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匆匆听课评课心得,欢迎查看。
匆匆听课评课心得一: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匆匆听课评课心得二:
《匆匆》评课稿
我是万泉镇加文小学的一名老师,观赏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匆匆》一课,感受深切。整堂课的教学突出一个“读”字,读得自然,读得真挚,读得有感情,体现在三点:
(一) 引导学生“用心读”
为了使学生感知课文,支玉恒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听录音读、再听录音学读。而他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用心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单是“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一句,他一边满怀深情地范读,一边根据句子读停顿做手势打节奏,连续几次引众生随读,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他反复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课文,效果 令人赞叹。
(二) 引导学生“用心听”
支老师引导学生用心听名义上是听,实际上是读。他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读后畅谈体会,说自己的感受。这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的理解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支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都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 引导学生“用心说、写”
支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是让学生说格言、写格言。每当学生说完一句,支老师就读给大家听,或者是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说说意思。在一遍遍的说和写中,学生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得到强化。学生创作的格言经过老师的修正后,必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
“用心读” “用心听” “用心说、写”是支玉恒老师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它着眼整体、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这是一堂真实的语文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太多的花样,就这么简简单单,但简单里包含了深度,包含了智慧。这样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一生的追求。
匆匆听课评课心得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匆匆》是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是作者身处“变动不居”时代的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未来前程的忧思(不止于个人),是那个时代的优秀知识分子“良知”的一个缩影。全文短小精悍、文思泉涌、结构严整、语言极富个性(如短短六百多字,有十几句问句)、情感充沛(尤其是第四自然段连续的发问,势不可当、震聋发愦),淋离尽致地展现散文的特点。这样一篇散文,面对当下的六年级的学生,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呢?何捷老师执教的《匆匆》给我们许多启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不避形式,先入为主
上课之初,何老师简介“散文”,直接告诉学生散文是“作家和读者在人生旅途中悄悄的对话和共同的思考”(余秋雨语),教学生散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并以板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倾听、散文、对话、思考也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明确学习目标。虽然文体在小学不是很强调,但是,也不能回避不同文体的特点、学习的重点,由此教学的方法和重点也不同。把握文体特点实施教学,求同存异、异中有同、把握分寸,方为上策。
二、听读结合,初步感受散文特点
在学生感受抽象的“散文”之后,何老师大胆采用听名家范读的形式,要求边听边圈画、标注表现“时间匆匆而过”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名家范读,不仅训练学生倾听的能力,还创设了一种情境,一举多得。当然,如果老师自己能够示范或发掘隐藏在学生中的资源,可能更直观、更亲切。
交流环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句子到词语到段落,试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形散而神不散”。
三、自主探求,进一步感受散文特点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指标。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一看学生直面文字的时间;二看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心灵自由),若有且足够,则是;反之,则否。我们看到何老师的课堂,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批注(即老师提出“默读思考,读通读懂其中一二处,能读出文字里暗藏的许多信息、能读出问题说明‘你是高手’”)用了足足五分钟,这是了不起的!
继而,何老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在学生阅读实践中总结方法:倾听(读书也是一种倾听)——思考——对话。从本课例来看,此“对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静静地读书、思考,用心默默地与作者对话;第二层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思考所得发表出来,跟同学分享,如有同学读出“感叹”、有同学读出“惋惜”、有同学读出“无奈”,这是与同学、老师对话;第三层是把自己的所得(感受)带到文章中,以朗读的方式传达,即因文生情、缘情发声、以声传情,这是与作者、同学、老师对话。
最后,迁移方法,自主品读,彼此分享。
四、处理好两对关系(不止于这节课)
第一,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对关系。诚如周一贯先生所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战略”。只有战略对了,才有战术可言。否则,“没有学生的努力,‘神马’都是‘浮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处理好“动口”思考与“动笔”思考的关系。我认为阅读教学若缺少以下三件事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不一定在一节课中出现):一是缺少静静地读书;二是缺少学生质疑(包括对文本、对老师、同学之间);三是缺少动笔练习(包括圈画、批注、笔记、练笔、写字、做课堂练习等等)。我始终认为相对“笔头思考”而言,“口头思考”——特别是一问一答、某一位学生的突出表现——是比较肤浅的。因为学生可能虽然在说却不知道自己说什么(不少学生是看着笔记说别人的话)或者这边说那边就忘。动笔则不然,“口说无凭,立字为证”。
语文教学,必须非常明确自己要教什么。当然,这不是一朝之功、一人之事,关键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