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

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常见虚词用法

  1.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余始循以入(表顺承,相当于‘‘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回视日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大中72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借……身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虽董之以严刑 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2.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皆出于此乎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师不必贤于弟子 其制稍异于前(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耻学于师(向) 不拘于时(被)

  3.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或曰:此东海也(有人,代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也许)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4.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有穴密然 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然五人之当刑者,意气扬扬(不过,但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腮之下 (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然视其左右 然余居于此(然而连词)

  5.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 (到、往、去,动词)

  顷之(凑足音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吾妻死之年(那)

  抚之甚厚(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附: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主语后置。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唯利是图(图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过"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 "的还看了:

1.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附答案)

2.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3.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32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