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必修4语文《张衡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中必修4语文《张衡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必修4语文《张衡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张衡传》是一篇精彩的人物评传,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必修4语文《张衡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必修4语文《张衡传》问题探究

  读《张衡传》,我们会有许多疑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张衡淡泊功名,不慕当世,埋头科学,与世无争,不可能卷入朝廷的相互倾辄,为什么会在朝廷受到排挤,以致不得不“常思图身之事”,最后竟至于逐出京师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不少人发问:早在汉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能够预报地震,为什么今天竟然不能预测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你对这两个问题感兴趣吗?愿不愿意作一些探讨?

  高中必修4语文《张衡传》探究思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第一个问题,这需要对张衡的生平有更详细的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原来,张衡虽然在公元132年创制了地动仪,但并不能科学地认识地震,超越不了当时“天人感应”观念的历史局限。133年发生京师地震,在“天诫论”的认识下(张衡《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顺帝遂下罪己诏,又撤掉最高长官三公中的二公(太尉庞参和司空王龚),张衡升迁为皇帝的侍中。134年陇西地震,地动仪出现反应,高官司空孔扶和司徒刘崎再次“以地震策免”。这种连续两年因地震的发生而惩戒高官的做法影响很大。张衡和他的地动仪随即也成了众官指责的对象,“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其为患,遂共谗之”,便是此种状况的反映。136年京师再次地震,顺帝采取一系列大动作──下罪己诏、宗祀明堂祭祖、登灵台祭天、改年号永和、大赦天下;重新启用因133年地震被免职的庞参和王龚,将张衡逐出京师,改任贫困的河间相,死前才准返京。138年金城-陇西地震,张衡料自己来日不长,只能上书顺帝“乞骸骨”,乞求自己死后遗骸的平安。139年京都地震,张衡被降职为尚书调回京城,几个月后去世。

  由上述看出,公元132年既为张衡辉煌的顶峰,也是他人生的转折。张衡的科学活动在134年的陇西地震后已经不能继续,地动仪的作用也随之遭到致命破坏,最迟不超过公元418年彻底失传。张衡同哥白尼、伽利略一样,当他们的革命性创造一旦可能危及统治者的利害时,就会被很快地扼杀,继而成为发明者的殉难品,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

  对张衡和地动仪的这一悲剧,范晔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评判,只能靠我们依据史料来进行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第二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根据《后汉书》记载,张衡的地动仪不是预测地震,而只是测出“地动所从方起”,报道地震发生在哪个方向。“预报”的说法,是对史书的误读。虽然如此,在二千年前也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但最近有人撰文,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张衡的地动仪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P波,是纵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S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P波的速度比S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根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

  但初波非常微弱,它所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极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反应,那么足以使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也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照此分析,张衡的地动仪是不可能测出地震方向的。

  但是,《后汉书》记载得很清楚:“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而且“自此以后”,朝廷“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史书记载的真实性,也不能仅仅根据上述理论否定古人的发明创造。但是,张衡是根据什么原理造出了地动仪呢?他的研究思路有没有可能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思路呢?这才是至今无法解开的谜。

  是什么原因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呢?《张衡传》一文为我们带来许多深层次的思考。笔者水平有限,无法深入探讨,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如前所述,首先是封建愚昧的专制统治使地动仪很快失传,其次是文言文不便于传述科学技术。周有光先生在《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一文中指出,中国在2200年前秦始皇时期实行“书同文”政策,欧洲大体上与汉朝同时代的罗马帝国也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欧洲在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废除了“文言”的拉丁文,提倡语体文,中国直至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期才废文言,兴白话,比欧洲晚了四五百年。恰恰在这四五百年里,中国的科学技术渐渐落后于欧洲。这应该不是巧合,它证明了“文言”对近代科学的窒息作用。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果继续深入探讨也许对我们会有很好的启发,但鄙人只能将这个问题留待大家。

高中语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新闻两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2.高中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3.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246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