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不同时期中共重要会议: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3)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4)”“””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1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1)2002年的十六大确定的考点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分别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
②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主刀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标志着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中共“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在1964年中共三届人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是刘少奇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五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的题型结构,较之往年并无明显变化,材料选用、问题设置和答题要求也没有大的调整。但命题思路却有着显著变化,那就是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尤其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以增进社会理解为命题的根本出发点,以现实参与为试题的基本立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更大程度地突破命题的“清规戒律”,直面社会现实,以此引领历史教学实践的走向,这值得为之叫好,并引起高度重视。
重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历史现实问题
12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学科“社会解释”的功能,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学会“解释历史”。如第24题考查汉代崇尚儒学的解释;第28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这一历史状况的理解;第32题中德国文学家歌德对罗马法的评价,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又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智慧”,这是值得探究的有趣的历史现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重社会共识培养,关注历史发展问题
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要求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选择题第24题的“崇尚儒学”、第28题的“求之于市”、第31题对******颁布《抗战期间名词正误表》的认识、第34题国际组织出现等,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或其形成过程的反映。至于第40题对清代人口状况的认识、第41题对于“制度构想与实践”等,更是对社会共识来源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重价值观教育,关注历史核心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选择题第24、28、31题及非选择题的第40、41、46、47、48题等,都是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出发来命题的,旨在强调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尽管这些试题在考查方向上各有侧重,但从历史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个性中蕴藏的共性,更值得考生去深度关注和创造性落实;从备考的角度讲,共性体现为规律和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重能力立意命题,关注历史社会热点
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明显没有过分考虑模块分配,而以能力考查、功能彰显为依归。比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世界古代史部分有1道选择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3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从模块看,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部分的试题在历史试题中所占比重基本均等。历史试题的这种分布旨在强调命题的基本依据不是教科书、不是模块,甚至也不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上知识点的分布和裁剪,而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长效热点。
总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的历史试题留给我们的是它在历史教育功能上的社会化取向和人文化方向;它指示我们的历史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概要之,就是要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历史基础知识要牢记。从近几年历史命题的规律来看,试题越来越贴近中学历史教材和考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2017年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消化和落实,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二,历史知识网络要清晰。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备的能力。
第三,历史解题技能要规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所用试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试题具有示范性;二是训练要常规化,即采用“12+2”的模式,突出“五练”,即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三是能力要高考化,即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
看了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人还看: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