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才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1历史第23课知识导航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学习本课内容,应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
必修1历史第23课知识点:外交成就
背景 | 时间 | 外交成就 | 意义(特点) |
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 1949年 |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同苏联等17国建交。 | 特点:“一边倒” 作用: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
1953年朝鲜停战,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对中国军事威胁;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创造和平环境,需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1953年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 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包容性和开放性作用: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1954年 | 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作用: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 | |
1955年 |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形成“万隆精神”。 |
必修1历史第23课知识点:难点分析
一、对比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1.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列强对中国“分而治之”。“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受到英美控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期间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政策,促使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比较及其认识
1.对比: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外交权,旧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屈辱外交。新中国诞生之初即宣告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基础上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2.认识
(1)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才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感兴趣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