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生物 > 人教版高一生物学习笔记

人教版高一生物学习笔记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人教版高一生物学习笔记

  高一学生要学好生物学科,首先要做好知识点的笔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生物学习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生物学习笔记(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原核生物和病毒(DNA病毒)都没有染色体,但有DNA分子。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解析】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①XY型性别决定——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的植物(如菠菜、大麻等)。雌性:N+XX;雄性:N+XY。

  ②ZW型性别决定——鸟类和蛾类等。雌性:N+ZW;雄性:N+ZZ。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基因对性别的决定——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玉米细胞中有若干基因可以改变玉米植株的性别:如果正常植株基因型为A B ,则基因型为高一生物学习笔记B 的植株因侧生的雌花序不能正常发育为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 bb的植株因顶生雄花序转变为雌花序而成为雌株;基因型为高一生物学习笔记bb的植株顶生的花序也是雌花序而成为雌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染色体组数对性别的决定——蜂类是二倍体生物,其性别由染色体组数决定。雌性(蜂王、工蜂):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雄性(雄蜂):体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⑤环境因素决定性别——大部分蛇类和蜥蜴类的性别决定是在受精时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一些龟鳖类和所有的鳄鱼的性别是由受精后环境因素(如温度)决定的。龟鳖的卵在低于28℃时孵化,后代将为雄性;高于32℃时孵化,后代将为雌性;介于28℃~32℃时孵化,后代既有雄性个体也有雌性个体。

  高一生物学习笔记(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基因工程中运载体的“主要”来源是质粒和病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使用运载体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它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去;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的复制(称为克隆)。现在所用的运载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细菌DNA之外的环状DNA,有的细菌中有一个,有的细菌中有多个,质粒能通过细菌间的接合由一个细菌向另一个细菌转移,可以独立复制,也可以整合到细菌DNA中,随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另一类载体是噬菌体或某些病毒等。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运载体,如叶绿体或线粒体中的DNA等也有可能成为运载体。

  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

  【解析】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发生频率都很低,而基因重组则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基因重组有三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工程引起的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从分子角度看是指基因的重组(重新组合),在表现上来看是表现型的重组(是基因的控制而导致的)。所以说基因重组是只基因型的重组,如果说重组类型则是表现型的重组(即表现为性状重新组合)。仅第二种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2n 种(n代表相对性状数,控制n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长素“主要”的产生部位、“主要”分布部位和“主要”的运输方式

  【解析】生长素的产生: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正在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也产生少量生长素。

  生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的分布: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等),而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则含量较少。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高一生物学习笔记(三)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关于体液的更详细内容,详见《解读: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4、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解析】在人体内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人体每天所需水的总量大概为2500mL,其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物质代谢中产生的水。其中,来自饮水的量约为1300mL,来自食物中的水约为900mL,所以饮水和食物中的水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人体人体排出水的途径有四条:①由皮肤排出:其中,皮肤的排出量是指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汗液是通过汗腺排出,排出的目的是降低体温,而不是调节水分。②由肺排出:肺主要是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呼出水汽。③由大肠排出: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在消化道被吸收后所余下的水。④通过肾排出: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肾脏排尿才能调节水平衡,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如:出汗少,排尿多;出汗多,排尿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人体内水无机盐平衡调节过程中,Na+ 的主要来源是食盐,主要由小肠从食物中吸收。Na+ 的排出途径有三条:①经肾脏随尿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②经皮肤随汗液排出;③经肠道随粪便排出。其中,经肾脏随尿排出是主要排出途径,所以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K+ 的主要来源是食物。K+ 排出的是主要途径是经肾脏由尿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长期不进食的病人易缺钾),还有少量是经肠道由粪便排出的。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解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包括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解析】抗体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则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的表面。
看了<人教版高一生物学习笔记>的人还看了:

1.高一生物学习笔记

2.高一生物必修一笔记汇总

3.高一生物必修一课堂笔记

4.高一上册生物笔记归纳

5.高一生物必修1知笔记整理

6.高一生物必修一笔记

297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