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原文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的乐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
这究竟是为什么?
金黄色的沙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可是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打破了它们的梦幻,
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蓝得发黑的夜空,
本来属于星星和月亮,
可是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
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究竟是为什么?
绿茵茵的草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该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可是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
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有关的录像片。
2、本诗的教学,不宜逐词逐句讲解,可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意思作铺垫。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表达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3、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朗读指导,一是要注意将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读。二是要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读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4、“弋”读“ yì”,不要读“ gē”。“茵”“频”的韵母均为前鼻音,“祈”读第二声,这些字音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课后“阅读链接”,安排了“儿童和平条约”。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可在本课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诵读“儿童和平条约”,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战争中幸存的孩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37年8月28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空气沉闷,花草树木都像未睡醒似的无力地低垂着。街头巷尾听不到人们的欢呼声,孩子的追逐、打闹声,一切显得死气沉沉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突然间,日军开始轰炸上海火车南站。顿时,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硝烟四起、房倒屋塌、血肉横飞、血流成河。展现在眼前的是压在废墟下,堆积成山的尸体。呻吟声、哭叫声,响彻云霄、惨不忍睹,让人觉得心惊胆颤。瞬间,一座繁华、美丽的城市变成一堆废墟。有个幸存的孩子,蹲在地上,一边用衣袖擦眼泪一边喊:“爸爸、妈妈,你们快来呀!我好害怕呀!”作凭他喊破嗓门,也没人理会。就这样孩子哭闹不止,累极了,一头跌过去,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他醒来时,惊异地发现自己躺在一间又大又漂亮又宽敞的房子里。房子的主人是谁呢?桌子上放着水果、点心、烤鸭、烤鹅,还有孩子爱吃的糖果(这些都是一位记者特意为孩子准备的。)孩子虽然非常饿,但没有吃桌子上的任何东西,只是不停地嚷嚷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你们在哪里呀?快来找我呀!”听到叫声,记者知道孩子醒了,匆匆忙忙走到他跟前。
孩子泪流满面,眼睛哭红了;声音沙哑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嘴唇干裂了,上面像涂了层奶粉似的,白白的。一看到孩子这么小,还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就因战争沦为孤儿。记者的心软了,顺手拿起桌上的东西,一边往孩子嘴里送,一边安慰道:“别难过!孩子,吃点儿东西吧!”孩子很倔强,死活不吃,问道:“你是谁?爸爸、妈妈不让我随便吃人家的东西。”记者知道孩子的父母已不在人世了,就骗他说:“我是你父母的朋友,当年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各奔东西。”孩子想了想,说:”朋友?我怎么从来没听父母提起过,你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那你能说出我父母的名字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得记者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聪明的孩子,笑了笑,说:”你吃点吧!吃完了我慢慢告诉你。你可以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孩子饿极了,抓起桌上的东西就往嘴里填。一会儿工夫,肚子吃得圆鼓鼓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吃饱了,又说又笑,开始在屋子里玩起来,一点儿也不拘谨。就这样,记者收养了这个孤儿。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孩子长成了强壮有力的青年。在记者的精心呵护、谆谆教诲下,孩子学有所成,为我国的军事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的和平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