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的分析(2)
高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的分析
高中语文笔记的18个文言虚词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译文: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激发才献身在这件事上的。 ④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在那里)。(《促织》)——译文:后面的小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杂乱的堆着,在一丛丛荆棘里,一只青麻头蟋蟀趴在那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译文:(如果)不是第二次来到,从哪里知道它有像这样的奇景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译文:以便等到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译文:小心地饲养它,一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2.哪里,怎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哪里有仁慈的人做国君,可以做出张网陷害百姓的事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一根羽毛也不能举起,是因为不用力气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那么牛羊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译文:在乱石从中选择其中一两块石头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十一、【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句末语气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表示判断语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 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名词。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七)复合词【以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⑴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
②輮以为轮 (把它做成)(《劝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没有不按照桃核的形状顺势雕刻出造型。)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顺着时势的发展趋势从有利的方面去引导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 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荆轲刺秦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有恩赏加给人,就想到不要由于偏爱而奖赏不当。)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④因泣下沾衿(《苏武传》)
2.原因,缘由,机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dù》)(所以情况根据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沿袭,继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在)《赤壁赋》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寡人之于国也》)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楚国土地有余而在人口方面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对于)(《游褒禅山记》)
5.被。[来源:学#科#网Z#X#X#K]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6.与,跟,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论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来源:学科网]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肴之战》(于是就穿黑色的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荆轲刺秦王》)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于是为 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见……于】表示被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连词。和,跟,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 参加,参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骞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骞叔哭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赞许,同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吾与点也。(《侍坐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朝过夕 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改过迅速,君子称赞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五)【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怎比得上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谢庄呢?
②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孩子,不如卖了他;与其卖了他,两个人分钱,不如我一个人独得。
十六.【则】
(一)连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来源:Zxxk.Com]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译文: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驴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一会儿,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被烧死和溺死的人和马很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不必译出。
①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译文:在古代是以天下为主人,君主为客人,君王一生所努力做的事,都应该是为了天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③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译文: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打败了袁绍,凭借弱小的兵力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之:他)(《鸿门宴》)
2.指示代词,这,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悟以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