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诗宋词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一)
王维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后迁居蒲州 ( 今山西永济 ) ,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
(一)积雨辋川庄作
1 .写作背景简介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 .基本解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 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3 .鉴赏要点
① 2+2式结构: 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 “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 用典。
4 .问题探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 ( 《唐国史补》卷上 ) 。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 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 ( 《诗薮·内编》卷五 ) 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 ( 《石林诗话》卷上 )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二)辛夷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裴迪的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正可说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时,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颇多相似之处。木末指树梢。辛夷花开时,不同于桃李等花,其花是开在枝条的最末端上。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
3 .鉴赏要点
① 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 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③ 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 ! 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三)送沈子福归江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2 .基本解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此处烘托了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后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3 .鉴赏要点
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4 .问题探究
王诗中“临圻”,应是地名,今址难详,或是“临沂”之误。临沂,晋时为侨置县,在今江苏江宁东北十五公里处,恰与诗题“归江东”吻合。
(四)观 猎
1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 主旨 )
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次句“将军猎渭城”才写射猎的主人。此联先声夺人,如沈德潜说:“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 《说诗啐语》 ) “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 《唐诗别裁集》 )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为唐时著名产酒之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二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后用来形容那些膂力过人、箭法高超之人。
2 .鉴赏要点
①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 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起处须有嵝增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人,笔势轩昂。‘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人者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
③ 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李白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文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 .基本解读: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起,从开始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海客谈瀛洲”四句,以虚衬实,海外仙山之瀛洲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灭时却可见到,应比仙山寻访起来更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姥连天向天横”四句。天姥山为越东名山,钟灵秀绝,但与国内其他名山如五岳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诗人却说它比五岳还要挺拔高耸。而有名的天台山则是倾斜着如同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是被诗人大大地夸张了的天姥山的幻影。
第二部分写整个梦游历程,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
“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写诗人正是按越人所述而产生了梦游吴越的念头,于是进人了梦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夜月的照耀下,诗人飞过了镜湖直到剡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谢公宿处今尚在”六句。剡溪是谢灵运当年住宿过的地方,那里清绿的水流荡漾四溢,猿声清啼不已,环境美好。诗人穿上谢灵运当年所制的“谢公屐”,攀登上梯子一样直立的石级,走到半山峰,忽见海上日出,光华四射,还听到空中天鸡啼鸣。谢公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写山中所见。本是一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訇然中开,却见洞天福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 ! 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
3 .鉴赏要点:这首诗写梦中游仙所见,内容丰富、曲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
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 ( 许学夷《诗源辨体》 ) 。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由想象的驰骋,把天姥山这一浙东普通之山写成一个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
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二)哭晁卿衡
1 、写作背景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 .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
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三)丁都护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写作背景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 ”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2 .基本解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首诗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主旨)
“云阳上征去”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炎炎夏日,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地行走在两岸都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对比之强烈令人震撼,拖船之苦况尤为触目惊心。热天最为难耐的便是口渴,而纤夫们只能就河中取水而饮,但河水混浊,一壶水中竞有半壶为泥土。通过这六句,读者似乎看到一群褴褛的纤夫,背牵着纤,喘着气,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行进在江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唱都护歌”二句写纤夫的心情。他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万人系磐石”二句,场面更为让人惊心动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此句照应了“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
3 .鉴赏要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最后一句深化了主题,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将来,纤夫们的痛苦何时才能到头呢 ? 正是“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 《唐宋诗醇》卷三 )
全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如“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直白描绘,震撼人心。
4 .问题探究
关于“芒砀”的解释: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认为“芒砀诸山实产文石。意者是时官司取石于此山……为数甚多,无由即达江浒……谓芒砀产此文石,千古不绝,则千古常为民累。有心者能不睹之而生悲哉 ? ”即“芒砀”为山名,而程千帆不认同此说,他认为“芒砀”既非旧说的山名,也非芒砀文石,而是大、多之意,与“旁唐”、“沆砀”、“莽荡”、“旷荡”意同。 (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79 年第 2 期 )
(四)越女词五首 ( 其三 )
1 .写作背景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2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棹”、“人”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3 .鉴赏要点
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杜甫诗五首
一、作者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二、课文简析
(一)月 夜
1.写作背景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 (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3、鉴赏要点:
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
4、艺术特点:
①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二)哀江头
1.写作背景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主旨)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野老,杜甫自称。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墓地,在长安东南,诗人曾在此住过,敬自称。曲江,又叫曲江池,在长安东南十里处,为人工挖掘的屈曲湖池。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大加修建,宫殿楼阁连绵起伏,奇花异草四处种植,是皇室贵族和文人们的游览胜地。安史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安史乱中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忆昔”。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开元二十年 (732),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身着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杨贵妃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
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兵变而缢死,然而长安已是沦陷于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岖难行的剑阁古道,生死别离,彼此之间音容渺茫,难通消息。诗人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有终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这样,开头写的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哭”便有了答案。诗人忧愤交迫,心急如焚。末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诗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诗人同时写的《悲陈陶》一诗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含意相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北人谓‘向'为‘望'。”可见“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鉴赏要点
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三)蜀 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主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处。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有“锦官城”之称。“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杜甫在夔州时写有《古柏行》一诗,其中有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可为“柏森森”三字作一较好注脚。“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联还命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婉,就是生动的一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里突出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二是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谋国之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此联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 (234)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陕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英雄”,应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之人。此句隐含着诗人感时伤乱之意。
此诗感人肺腑,浦起龙《读杜心解》云:“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以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
3.鉴赏要点
本诗题目为蜀相,却直写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其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诗人对自己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遗憾。
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富有艺术感染力。
4.问题探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可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认为此联为衬托诸葛亮庙的荒凉并抒发诗人的感伤之情。“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原应娱人耳目,但加上了“自”、“空”两字后,感情色彩为之大变。原来诗人意不在赏景,而在凭吊古人。他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赍志而殁深感遗憾,因此祠前虽有满目“春色”,盈耳“好音”,他也无意欣赏,反而觉得它们都是多余的,表达了诗人惆怅寂寞的心情,故宋代王安石评此二句曰:“此止咏武侯庙,而托意在其中” (《钟山语录》)。特别是“自”、“空”二字。春草青青,黄鹂婉转,本是美好之物,但加此二字,顿生伤心。另一种理解是春草青青,却无人践踏;黄鹂啼叫,无人惊动,一“自”一“空”,写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拜谒蜀相的人们那种虔诚肃静之心。
(四)又呈吴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2.基本解读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主旨)
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扑枣”即“打枣”,“打”字显猛烈,而用“扑”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诗充满同情意味,口气自然,似乎直接面对吴郎说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的原因。“困穷”正在于上句所言。意谓如果不是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仅不应干涉,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以上四句是诗人自叙以前之事,用以启发吴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前句主语是寡妇,“防”,提防,心存戒备。“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多虑。后句主语是吴郎。此联意谓,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
言外之意在于: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此两句措辞委婉含蓄,如果话说得太生硬、直接,可能会引起吴郎的反感。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刻时代根源。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3.鉴赏要点
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诗人由二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横流。同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尚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此诗以诗代简,词语明白如话却又委婉含蓄。诗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承接关联,如“不为”、“只缘”、“已”、“正”、“即”、“便”、“虽”、“却''等,这样既有律诗的格律韵味,又具散文的灵活性,读起来抑扬顿挫,令人回昧不已。
(五)登岳阳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 (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2.基本解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旨)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即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只是感情复杂,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方圆五百余里,蔚为壮观。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己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但从未放弃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时已值衰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此句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紧承上联,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3.鉴赏要点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感人至深。
气势恢弘的景物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境界之大,写洞庭诗句无出其右。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一、登幽州台歌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鉴赏要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张若虚 (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