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初探(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初探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初探篇二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在于问题的设计之巧妙,因此,掌握提问的技巧,懂得提问的艺术,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许多真切的体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抓住契机,巧妙质疑
1.导入巧疑。导语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也有积极意义。精彩的导语问题设计往往也是一堂课的教学线索。例如,我在讲《生物入侵者》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黄浦江地区大规模打捞水葫芦的新闻视频,然后提问:视频中的水葫芦青翠欲滴、鲜嫩可爱,为什么那么多挖掘机的手却伸向了它?学生就会疑惑:水葫芦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要全面进行打捞?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正好构成了本文学习的一条线索。
2.讲中精疑。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精讲精疑,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有些教师抓不住提问这一教学手段的实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一些简单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以多取胜,浮光掠影,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真正进行冷静的独立的思考,课堂之后给学生回忆的内容也不深刻,因此,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课堂精讲精疑的原则。
例如,在讲《生物入侵者》时,我从说明文文体的特征出发,提出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那些知识?”学生纷纷发言:“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现象”“我知道了生物入侵的途径”“我知道到了生物入侵的危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同时也理出了这篇文章的学习要点。接下来我从解决这几个问题出发,轻松地解决了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之一。
3.结尾留疑。成功的一节语文课,教师教会学生的不是课文内容本身,应该是教会学生课后的思考。课堂的内容是有限的,课外的知识却是无穷的,因此,课后质疑就关系到学生课外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的结尾时,我问到:“谁能帮老师解决开头那段视频中留有的疑虑呢?”学生积极发言帮我解答疑惑,在内容上完成了跨越时间段的对接,在结构上巧妙地实现了首尾的呼应。紧接着,我又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又问:“生物入侵的现象还在继续,我们的生态也悄悄地起着变化,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此现象支一招。”这样的提问将课堂的内容学习成功地转向课外知识的扩展及思考,也使得一节课余味无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目的明确,兼顾个体
1.问题设计以激趣为目的。初二有一篇文章《说屏》,屏已经作为历史渐渐的退隐舞台,学生不熟悉没有兴趣怎么办?我百思之后,出示了几张精美的屏的幻灯,然后说:“这些屏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你是这家屏店的老板,你将怎样推销你的屏,尽快出手取得最大的效益?”在巨大“利益”和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动手从文章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比如,屏的分类、作用及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借此时机,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学习的枯燥单一的现象。
2.问题设计兼顾个体差异。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学生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应该兼顾个体差异。
3.问题的设计应变中求新。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要想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却又一味囿于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就回陷入困境,难以进展。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适时变换问法,多辟切入点,稳重有变,变中求新,常能得到一些创造性的见解,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扩张思维的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适度原则,问中求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问要把握适度原则,善于在深究中求新,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心理学研究表明:简单的问题索然无味,常使学生思维停滞。这就要求教师潜心深究教材,发人之未发,问人之未问,使问题深而新,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向学生发问:“胡屠户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形象,但为何这样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之徒竟将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呢?”问题一出,学生全来了精神。有的说:“胡之女三十多岁方嫁人,女大难嫁。”有的说:“胡看中范进勤奋刻苦、志在功名这一点;还有的说,范进的父亲很会持家,胡嫁女时,范父健在,一家人生活倒还殷实。不料胡氏过门未多日,范父身染重病阖然离世,范进只会读书,不会营生,以致穷困潦倒。”这一入情入理的独到分析立刻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然,提问的深度要适中,要体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若问题过于艰深离奇,学生难以回答,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提问产生畏惧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创造性,要有创新,进而引发创发性教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铺垫。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初探篇三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我们的教学需层层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获取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因质疑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有人说:“最大的报酬是发现带来的激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让学生尝一尝因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教《孔乙已》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结尾写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对有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修饰同一行为?”当时,我不是随问而答,而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互相研探去解疑。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大约”一词所指的内容。因为孔乙已最后一次来到酒店里,一是脸黑且瘦,衣衫褴褛,双腿打折不能行走,靠双手移动处处行乞,他已形容枯槁,行将就木。以后这几年又没露过面,可是又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已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可能死了。又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孔乙已不幸而死的必然性的剖析,明确了“的确”一词,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样,学生自己不仅通过精读深思解决了问题,这句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语意是明确的,它含蓄地揭示了孔乙已的结局。同时,学生亲自尝到质疑的甜头,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产生对质疑的巨大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运用质疑这一手段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因质疑而获得新思维的鼓舞
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没有看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事物的新性质。因为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如果老学前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很难有什么兴奋的感觉。而如果自己能有所创新,能在学习、研究为前人所公认的知识、概念之基础上,以自己所有的心得创建“自成一家言”,敢于向知识的纵深探求,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而又高出常人的真知灼见来,就很容易使人振奋,感到乐趣无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了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因质疑而获得创新思维的鼓舞,由鼓舞而产生的兴趣必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质疑去学习。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全班学生都认为扁鹊医术高明,是一位好医生。只有一个同学凡响不同,他认为扁鹊在“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侯,“已逃秦矣”造成了“桓侯遂死”,由此看来,扁鹊不能算是一位好医生。原因有二:①缺乏医德。在病人尚未死去的时候逃走,没有尽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②逃到秦国是犯了叛国罪的。对待如此截然相反的质疑,我没有予以压抑,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独出心裁”的见解。结果,不仅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发表“独辟蹊径”的意见,而且在全体学生中逐渐形成大面积创新质疑局面,甚至时常爆发出一些令教师难为的疑问“冷门”,学生主动质疑的激情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质疑。如在教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疑问:“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们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引导学生仔细地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修辞手法运用之妙。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教《狼》时,我曾问学生:“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可为什么还要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呢”文章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是紧紧迫赶屠夫的。寥寥几笔,写出高度紧张的境况,为下文作势,所以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
3、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提出疑问。如教《纪念白求恩》时,可引导学生将议论文和记叙文作比较、议论文中记叙和说明文中的记叙作比较等。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所学知识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问,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从而在积极的思维中存疑、释疑、长进。
猜你感兴趣的: