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 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一、课程标准
  ●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标准解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教学重点
  l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教学目标
  l 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l 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l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4)教学方法
  l 阅读图表资料分析归纳
  二、知识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提纲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 圈、 圈、 圈、 圈、 圈、 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 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 基础和植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 和 较多,含 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 较多,含 和 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 特征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和 。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和 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与 。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过程、 地貌形态以及 和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 、 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带和 带,导致土壤的 和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 条件和 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
平坦
坡向 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
阳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温度状况。 蒸发量较,水分状况。
阴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温度状况。 蒸发量较,水分状况。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节课我们就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对此加以分析说明,因为地质历史上的生物演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很能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也可以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板书)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板书)
  纵观地理环境的演化历程,不难发现,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阅读分析】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板书)
  【看书分析】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阅读讨论】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并组织讨论,让学生对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发展自己的观点。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板书)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举例分析】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
  类自身的生存。
  四、板书提纲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古生代末期:
  (2)中生代末期: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对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铁矿和煤
  ②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
  ③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少;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强
  ④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和太阳能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 下列资源中,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是( )
  A.太阳光照 B.地下热水 C.海洋鱼类 D.阔叶林
  3. 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
  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
  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D.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70年代
  4. 下列做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原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 )
  A.黄河三角洲 B.川、滇、黔山区 C.黄土高原 D.天山山麓
  6. 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荷兰围海造陆,全国1/5的土地是从海洋中得来的
  ②排干三江平原的大面积沼泽,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③我国解放后治理淮河、海河的大中型水利工程
  ④加拿大大规模开垦五大湖以北的草原,生产小麦,增加出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 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红土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带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树木。造成江南水乡大沙漠的根本原因是( )
  A.能源结构长期单一 B.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8. 针对滑坡、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 C.加强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
  9.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海岸侵蚀加强      B.土地盐碱化加剧
  C.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D.高纬度降水减少
  10.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 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据此完成11~13题。
  11. 图中的甲、乙两区域是两颗卫星在某一时刻分别所
  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
  A.甲等于乙 B.甲大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确定
  12. 下面关于甲、乙两区域卫星图像的解析,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甲区域为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和石油资源丰富
  C.乙区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
  D.甲乙两区域均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
  13. GIS与地图的最基本的差异是( )
  A.空间模型  B.数据模型
  C.阅读速度  D.空间分析能力
  读下面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回答14~16题。
  14. 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
  分别是( )
  A.光照和热量 B.地形和降水
  C.地形和热量 D.降水和光照
  15. 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6. 甲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热量更充足 B.西部地区降水更丰富
  C.西部地区以平原为主 D.西部地区物种更丰富
  17. 防御地质灾害的错误做法是( )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B.建立灾情预警RBC系统
  C.植树造林,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D.砍伐树木让地表水畅流,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18. 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冬季和秋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秋季和春季
  19.从气候和农业生产两方面考虑,我们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20.下列哪些活动会加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
  A.大量的SO2气体被排入大气
  B.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C.为了开垦耕地,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上的居民不断砍伐森林
  D.大力发展水电事业
  二、综合题
  21. 图为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⑴ 我国旱涝灾害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图中A地洪涝灾害多发的月份是___________,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旱灾多发的月份是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B地旱涝灾害频繁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可采取哪些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读图回答问题。
  ⑴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吸收CO2,可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激增,导致大气中的CO2显著增多,这一变化开始于历史上的___________时期。
  ⑶ 如果以CO2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那么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⑷ 如果海平面上升,我国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如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市将会受到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D 4.C 5.B 6.B 7.A 8.A 9.D 10.B 11.C 12.C 13.B 14.B
  15.B 16.C 17.D 18.D 19.D 20.C
  二、综合题
  21.(1)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两者的分布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为主,这是因为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
  (2)6月份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6月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降水较多 7月份 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出现伏旱天气
  (3)一是因其土壤盐碱化,二是可能引发与旱灾有关联的蝗灾。对策:河流上有植树造林,河流中游修建水库,下流开挖新的入海通道.修筑堤坝.跨流域调水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22.(1)光合 呼吸
  (2)工业革命
  (3)海水受热膨胀 冰川融化
  (4)上海 天津 广州
80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