当时邯郸地区的广播电台还缺少自己的自办节目。大多数转播的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故而听见播音员常常会这样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邯郸转播台”。我家所在的永年县就更别说了,几乎全都是转播的省和地区广播电台的节目。尽管如此,老百姓收听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毕竟方便多了。这不,黎明时听到的常常是“四八呼”的“广播体操”;早饭以及午饭、晚饭前后,听到的大都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整晌听到的多是各种文艺节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时的文艺节目,以八个“样板戏”为代表,天天早起会听到那个日本伍长“带李玉和”的长吼;中午,又会听到马洪亮“大吊车,真厉害”的感叹;晚上,还会听到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的豪迈!当然,为““””唱颂歌的节目就更别提了,海着哩!
这门头上的声音,大约持续了能有七八年吧。时间长了,就渐渐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声音了。凭心说,我就是听着这声音长大的。在没有这声音之前,每每到了晚上,躺在被窝里睡不着的我们弟兄几个,就只好听母亲给说闲话了。母亲肚里的闲话似乎就没有说完的时候。乃至于我们听呀听的,总也听不够。后来,这门头上的声音逐渐地就把母亲的闲话给代替了。
如今,虽然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大家的娱乐方式、娱乐节目比之于以前也不知丰富多少倍了。但我依然怀念那门头上的声音,那舌簧喇叭的袅袅之音啊,依然时不时的似乎会在耳畔响起!
作者:孙琳
公众号:清漳两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