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古代灿烂的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5历史《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的会考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礼记·礼运》中的夏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二里头遗址
(1)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商朝与青铜文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方国联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3.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青铜器的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司母戊鼎等商朝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动物纹饰使)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甲骨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周朝的建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 礼乐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制定者:周武王之弟——周公旦
(2)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礼,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舞乐、史诗等,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 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2.社会大变革的概念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社会大变革
(1)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战国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达到高潮。
二、百家争鸣(B)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儒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等)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3)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具有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诸子百家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