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1) 由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在中外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研究的问题也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 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目标规定有:要求学生“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提示与建议”中也明确指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要求,是过去的课程标准(1998年教育部颁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没有的。

  (3) 由教学的目标任务决定。学生只有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对哲学的内容有一个宏观和总体的认识,才能了解不同哲学派别和观点,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但这个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学生初步接触哲学,缺乏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另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教学掌握的理论深度和层次也是有难度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尽管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存在着争议(详见本课“教学资源链接”),但教材还是采用恩格斯的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里不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对这些问题的评价上)。比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详见本课“教学资源链接”),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为什么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庄子(公元前369一前286)梦蝶的故事谈起。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一前310)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在哲学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详见“人物介绍”),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是否介绍休谟和康德的观点,可以依据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使学生明确意识与物质关系的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不同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2)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的教学处理。由于下一框还集中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可以先不作详细讲解。(3)关于不可知论的内容或含义,教材中没有出现,教学中可不作要求,让学生知道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可以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确立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有以下几点原因。(1)明确这一问题可以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只有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才能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2)从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定来说,明确这一问题,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了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师应尽量列举一些事例给学生讲解(见“疑难问题解答”),我们在本课的“教学资源链接”中也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提示与建议”中有明确的要求:“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人们做事情为什么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够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我们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我们接触的客观对象都是物质,那么什么是“物质”?人人都有意识和精神,那么意识和精神又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社会中生活,那么社会是什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虚拟的?人和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人和自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这些问题都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关。

  然后,结合大量事例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又如,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是否能够改造自然”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我们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总之,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在人存在的条件下,世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存在)现象和精神(思维)现象两大类。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再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问题,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就把它看作是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身体而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原始形式。

  到了奴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产生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尽管这一基本问题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它贯穿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西方哲学史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感觉和思维是由物体投射出的影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始基的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宗教占统治地位,哲学基本问题被掩盖在神学的外衣下,但一切重大哲学问题的争论都没有离开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15世纪下半叶,人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就促使哲学家们更加注意研究探求真理的方法,研究主体如何反映客体的问题。

  因此,认识论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同一性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开始把这个问题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哲学家已经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概括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它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如何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生研究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例如,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如黑格尔)在认识论上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由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截然不同,所以对认识的对象、来源和认识本质的看法也就根本对立,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来孤立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中国哲学中同样存在着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过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这些论辨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人关系和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时期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天人之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天”是指自然界还是指主宰万物和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所谓“天命”,是将天奉为人格化的神,认为天有意志和意识,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发展的,还是把它看作是自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赋予它以物质存在的意义?因此,关于天是自然界还是神意的天命的讨论就蕴含着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探究。名实之辨是讨论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名称、概念是思维的形式,因而名实之辨显然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名称、概念是实在事物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实在事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名实之辨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哲学论辩中心。孔子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用“爱人”来解释仁,其主旨是肯定人是天地万物中最优秀最尊贵,否定天是能以言说下达命令的人格神。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天人、名实之辨作了总结,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天”就是物质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运动。名称是指称各种事物的,是实在事物的反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无之辨涉及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万物的本体是物质世界本身还是在物质世界之外?形神关系表现为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主体的精神与物质性的形体哪一个是根本的问题,与名实之辨相比,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就由思维的形式(名)和思维的对象(实)的关系,转向思维主体自身和物质的关系,这无疑是更为深入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理器问题是与道器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道”与“器”相对,道是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器是具体的特殊事物,道的含义与“理”相同,器的构成元素是“气”,因而道器问题可以归结为理气问题。当时的心物之辨和知行问题紧密的联系着,因为心和物即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认识)和行(实践)的反复活动。理气、心物之辨结合在一起,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气、理、心”三者哪个是最根本的?气是物质世界,理是普遍观念,心是主观精神。可以说中国哲学发展到理气、心物之辨,哲学基本问题已经比较明晰地被揭示出来了,通过理气、心物之辨,围绕着气理心三者的关系,形成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和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最终由王夫之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气一元论,达到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如何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这个问题对初步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建议采用讲授法,运用教材中小栏目的问题,“援引一些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也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让学生谈理解。例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我国战国时期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我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理”不能脱离物质实体的“气”而存在。德国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脱离和先于事物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的本原。我国明朝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世界万物依赖人的心灵。英国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德国黑格尔认为,“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在他看来,“客观思想”或“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中国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所构成的。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思想,如地、水、火、风说。在西方,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说,他认为不同形态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元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但由于它把世界归结为原子,归结为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既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人的感觉或主观意识。如“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如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上帝创世说”、“理在事先”等。

  6.如何认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如,正是唯心主义的不断攻击,才使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进步。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原子,而当科学证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时,唯心主义就嘲笑和攻击唯物主义说,原子不见了,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大厦垮塌了。唯物主义正是在应对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修改自己关于物质的定义,最终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认识。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25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