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关于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关于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时间: 美怡1215 分享

关于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5篇

  “折达公路”这样的顽疾只是暂时的,它终将通往“安全公路”,还群众一个朗朗乾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一

  近日,甘肃扶贫公路折达公路考勒隧道成为舆论的焦点。原因是当地有关部门对隧道查出的安全隐患整改不落实,让好端端的一条“扶贫之路”成为了人们谈之色变的“惊魂之路”。

  回顾该事件,早在央视曝光之前,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就被查出“偷工减料”,“双层钢筋”换成了“单层钢筋”,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可谁知,相关单位仅仅“刷了一遍涂料”就宣告整改已落实,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所幸的是,考勒隧道的安全隐患并未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媒体曝光后,甘肃省委省政府也立即组织多部门对隧道进行维修加固。但“折达反思”并没有因此偃息,媒体一连串的发问在社会舆论中产生了共鸣。“为什么单单在隧道刷了一层涂料就通过了验收?”“为什么直到央视曝光,举国皆知才下狠功夫彻底整改?”“扶贫工程怎么就变成了寒心工程?”......关于政风作风的问题毫不避讳地直指甘肃省交通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尽管甘肃省交通厅“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再次评估,对隧道反映问题进行再次整改,但两个“再次”的举动,着实让不少寒了心的群众认为是亡羊补牢、诚信补救的表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倘若民心寒了、凉了,甚至是痛了,党的执政根基必然会被动摇。对于“折达公路事件”的后续处理,甘肃省委问责惩治了一批干部,挽回了一些民心与民信。但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以此为戒,不让事件重演,古代圣贤曾子给出了答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所说的人、朋友、老师换之如今,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便是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的事有没有尽力去做?和人民群众相处有没有以诚相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没有常常温习在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可在我们身边,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懂“自省”,一味地向前看,低头拉车向前走,从不停下来总结反思一下取得什么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而且不屑“自省”,觉得前行的“车轱辘”有没有偏离轨道不是个事儿,留下的脚印是不是一步一个无关紧要,没什么好看的,多此一举,甚至更不愿“自省”,总觉得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何来工夫。

  对于这些不懂、不屑、不愿自省的领导干部来说,“踩红线”“触高压”“踩雷池”就有可能一触即发。当党纪国法临头之时,才后悔晚矣。其实,要求领导干部自省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在繁复的工作中,常常“回头看看”,在“回头看”的过程中及早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做到立知立正,步步为营。这样既是为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负责。

  此外,在自省基础上,还要坚持他省。《伊索寓言》有一则故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瞧不见。这时就需要舆论发挥监督作用,做好政府的一面“镜子”。对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疏忽和错误,敢于扛起社会监督责任,发扬“魏征精神”,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让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在可视空间内阳光行政。

  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日,被央视新闻曝出甘肃省总投资近16亿元的扶贫路“折达公路”(折桥到达川)偷工减料,隧道内原设计中的“双层钢筋”,施工后竟然变成“单层钢筋”,被要求整改则敷衍了事,刷层涂料就算完事儿。

  为民工程变成“危民”工程是一个重大、敏感、性质恶劣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比这更个重大、敏感、性质恶劣的是甘肃省交通系统部分官员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现在我们来扒扒这些“官老爷”的“几宗罪”:

  1、民生工程不上心,宗旨意识淡薄。

  2、在全国上下反“四风”、反“新四风”的当下,被媒体曝出问题后还能如此“从容”的面对,可见其多么的懒政、怠政,基本没有政治敏感性。

  3、自始至终没有一个领导干部出来接待记者,部门间互相推诿,毫无责任意识。

  4、可以预见很可能有十八后大、甚至十九大后还不收手的“老虎”、“大蝇”潜伏在后。

  “折达公路事件”警示我们:反腐败和转作风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能有丝毫松懈,面对官员的“不作为”,人民和媒体要“有作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关键看各级干部。干部懒政、怠政、不作为,就会延缓我们追梦的进程,就会割裂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折达公路事件”,我们也能看出媒体监督的作用。阳光是消灭黑暗最好武器,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转变心态,不怕“家丑外扬”, 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同时,敞开门接受监督,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媒体参与到干部监督工作中来。我们也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能老是“高高挂起”,老百姓要敢说,媒体要敢曝。

  希望在不久之后,“折达”公路真正成为一条加速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惠民之路”,也成为一条时刻提醒干部勤政为民的“警示之路”。

  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三

  4月1日,央视报道甘肃折达公路(临夏折桥—兰州达川)考勒隧道安全隐患整改不落实,并对甘肃相关部门政风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投资16亿元的扶贫路,百姓眼中的“连心路”,变成了“寒心路”,舆情无不指向官场作风。

  甘肃省委、省政府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甘肃省委认为,折达公路问题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为不尽责、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严重的案例。要求立即启动问责程序,严肃问责,从速从严、坚决彻底整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千金难买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干部作风的敦厚淳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力、久久为功。

  作为基层干部,我认为:今年是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在这样一个当口,处置这一件事,已经不在是单纯的一起工程质量整改事件、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些行业的作风问题,我们要以折达公路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起底和纠正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存在的突出工作短板和政风作风问题,将此次整改过程本身变成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能、形成工作合力的过程,以实际行动改出新气象、整出新作风,改善地区发展环境。?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我们期待,各部门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祛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积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使我市早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四

  最近的折达公路事件,在全国沸沸扬扬,甘肃问题又一次成为全国舆论的热点。尽管折达公路事件是一个严重的腐败事件,但其中还是有两个亮点,值得大赞。一个是中央电视台,无情曝光,需要大赞;一个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直面问题,快速反应处理,值得大赞。

  折达公路事件过程回顾:

  折达公路起点位于临夏折桥,接临夏市滨河路及国道213线,经河滩乡、永靖县城刘家峡镇、太极镇古城、盐锅峡镇,终点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接国道109线。路线全长77.076公里,其中,临夏州境内74.976公里,全线采用双车道二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分段采用40公里和60公里。2008年11月18日,折达公路在永靖县刘家峡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8月,考勒隧道开工建设,2013年12月交工投入运营。

  2018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对折达公路考勒隧道质量等有关问题曝光,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相关部门曾要求对该隧道封路进行加固整修,计划2017年11月28日完成整改。但经调查,该隧道“整改”措施只是刷了涂料。

  根据媒体报道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立即启动问责程序,严肃问责,从速从严、坚决彻底整改。4月2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照媒体曝光的四个关键问题,逐项研究了整改和调查处理措施。

  甘肃省委认为,公路2008年开始修建,2013年投入运行,发现质量问题后不认真整改,施工方、业主方、管理方层层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特别是记者采访时,相关部门干部的衙门作风、官僚作派令人震惊和气愤。发生“折达公路”这样严重的问题,反映出甘肃省一些地方、部门和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还不够强,政风、作风方面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党和国家事业履职尽责还不到位,必须高度重视、坚决整改。

  甘肃省委强调,要坚决、彻底、迅速整改“折达公路”问题,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尽快组织专家对考勒隧道、“折达公路”质量进行评估,拿出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同时建立动态通报机制,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整改进展,接受新闻媒体和各方面监督。要严肃追责问责,责成省政府组成问题调查暨整改工作组,会同省监委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既要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又要深挖问题根源,发现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坚决零容忍查处。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对已建和在建公路、桥梁、隧道等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迅速开展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专项整治,逐一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每一项工程成为放心工程。

  甘肃省委要求,要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把“折达公路”问题作为反面案例,作为整治作风顽疾的突破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层层传导压力,集中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作风问题,严肃处理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严重的反面典型,全面改进各级机关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真正把公权力用在为民服务上、用在正确履职尽责上,在全省上下形成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对折达公路事件的几点看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法一:展现了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新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败,甘肃官场大地震。同时,结合反腐败,中央也为甘肃配备了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这次折达事件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甘肃在进步。因为在过去,面对甘肃一些被曝光的问题,有关领导不仅不重视,反而多方包庇。不仅干坏事的人没有受到惩罚,反倒是干好事的受到打击报复。一些记者因为曝光黑恶事件,身家性命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坐了监狱,受到残酷虐待。而今天,我们看到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表现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作风,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这里,我们也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快速反应决策点赞,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干练务实作风点赞,为甘肃省委省政府敢于直面问题的担当意识点赞。

  看法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落后地区发展所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看法三:精神的贫困是更可怕的贫困,甘肃发展,更需要重点解决好精神贫困问题。甘肃落后,是一个历史积累的结果,绝非一日之功。甘肃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好物质贫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好精神贫困问题。这种精神贫困不仅存在在贫困群体身上,而且在各级干部身上或多或少或严重存在。在干部身上,这种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就是“私”字当头,没有担当意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遇事互相推诿扯皮等。由于历史的积累,这种精神贫困成了一部分干部身上的精神顽疾,要治好这些精神顽疾,需要下很大的力气。甘肃发展,需要对各级干部的作风和精神顽疾做全面手术,需要进行彻底治疗。目前,根据甘肃省委要求,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省委要求要把“折达公路”问题作为反面案例,作为整治作风顽疾和精神顽疾的突破点,

  看法四: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监督。这次折达公路事件,充分显示了媒体监督的力量,这是中央媒体对甘肃发展另一种形式的支援,是比物质支援更有力的支援,我们也要为中央电视台点赞,也要为大力弘扬正气的记者点赞。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媒体的监督作用,尤其针对落后地区,媒体更要发挥好监督作用,更要加大监督力度,要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真实信息,要让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得到更多的曝光,要让那些干亏心事的人更多一些担惊受怕。正义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折达公路心得体会范文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甘肃省因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偷工减料问题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引发社会舆论批评。纵观整个舆情脉络,有关部门面对舆论监督态度傲慢、推诿塞责、顾左右而言他,面对问题长期存在选择视而不见,不去真解决却搞“假整改”,当地主流媒体不合时宜地叫板式为本地辩白助燃次生舆情,这些都是导致舆情高烧不退的重要因素。

  【舆情脉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央视曝光引发舆论关注。

  4月1日上午10:30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如此整改扶贫路》为题对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因存在工程质量等问题被举报和记者调查的情况。甘肃省折达公路是一条投资近16亿,却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这条路上的“考勒隧道”。国家信访办在接到举报之后,要求甘肃省立即组成专项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16亿扶贫路偷工减料#等关联微博话题迅速成为热议焦点,24小时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亿人次,舆论关注度和烈度呈现双高态势。

  2、主管部门迅速回应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4月1日当天,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发布回应《关于中央电视台曝光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公布了四条决定:甘肃省政府已责成省交通运输厅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全面彻查相关问题,严肃问责其中涉及的渎职失职行为;组织进场开展质量检测和整治;对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工作不实、推诿扯皮的6名相关人员进行停职调查,并责成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对项目业主、施工等单位相关人员做出处理。4月2日交通运输部派出专项督导组,赴甘肃省对报道反映的问题整改及有关后续处置工作进行现场督导。这些措施的迅速展开,为当地的舆论引导工作赢得了主动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面对舆论监督,权力傲慢助燃舆情蔓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跟踪网上情况后发现,虽然甘肃省有关部门回应较为迅速,也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舆情持续走向负面的走势,但因该省公路管理局副处长杨爱明“我没空上去看去…”“想待着就待着,不想待着就走”等一系列傲慢语言已引发舆论一致公愤,网上负面跟评态势仍较为明显,且已出现许多“终于查到甘肃了!务必要严查”“真的应该管管甘肃了,有权有势的人都在吃低保”这类负面搭车语言,政府公信力折损明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关部门回应的推诿傲慢是舆情强烈反弹的重要因素。施工方敷衍了事,监理方搪塞忽悠,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建设管理处表示无能为力,甘肃省交通厅信访办也表示不归交通厅管,还表示“你去找交警呀,有没有人接待你?你等着吧,你到六楼去吧,你把电话给我们小保安……”记者苦等未果之后,由一位保安代表交通厅信访办宣布了对记者来访的处理结果。

  4、当地媒体怒怼央媒延续舆情长尾。

  4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下属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刊文:《【解局】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文章认为,官僚主义是一个老问题。从这一事件的产生、酝酿到爆发成为舆情,显然,当地的行政生态出了问题。此篇《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确说出了许多网民心里的真实感受。

  然而,4月3日,甘肃本地媒体“兰州晨报”刊发了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金城观丨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该文称“没理由质疑整个官场”“我们对这种逮着热点就鼓噪舞棍的行为感到遗憾”,引发一起被舆论视为地方媒体“叫板”式的次生灾害。更为严重的是兰州晨报是甘肃报业集团报系当中的骨干都市报纸,而甘肃日报则是甘肃省委机关报。由此,有观点认为,该文系甘肃当地宣传部门授意之下的命题作文,并由此断定甘肃有关部门不思悔改。这当然是主观臆测,但却给事件的处置陡增新的变数和波折。

  5、高规格问责处置推动舆情平息。

  经央视曝光后,甘肃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及时发声,连续召开多个会议,要求严肃问责。4月3日,林铎主持召开了甘肃省委常委会,听取省政府党组关于折达公路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和整改安排的汇报,对折达公路突出问题调查处理和整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4月6日,借助人民日报的最高党报平台,在当天2版,《甘肃坚决彻底整改折达公路问题——以此作为整治作风顽疾突破点》一文刊出,以甘肃省委的高规格对事件再次表态回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月6日下午,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实地察看折达公路考勒隧道维修加固工作,当晚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再次安排部署折达公路隐患排查及考勒隧道质量问题整改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折达公路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起底和纠正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存在的突出工作短板和政风作风问题,将此次整改过程本身变成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能、形成工作合力的过程。随着当地政府首长的高级别处置应对,舆情渐趋平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该舆情事件从中央电视台曝光引爆,短短数小时之内急速发酵成为热议焦点,且舆论很快形成较为一致的谴责意见。除公众对央视曝光的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存在严重“偷工减料”问题较为关注外,还与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官员面对采访“回应态度傲慢”“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存在直接关联。另外,官博和官媒引发的次生舆情等都值得当地深刻反思,值得各地引以为鉴。

  【舆情反思】

  一是个别官员傲慢回应持续加剧舆论反感。从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副处长杨爱明面对记者采访一系列傲慢态度可以看出,至少在该省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一部分人,这种“官僚主义”“衙门思维”可能存在普遍性。对此,网上舆论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不满”,导致整个舆情走势更加呈现“负面”特点,政府公信力折损明显,虽然省政府及时回应,但如何挽回已经损害的政府形象,已成为摆在当地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分析认为,当地可以此舆情危机为整改契机,通过“问责一批,约谈一批,警示一批”等后续针对性措施,逐步挽回社会舆论认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是面对舆论监督,官员的舆商、情商、媒商缺一不可。别说是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就是一般的媒体,哪怕是面对最普通公民打交道,也是需要最起码的一点情商。我们看到的却是面对舆论监督的天然抵触,把记者当成“找事的”,以至于掩耳盗铃,妄图早早推脱打发走完事。其实,媒体背后其实是公众,面对媒体就是面对公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无论是地方、单位还是个人都不愿被媒体点名批评,一方面是采访对象千方百计避免被媒体曝光,另一方面是媒体记者千方百计获取采访对象的违法违规事实。批评和被批评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些在现实当中都很好理解,可是当被曝光者遇到了曝光者,这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在新媒体时代,官员除了具备人们熟知的智商和情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媒商,其媒商的高低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其政治生命和个人前途。

  还有,就是舆商,所谓“舆商”就是指“树立正确观念,应对媒体和公众舆论拷问,并恰当地发表见解,理顺舆论话题,优化公共关系的智慧和能力”,简单来讲一个人或组织能够妥善处理与媒体、记者、舆论的关系,不引发负面舆情事件,这就是舆商高。显然,我们在这起舆情事件当中,看到的是个别官员“舆商”“情商”“媒商”的三缺。

  三是回应及时但发布主体选择不当。针对该负面舆情,甘肃省政府于4月2日以常务会方式回应称,就央视报道的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偷工减料问题,甘肃省已开展相关工作。应该讲,回应及时、态度也较为诚恳,但通报仍让频频处于负面舆论风口浪尖的省交通运输厅作为彻查主体,存在商榷余地。因为舆情虽始于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偷工减料问题曝光,但因公路管理局个别官员连续的“低智”回应,已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舆论对该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不信任、不认同,此时的官方回应应同步调整为“上一级”发声,提格回应,即以省政府名义成立联合调查组形式更为合适,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平台发布更为适宜。

  四是“僵尸号”官博半年不更新沦为摆设。在该次舆情事件中,官博@甘肃交通 被舆论吐槽为“半年不更新,一更新领导就要歇菜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可是@甘肃交通 自2017年10月24日发过一条会议类微博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过声音,直到2018年4月1日,该官博发布了“关于中央电视台曝光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半年没有任何更新,也难怪被舆论调侃为“僵尸号”。官博的存在,就是让很多线下的问题,放在线上解决,避免群体性的聚集和上访。须知道,正是有了网络,老百姓才有了正常的渠道,不至于事事都来到政府门前,假如,网络上大量的官博都呈现出僵尸化,那不是逼着有问题的老百姓线下到政府门前聚集吗?但是,经营起一个官方微博,并不是几个小编就可以决定的,这必须是该单位重视。在此,建议官博不要总是因为出现负面舆情之后才被迫了解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网络是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假如为了躲清闲而让官博沦为僵尸号鸡汤号,那就是自动放弃网络舆论的主阵地。

  五是地方官媒“叫板”式舆论引导引发次生灾害。4月3日,甘肃的“兰州晨报”的官媒刊发了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金城观丨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引发一起被舆论视为地方媒体“叫板”式的次生灾害。这篇文章实际效果是明显的“火上浇油”,在回应中转移话题并引发了新的话题,这不符合舆情应对的有事说事原则,特别是不该由带有地方主流媒体标签的主体来发声,而且直接以怼的姿态引发“省委意图、侠客岛、网民”三方不买账。不难发现,从网上反馈看,侠客岛此篇《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确说出了许多网民心里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负面舆论背景下,如果当地坚持认为甘肃真实的官场生态并非文章所述那样,希望通过刊发评论向公众澄清外界误解的话,应当使用一种友好的评论基调,全力避免“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没理由成为对甘肃整个官场进行质疑的扩声器”这类带有严重“扣帽子”“挥大棒”倾向的吵架性反驳。其实,在负面舆论事件刊发的评论,不同于以往的正面解读式评论,要充分顾及舆论事件在引爆、发酵等过程中的网络背景,大致包括事件是否真实、报道哪些夸大、民意反响如何、是否有人趁乱搅局等大量外因,在准确把握后,再选择合适的切入视角、评论基调。以此案为例,一味强调“你们在抹黑甘肃”“你们在攻击甘肃”,这种“护犊子”评论只会加剧外界反感。

  兰州晨报存在发声主体、发声角度、发声态度等系列错位的应对硬伤,给舆情事件的处理增添了新的事端。所以,这个事件引发的警醒是,敢担当与善担当不是一回事,说明舆论担当和舆论引导是一门特别讲究的学问。

451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