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精彩时事评论
在高中政治教学进程中,时事评论是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时序更替,早春时节的中国,即将进入两会时间。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经营小型农场的农场主最关注的是土地流转政策,快递小哥最希望的是完善行业就业保障,家政保洁阿姨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教育……人们都渴望在这里聆听到春的讯息。
时事评论观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说治国理政是一部恢弘的乐章,那么两会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奏鸣曲。音符之上,倾诉着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里,有过去与未来的交汇,有梦想与智慧的激荡,有国计和民生的展望。这也是每年的两会,总会被中外媒体聚光灯包围的原因。而解码两会,倾听时代的奏鸣曲,不妨通过这样三个“中国故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会,讲述着民主政治的故事。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一条百米的“部长通道”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被追逐围堵,到主动向前发声、零距离反复沟通;从只言片语,到问不避讳、答不避难、干货满满,这些年,“部长通道”上的变化,折射出政治文明的悄然转变。这是从中国土壤生长出来的民主政治智慧,也是凝聚共识的有效办法。部长们主动发声、与媒体交流,正是为了在消除信息不对称中畅通民意。两会展示的,不仅是政治运行的公开透明,更是公众参与的民主素养。通过网络留言,“向说句话”;研究预决算报告,看看财政的钱花在哪了……这些年,两会也激发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参与热情。透过两会,人们可以直观感受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会,讲述着人民至上的故事。一位参加过多年两会报道的外媒记者注意到,“每年两会上的焦点,都能成为民众讨论的热点”。从2014年的“养老并轨”“带薪休假”“向污染宣战”,到2015年的“没有‘铁帽子王’”“有权不可任性”“互联网+”,再到去年的“工匠精神”“达尔文死海”“海外仓”,每年的两会总会带火一些热词。原因就在于,它们触碰到了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证?“会呼吸的痛”怎么治理?怎样完善两孩政策配套措施,让一些家庭走出“生还是不生”的纠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代表委员,来自人民、根在人民,知道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更知道群众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好药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两会可谓民意直通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会,讲述着中国道路的故事。今天的世界,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关口:经济增长低迷,“黑天鹅”乱飞,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有人夸张地说,“我们的星球病了”。然而,回望中国发展,脉搏依然强劲,6.7%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33.2%的贡献率,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样的成绩单,也让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犹如墨水滴入水面,随着涟漪的扩大,影响层面愈来愈广,愈来愈广”。正因此,“在两会读懂中国”“从北京汲取智慧”,成为近几年外媒常用的话语。这让两会成为观察中国的窗口,分享发展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契机。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两会是倾听十几亿人心声的时刻。代表委员肩负时代使命、承载人民重托,履职尽责不仅关乎“中国号”航船前行的方向,更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期待各位代表委员以百姓之心为心,发出更多中国好声音,在两会年轮上书写下新的中国故事。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当今世界,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全球人才的洋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回中国去”渐成越来越多留学生的主动选择。一份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5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数逐年增加。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只能迎回1人;现在,八成人选择回来。“祖国需要海归,海归更需要祖国”,一位海归如此总结。
时事评论观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被称为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海归潮,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吸引力”。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创新创业风气。“读十本成功学的书,不如去中国试一试”,中国成为机会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当不少国家转向保守、收紧海外人才政策,中国却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招贤纳士。正如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时的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百年以来,海归与中国寻求富强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一连串星光璀璨的海归名单,既折射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时期的发展印记,也多少折射出那个年代的人才焦虑。因此,当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第一步就是增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本身成了开放的代名词,海外人才也成为助推国门进一步打开的手。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等行动中落实,海外人才对中国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人才的跨国流动,不仅将技术和思维模式带进来,更将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带出去。当人力资本成为全球竞争最关键要素,如何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去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具体而言,既要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又要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一言以蔽之,要会引才更要会用才,帮助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与中国梦更好对接起来。
中国的揽才引智经验不断增长,但招才用才上的误区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一方面,只看学历不看实力的粗放引进仍不少,人才评价体系尚需改进。一些本土博士总爱自嘲为“土鳖”,因为在一些地方,国产人才的机遇和待遇都还跟海归有差距;同时,重引进轻使用、人才进来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也不少。而更普遍的焦虑和担忧,可能还是和国内的科研环境有关。考核周期太短,行政事务偏多,管理办法过于机械等现象普遍存在;只以论文论英雄,科研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积弊,都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予以革除,从而充分释放人才的创造力。
养鲑鱼的人说过这样的故事:鲑鱼在淡水河流出生,成长却要游出几千公里,在海洋觅食三至七年,然后会精准回到出生的那个河口。养鱼人要做的,无非是修缮池塘、架好鱼梯。今天的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大门,也早已实现了养鱼万里之外。未来,我们不仅要靠鱼儿的“身体记忆”吸引他们归来,更重要的是拓宽河口、修好水塘、架好鱼梯,打造一个真正舒适的干事创业的环境,容得下他们辗转腾挪,值得他们奋斗一生。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中国味道》节目的制作,和许多像我一样热爱美食的同龄人一起,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河中追寻中华美食的踪迹,感受中国味道的传承。
时事评论观点:
经典作品中的美食,是一道耐人寻味的存在。比如在《白鹿原》中,为什么新娘会做一手好面条,是给娘家“长脸”必需的本领?又比如《京华烟云》中,经历了那么多社会动荡和家庭变故的姚木兰,为什么还会有心思慢条斯理地花费一下午的时间,料理一道焖鸡榨菜蒸笋?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而《中国味道》试图寻找一个崭新的充满烟火气息的温暖角度,感受经典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优雅和从容,领略千百年的寻常日子里,一茶一饭的生动气韵,在日用饮食之间带给人们强有力的文化归属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起初,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过多把注意力放在美食上。随着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我们慢慢感悟出经典的韵味。一本《京华烟云》,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写出了人物对命运从无力到超然,再到宽怀、同情的境界;一本《红楼梦》,从诗词歌赋到酒令灯谜,从说书笑话到医卜星相、栽种花果、畜养禽鸟,巨细无遗,活脱脱一本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在铺天盖地的资料中,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大部分前面挂一个“胡”的食物都是来自丝绸之路,如胡萝卜、胡麻子;大部分前面挂一个“番”的食物都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如番茄、番薯;而宋朝开始就有如今天这般围坐一桌的“合家欢”饭局并开始使用公筷。更让我们欣喜雀跃的是,唐朝就有了冰激凌作甜品,还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 “酥山”。制作节目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充满惊喜、赞叹与自豪的寻宝之旅,经典作品就是我们的美食地图,每个人都在这里尽情地快意江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还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选手,倾尽全力要把经典作品里令人垂涎的美食变成现实。“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出生在金陵美食世家的杨天恒,翻遍古籍资料,希望复原400年前“南都繁会图”里的金陵味道,看到成品的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突然懂得了什么是“守护传承”。河南开封民间食肆手艺人刘建波是个钻研宋朝美味的鱼痴,最初为了店里生意好想复原“清明上河图”的姜辣羹,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他,第一次翻开历史书研究千年前的繁华汴梁,靠一次次的尝试来破解配方,也正是这样的尝试,让他被千年前充满巧思的中国味道所感动……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美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前电视上做菜的节目五花八门,但观众看见的仅仅是一道道美食。而我们想要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把美食与文化相融合,将文学作品中的力量,将每一道美食中的幸福满足感传递给大众。同时,也把中国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传递出去,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从美食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高中政治精彩时事评论>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