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16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有没有一套试题卷在考试前能够测验出你的成绩情况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下这套试卷吧!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欢迎阅读!
2016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2)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3)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何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②时,佐诸母治内事,暇则窃听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及闻产育之艰,则怃然而退,私语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③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室④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邻妇曰:‘汝竟痴耶!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⑤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⑥也?汝休矣,汝休矣!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里妇乃赧然而归,生子亦无恙。”
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选自《马东田文集》卷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释】①汲黯:汉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 ②未笄(jī):没有到出嫁的年龄。③逭(huàn):逃避。 ④窨(yìn)室:地窖。⑤闲:通“娴”,熟知。⑥再醮:再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 矫:假托
B、未见上,先过 东郭先生求策 过:路过
C、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 适:古代女子出嫁
D、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俟:等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妇人“愚”的特点的一组句子是(3分)(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 诸母治内事,暇则窃听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
② 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 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 顾有居于窨室焉,遂窜入不复出
⑤ 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
⑥ 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汲黯向东郭先生求策,东郭先生自谦为草野鄙人,不懂得朝廷之事,只是给汲黯讲个寓言故事,汲黯没等听完就明白了东郭先生的意思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故事中的妇人一开始嫁给一个身体极度衰弱的年轻人,虽然嫁了好几年,但是一直没有生育。
C、妇人为了能顺利生小孩,到处去请教生过孩子的妇女们,没想到她们看她傻,都欺骗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刚刚产子的邻妇几句话就点醒了妇人,她红着脸回到家,终于顺利生子,母子平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3分)
译:
(2)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 (2分)
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夏 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下列各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口吊丧,并在灵堂上以悲切的痛哭感动了东吴诸将,不但安全脱身,而且将不被孙权重用的庞统带回荆州。(《三国演义》)
B、探春给宝玉等人送去花笺,提议组织一个诗社,得到宝玉等人的赞同。经商议,李纨担任社长,并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红楼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吴荪甫不满意范博文肤浅的议论,便郑重告诉林佩瑶,范博文气魄不大,不适合林佩珊。但林佩瑶对他的意见不置可否,心里另有打算。(《子夜》)
D、觉慧为《黎明周报》写了一篇驳斥《警察厅禁止女子剪发的布告》的文章,借机发泄满腹的牢骚,《黎明周报》也因此很快被警察厅查封。(《家》)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人们都在传言葛朗台从巴黎招来了一个女婿,葛朗台没有否认。克罗旭看到巴黎葛朗台自尽的报道后,全明白了。(《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②泥:妨碍。
(1)请简要说明孟子“不为”与“有为”的内涵。(2分)
(2)对“不为”与“有为”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 ”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普遍稳定性的社会。这不仅会少一些可能引爆社会对抗的易燃点,也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④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⑤站在这个层次上,或许更能理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引来的共鸣。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自2015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对“世界”一词的涵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世界很广阔也很精彩,但它只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B、世界是相对于日常生活而言的一种不同状态的存在,它具有不确定性。
C、面朝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很多困难,也正因此,世界对人们极具诱惑。
D、世界和老地方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无法相通,更不可能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0、请简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的原因。(3分)
11、请根据文本,谈谈作者对“辞职看世界”这种选择有什么看法。(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蕉 语
朱以撒
①芭蕉林下走,五月明媚的光线,渐渐地变得昏暗起来。芭蕉像无数的桨片,向四面八方摊开着,把泼洒下来的阳光遮拦,林下行走的人们,感觉着被庇护的安稳,风过,而烈日阻挡在上。
②在世间,许多生长着的叶片是无比细碎的,它们被造物之手修饰得十分精致,似乎是千百层交叠之后剪裁出来的——苦心匠意一眼可见,这样的生长使日子也变得细腻起来,很精致和雅气。譬如含羞草,这种带有羞怯之心的小花,无论是它米粒大小的叶子,还是粉嘟嘟花蕾,都填充了无比的用心,随便找一个角度,都能博得赞叹,那一定是上苍在闲适之余的工笔,才达到了细部的如此完美。自然,对比于芭蕉,就可见造物之手的意笔,大刀阔斧,三下两下,质朴、简单的形态和本色豁然在目。
③风是芭蕉的劲敌,一阵狂风,万千匍匐。貌似粗壮的芭蕉,根基的浮浅,主干的虚弱,加上招风的叶片,使它倒伏的局面令人惊心骇目。风后,我看到人的施救,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施救成功,看到一些支柱从几个方向撑住一个濒于颠仆的肢体,仿佛一夜之间,由翩翩少年成了蹒跚的老者。生命的过程是这么飞快,是风加速了这个抵达的过程,改变了它们昨日飒飒有声的姿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芭蕉林下的孩童,在林中奔跑,毫不顾忌地穿梭,不时地在转弯时撞上了柔和的树干。他们垂涎成串的硕大果实,想着成熟的日子。口腹之福,我们的劳作,终日的辛劳,如果不矫情而言,就是为了这点朴素的满足。这些孩童长大了,这种朴素的满足又继续下去。芭蕉死死生生,绵延不断,收获的希望也起起落落,令劳作者不敢浪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⑤芭蕉的美感是我从纸本里找到的。许多的凄美之忆系在一叶芭蕉之上。芭蕉拒绝着风,却迎迓着雨。潮气的南方,灵动晶莹的雨线由长天坠落,被宽阔的叶片承接,纤尘洗尽,湿漉之中凝翠欲滴。至今让人难解的是,阳光之下悄然无声,没有人会留神它的存在,而雨来了,雨点与蕉叶的交汇,居然让人无端地延展遐思,复活真情。是隐藏着怎样对应的玄机,有这般凄美的效果?在多愁善感的文人心底,芭蕉和枯荷、疏桐、晚蝉、暮鸦、烟柳一样,都是愁人之物,“纵芭蕉不语也飕飕”。可以想见,夜雨来时,院内一二芭蕉,小轩窗下,有几多敏感的耳朵张着,听或轻或重,或清或浊地敲打,想着书生心事。依我之见,那时节的人,善感的程度是一流的,“聊一奏,更三叹”。由愁生出的许多美感,在夜色弥漫中扩散。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在生活的定义上,属于不幸;可对于后人,在解读这些愁绪的百年结晶,已经化为许多的诗意。敏感肯定是有时代环境的,一个时代的文人都这般敏感,一定有很多隐痛积储其间。让后人细细地品吧,伤痕从哪儿开始,凭什么被钩沉而起?想象要进入千年前的人生,需要耗掉多少飞翔的能量。我想,这正是我们慢慢变得麻木的地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⑥雨,在我住下的那一个晚上,神奇地落下了。细密而坚劲的雨点,被摇摆的蕉叶接受着,化为阔大之音,然后进入泥层。灯被我熄灭,临窗处坐定,捕捉着嘀嘀嗒嗒。在我听来,这是很瓷实的一种,硬朗如豆。后来,我睡着了。曦光微露时,有几颗残星从上边的叶片滚落,闪动着亮点,我觉得这全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听不出感伤,也唤不起离愁。似乎很难想象在当时,书生有那么多闲情,除了青灯黄卷,作赋吟诗,就是坐看云起,卧听蕉雨,灵敏地捕捉着自然之影、自然之声,心绪摇曳,像清泠泠的水,在宽阔的叶片脊背上,划过一道凄美晶莹的弧线。
⑦天色大亮,地气在上浮,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的声响变得非常微弱了。犹如一夜翻了过去,那一页也深藏在幽暗之中。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滴滴嗒嗒所迸溅出的感伤和忧怨,也被很完整地收藏起来了。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文章第②段,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含羞草的精致和雅气突出芭蕉叶形态、本色的质朴和简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从芭蕉、枯荷、疏桐、暮鸦、烟柳等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美,需要有善感的心灵,也要有一定的时代环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作者与我们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麻木,全然感受不到芭蕉的美感,听不出感伤,也唤不起离愁。
D、本文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联想来描写芭蕉,使芭蕉的形象具体可感,直达心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E、本文蕴含作者对芭蕉丰富而敏感的心灵感受,赋予寻常景物以特别的文化内涵,文笔典雅清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分析“嘀嘀嗒嗒所进溅出的感伤和忧怨,也被很完整地收藏起来了”一句的含义。(4分)
14、“蕉语”蕴含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